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越南语(图/无畏)北海的银滩旁边还有一个海边小镇,名叫侨港镇。这个镇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建制镇,辖区面积1.1平方千米,陆地面积只有0.6平方千米。
侨港镇的渔港上停泊着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渔船。在渔港旁,也建起了“网红”美食街,游客接踵而至。渔港(图/无畏)
风情街(图/无畏)
除了中文,偶尔还看到店名上写着越南语,越南餐馆在这里的出现频率很高。在一家餐馆我看到,招牌上写着:越南排华归侨小吃店,上面还写了个年份:1978。
小吃店(图/无畏)
越南华人由来已久。在明清交替之际,有人全家自杀也不投降(参见:这位忠臣,命令16个老婆集体自杀),也有不少不向南逃。越南与广西接壤,离广东很近,成为两广福建一带人流动的目的地之一。
十年前,我和越南朋友走进胡志明市的堤岸区。这里是越南华人最大的聚居地,顿时满耳都是粤语。越南朋友说,他在这里更像个外国人。粤语在越南的影响力大于汉语普通话,甚至连胡志明都会讲(参见:广州新景点只写越南语和中文,有望吸引越南游客)。越南会安的广肇会馆(图/无畏)
但是,就是四十多年前,越南的华人遭受到国家政权的排斥。那时候,越南战争结束,越南刚从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同时,中国也结束了十年的文革浩劫。由于中苏交恶,与苏联老大哥站在一起的越南,也等于站在了中国的对立面。苏联支持的越南出兵入侵柬埔寨,推翻了中国和美国支持的红色高棉。
红色高棉的S-21集中营(图/无畏)
随后,越南和中国两国之间的关系却跌至历史低点,最终爆发了战争。越南方面开始驱逐被认定为中国人的越南华人。被驱逐的华人开始向全世界各地四散逃难。香港和东南亚是许多人的目的地,再远的还有往欧美逃。我的一位美国学生的父母,就是那时候逃往美国的越南华人。1970年代末,广东沿海有许多人偷渡到香港寻找新生活。但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国也成为许多越南华人的逃亡目的地。在侨港镇,有一处不起眼的展览馆。这个展览馆没有在网红打卡的美食街上,常常容易被忽略。展馆虽小,但也记录了侨港这个地方是如何建成的。展览馆(图/无畏)
中越双语毕业证书(图/无畏)
政府决定广西的北海成立侨港华侨渔业公社,安置这些难民。越南难民是当时国际热点话题,侨港也成为文革后中国展示开放形象的重要地方。境外媒体进入中国采访,甚至美国副总统蒙代尔(Walter Mondale)也专程到北海看望难民。
除了政府拨款,联合国难民署也给予了不小的援助。展览馆中还保留着联合国难民署的石碑,时间写着“1981”。联合国难民署(图/无畏)
安置侨港的难民不需要去“上山下乡”,而是从事他们原本就擅长的“上船下海”。甚至,在侨港出现了“一社两制”——集体所有制和家庭个体经营并存。渔船还是难民自己的,收获也是自己的。
那时候,在安徽的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将村里的土地分开承包,“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刚开始。
渔船(图/无畏)
展览馆里展出一张照片,是1980年华侨渔业公社的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会场中央,悬挂着两个人的照片,左边是已经离开人世的毛泽东,右边是华国锋。华国锋辞职后,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才成为时代的主流。
代表大会(图/无畏)胡耀邦视察侨港(图/无畏)
展览馆里展示的80年代民居(图/无畏)
1987年,侨港公社正式更名为侨港镇。难民们渐渐在这里扎根,成为小镇的居民。走在侨港的电建村里,还可以看到天后宫、三婆庙这些供奉各路神仙的庙宇。这些神仙在保佑出海捕鱼的人们平安归来。
电建村(图/无畏)
妈祖(图/无畏)
龙舟(图/无畏)
虽然在街上见到许多越南语,并不是因为这里有很多越南游客,外国游客的身影在北海相当罕见。对于这些从越南逃出来的人,还怀念越南生活的人想必几乎为零。要说回忆,可能更多是越南的食物。所以,在这个小镇上,越南餐馆密布,既能吃到鸡丝粉和法包,也能喝到滴漏咖啡。
越南咖啡(图/无畏)
对于游客来说,追求不一样的体验感更为重要。写上越南语,起码能制造一点异域风情,毕竟越南和中国相似的东西太多了。这也要比仿古建筑和网红店堆起来的古城古镇要有意思。
扫地(图/无畏)
添加无畏个人微信
探讨语言、历史与旅行
签证攻略 | 浪漫土耳其 | 游牧中亚
游走东南亚 | 中东行迹 |寻路南亚
语言学习| 美洲放浪 |俄罗斯与高加索
全世界看日本 | 大韩民国 | 中国小众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