《王二小》作者到底是谁?人教社编者应该脸红了!

文摘   2024-11-23 18:30   山东  

(一)

《王二小》是一篇经典老课文,从70后到00后,都对这篇老课文耳熟能详,对胆大、心细的小英雄王二小敬佩有加。

在抗战时期,像王二小这样的少年英雄非常多。他们一边放羊放牛,一边为自己的队伍站岗放哨,虽然人小,在战争中起的作用可不小。

近期,本课代表又开始第N遍阅读老课文,这一遍重点是对照阅读,对照各版本选的课文有何不同,也发现了不少老课文中错误,仅仅作者一项,竟然也错误连连。我曾经把部分明显的错误整理出来,写成一篇文章——

【阅读链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随手一翻就发现多处错误,教材又要改版了?

这一次,读到《王二小》时,比较了1981、1994、2001、2007和2017年的不同版本,除了发现少数文字变动之外,竟然发现还被标注了不同的作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

我发现,在2001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中,这篇课文的作者被标注为“邢野”。

可是,到了2007年,人教社又推出了课程标准版的语文教材,《王二小》这篇课文仍然被编在一年级下册,不过,这一次,课文作者消失了!

下面的截图中,左下角已经没有了作者信息。熟悉各版本教材特点的都知道,2000年前的教材大多不标注作者,2000年后,只要确定了作者就会标注。

比如这篇《王二小》,在1981、1994版教材中,都没有作者信息,2001年版出现了作者,按说就会一直保留,但2007年作者又“消失”,这种做法非常蹊跷,仅此一篇。

又过了十年,在2016年统编版教材中,作者又出现了,不过,这此标注的不是“邢野”,而是“方冰。注解为:

“根据方冰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改写。”

(三)

那么,这篇课文的作者到底是邢野还是方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呢?

“老课文”公众号在网上找到了方冰作词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是一首“叙事歌”,叙述有头有尾,描写也比较生动,把它当作课文的原型是可以的。

再查“邢野”,发现他也有关于王二小的作品,这就是儿童文学《王二小的故事》。看来,这篇老课文,很可能是教材编者根据多种材料整理的。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篇老课文的既可以署名“方冰”,也可以署名“邢野”。统编版教材在重新编订时做了修改,是不是多此一举?

(四)

还真不能这样认为,这篇老课文的作者只能是“方冰”,而不能说是“邢野”。理由有三点。

第一,从创作时间来看。

方冰的《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1942年,邢野《王二小的故事》创作于1965年出版。方冰在前,邢野在后。

第二,从人物形象来看。

“王二小”是个人物形象,原型可能有很多,但都不叫“王二小”,“王二小”是方冰根据一些小英雄的形象合成的。方冰曾就此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我的脑子中,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王二小’的孩子,而是有不少叫二小的。所谓‘二小’就是指当地的那些孩子,至于歌中的‘二小’为什么姓王,那只是随便选的。王姓比较通俗、普遍。

王二小和刘胡兰、 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

那么,邢野的作品,也就是借鉴了方冰的歌词,方冰才是“王二小”的“母亲”。

第三,从作品内容看。

方冰的歌词简洁生动,最接近课文,而邢野的故事,则加了很多情节,增加了不少人物,成了一篇生动的小说。

比如故事发生的地点有了名字,叫作“滚浪沟”;人物增加了多位,比如小山妮、老团长,日本鬼子叫大胡子,还有个汉奸是地主的儿子。

情节也更曲折生动,不仅有老团长提前就想把鬼子引到包围圈的想法,还有小山妮和王二小分工放哨的做法,在王二小带鬼子往包围圈走的时候,还跑来了一个汉奸阻拦,被王二小设计除掉了。

这样看,邢野的作品与课文出入很大,当年的人教社编辑们肯定是借鉴了方冰的歌词。但到了2001年重编教材时,为了“赶时髦”加上作者,便利用当年的资料,未加仔细审核,就标注为邢野。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曾有一线教师提出过质疑,所以在统编版教材中做了修改。
不过,回头看看这个事件,就觉得人教社确实很牛气,对一篇经典老课文的作者,那也是说标注就标注,说不标注就不标注,说随便标注就随便标准。天下之大,舍我其谁?
公众号推荐

老课文
重读老课文,好似旧友重逢;戏说老课文,品咂百味人生。以怀旧感悟生命,用文字打败时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