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进入一家全国知名的东北国企;
二是进入一家你从没听说过的所谓“互联网公司”。
当时,国企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服务,工作还非常轻松;而互联网公司是个初创企业,什么保障都没有,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
1946年选择了加入国民党军,
1996年选择了加入东北国企,
后面很大概率都会有一段悲惨的经历。
我们每天都在面临着无数的抉择。
假如现在你也面临着人生或事业的重大选择,你怎么保证,自己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呢?
假如1946年,你本来在家待得好好的,突然被抓了壮丁,不得已加入国民党军;
或者1996年,你本来还想试一试互联网公司,但是爸妈坚持说国企是金饭碗,打死也要进国企……
你问一个大学生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他说是父母让选的;你问一家公司老板为什么要做这一行,他说我也不知道,反正就是干着干着就走上这一行了。
通常来说,这一类人或组织,不会去想生活与事业的意义,也很难干出什么大事业。
这个层次的成功,考验的是运气。
假设1946年,你是一个搞宣传特别厉害的知识分子,对于加入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无所谓,只要能发挥你的才能就行。
当时的国民党并不需要你,而共产党这边正好在大力招揽宣传人才,于是你因为这种能力,而加入了共产党队伍;
又或者1996年,你学的专业是汽车制造,去互联网公司很不对口,于是你从自己的能力出发,顺理成章选择了某国有汽车企业……
处于这一层次的个人或组织,会先看看自己具备什么能力、拥有什么资源、适合干什么事情,恰好环境也允许,就选择了做某事。
这个层次的成功,考验的是能力大小、资源多寡以及它们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
假设1946年的你是一个金融人才,你先是看到国民党在上海搞金融红红火火,便加入了国民党;
后来又看到上海这边开始了急剧通货膨胀,而共产党那边有个叫陈云在东北搞经济搞得非常好,你觉得在那里好像更能发财,于是又脱离国民党,跑到东北成为了中共的经济干部;
又或者1996年,你先是看到国企待遇还不错,就加入了国企;但是后来发现国企不对劲,而互联网开始大发展,就果断跳出体制,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
这一类型的个人或组织,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发现周边有什么好的机会,然后全力投入进去。
这个层次的成功,考验的是对机会的敏锐性、抓住机会的能力以及机会本身的发展潜力。
假设1946年,你就通过自己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对国共两党的了解,坚定地认为共产党一定会赢,于是千方百计去往延安,投奔了共产党;
又或者在1996年,你就已经看明白了世界发展的潮流,认定未来必定是互联网的天下,于是义无反顾地放弃其他选项,投身于互联网行业……
战略驱动型的个人或组织,不会在意短期的机会,而是会分析社会长远发展的趋势,找到一个超级赛道,然后所有资源全都投入进去。
在此过程中,遇到再多困难,也不退缩;遇到其他再好的机会,也不动摇。
战略驱动看长远,机会驱动看短期。
这个层次的成功,考验的是远见和耐心。
假设1946年时,你高度认同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的信念,不管自己拥有什么能力、遇到什么机会,反正就是铁了心要加入共产党,为穷苦百姓谋福利……
这一类型的个人或组织,并不会拘泥于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或特别的产品,而是会时不时地变换不同的方向或产品。
但与机会驱动型不同的是,他们在不同的方向和产品之间换来换去,不是因为这些方向有前途或产品能赚钱,而是因为它们有助于实现其信念。
让人类移民火星。
革命年代的中共,也曾经实践过各种不同的路线,并有过多次失败的经历,但心中信念一以贯之,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
这个层次的成功,考验的是对信念的忠诚与热情、实践信念的能力,以及信念与人民需求的匹配度。
同一个人或组织,在人生和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驱动的因素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最后总结一下:
命运驱动、能力驱动、机会驱动、战略驱动、信念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