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厦门54岁的李女士(化名)
三年前在体检中
发现自己胸部纵隔内
长了一个大约 4.5×3.8cm的肿物
根据医生的建议,每年复查观察肿物的情况。所幸,这几年肿物都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然而 今年7月,李女士突然感到胸部不适,到厦门当地一家医院又做了一次胸部CT复查,结果发现,纵隔肿物竟然变大了,这可急坏了李女士一家。多方打听之下,他们得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的赖繁彩主任医师团队在纵隔肿物治疗方面经验丰富,赶忙前来求诊。
赖繁彩主任医师接诊后,立即为其完善了相关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可能是神经源性肿瘤或食管平滑瘤。报告中可见一团块影,界清,大小约为 4.8×3.4cm,内部密度和强化不均,且与邻近食管分界不清。
▲术前CT影像
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赖繁彩主任医师又为患者安排了超声胃镜检查,排除了肿物是食管来源的可能性。
▲超声探头置于距门齿约 28-35cm 可探及低回声肿物,内部回声欠均匀,位于食管壁外,边界清楚
由于李女士三年前曾接受过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赖繁彩主任医师又为其安排了PET/CT检查,以明确肿物的良恶性及其来源。PET/CT 结果亦考虑良性肿瘤可能性大,很可能为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气管隆突下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大小约46mm×34mm×41mm,部分病灶边缘与食管分界不清,食管受到压迫
面对这一复杂的病情, 赖繁彩主任医师耐心地向李女士及其家属解释了纵隔肿物的危害以及手术切除的必要性。他表示,由于肿物本身较大且还在持续增大,之后可能会产生局部压迫、脊髓受累等相关症状,因此,建议尽快进行手术切除。
李女士及其家属在了解病情后,表示接受手术。
考虑到李女士肿瘤位于中纵隔, 靠近心脏及大血管,且与食管分界不清,术中剥离肿物时损伤周围组织及器官、引起组织器官破裂及大出血的风险极高。赖繁彩主任医师果断地联合心脏大血管外科、甲乳外科及麻醉科进行了疑难病例多学科讨论。经过充分的评估,各学科一致认为患者具有手术机会。
随后,胸外科也围绕李女士的围手术期管理、手术细节及注意事项进行了多方面、深层次的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在麻醉科和手术护理团队的保驾护航之下,赖繁彩团队成功为李女士实施了“胸腔镜下经右胸中纵隔肿瘤切除术”。手术过程很顺利,仅用时65分钟就成功完成了这台高难度、高风险的手术,并且创伤很小。
▲肿物位于隆突下,直径约 5cm,表面光滑,边界尚清,游离可见迷走神经与之相连
术后,李女士没有出现任何并发症,恢复良好。病理诊断结果也证实是良性的神经鞘瘤。在医护人员的精心诊治和护理下,术后第 4 天,李女士顺利出院。
▲术后复查胸片显示患者肺膨胀良好,胸腔无积气积液
此次手术的成功不仅彰显了我院胸外科的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也是医院多学科之间紧密协作为患者保驾护航的生动体现。
神经源性肿瘤通常位于后纵隔,通常起源于肋间神经或交感神经,而起源于中纵隔迷走神经的神经鞘瘤极为罕见。绝大部分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只是在体检或其他疾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肿瘤较大时,患者可能会伴有临近的组织或器官受压迫症状,如吞咽困难、咳嗽和呼吸困难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或不完全截瘫等情况。
目前,手术是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良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预后良好, 复发的概率相对较小;而恶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则往往难以完全切除,目前多采用新辅助化疗联合放疗或术后辅助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因此,一旦发现纵隔肿物,应尽早前往正规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图文 | 胸外科 卓毅 韩彤
编辑 | 夏雨晴 潘颖
责编 | 李旭 王文清
编审 | 吴蔚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茶中路20号
电话:0591-87982222
地址:福州市长乐区漳港街道华山路999号
电话:0591-88712222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建新南路200号
电话:0591-87982958
地址:泉州市泉港区祥云南路2098号
电话:0595-6811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