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中西合璧的教堂,在贵阳遇见了

文摘   旅游   2024-09-18 20:00   广东  
中西合璧的教堂
这是我第二次到贵阳。第一次是十多年前了,当时贵阳只是一个中转地。那时候时间不多,旅行的信息也相当有限,我只去逛了个甲秀楼。
时隔多年,贵阳也大变样。在旧城的西边崛起了一座新城。街道规整,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贵州省博物馆也相当有设计感。不过,这新城太像大城市,很光鲜,也很乏味。我还是再到老城走一遭。
我的目的地是老城的北天主教堂。
天主堂(图/无畏)
这座教堂围在居民区之中,但入口处显而易见。在整体上,教堂还是西方传统的拉丁十字式,但是立面让人眼前一亮,宛如一座高大的中国牌坊。正中央立着十字架,写上“天主堂”三个字,两侧是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和飞檐。整个立面布满精雕细刻的浮雕,以蓝色为主色调,绘出繁复的山水花鸟,十分壮观。
中国大多数教堂的建筑样式还是欧洲的(参见:意大利人在韶关建的教堂,成了流浪猫的家),像这样中西合璧的教堂并不多见。因此,这座教堂成了现在贵阳最具特色的历史建筑。
教堂立面下方有三道门,每道门都配有中国传统的对联和横额,赞颂上帝。


天主堂(图/无畏)

天主教在贵阳
葡萄牙占领澳门之后,澳门就成为天主教在亚洲的传教中心,天主教也因此在明朝末年就进入了贵州。由于北京的皇帝与梵蒂冈的教皇对祭祖祭孔产生分歧,导致朝廷奉行禁教政策,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有限。
直至鸦片战争之后,才重新开放传教。1850年,贵阳的第一座天主教堂才成。不过,真正的开放内地传教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天主教在中国也迎来发展的高潮。
天主教在贵阳与原本的地方权力结构产生冲突,发生了血腥的“贵阳教案”,最终天主教一方还是占了上风(魏飞, 2003)
1875年,传教士们拆除了原来的教堂,以一种更加高调的方式修建了一座新教堂,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这座教堂以耶稣的养父若瑟为主保,正式名称为“圣若瑟主教座堂”,是天主教贵阳主教区的中心。


天主堂上的1875(图/无畏)


教堂内的石础(图/无畏)

新建的教堂在西方教堂建筑基础上运用了中式的建筑符号,正如利玛窦等传教士们起了中国名字、穿上了儒生的衣服。在传教士们看来,信仰上帝是普世的,无论外表如何。
这样的中西合璧,不也是为了调和中西双方的冲突,让教案不再发生?
绕到教堂的后侧,是一个美丽的四层六角阁楼,边角上站着威猛的麒麟,还有鳌鱼咬着屋脊。
阁楼的最高层镶着一个时钟,现在很多人可能不会去注意。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这个在老城中高耸的时钟响起,普通人第一次知道了准确的时间。


钟楼(图/无畏)


钟楼上的麒麟(图/无畏)


鳌鱼(图/无畏)

这个钟也是重新安装上去的,原本的时钟在十年文革期间已经被毁掉了。不只是时钟,教堂在文革期间也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后,教堂才归还给了教会,得到了维修。真正的修复要到2005年底才完成(周太良, 2006)
走进教堂
国内许多教堂的大门是关闭的,甚至藏在无人知晓的城市角落(参观:潮州的医院里,藏着一座绝妙的教堂,多数潮州人没进去过),但贵阳的这座教堂的门是敞开的。
走进教堂,祭台背景是三幅大型马赛克壁画:撒网捕鱼、圣家避难埃及、耶稣骑驴进入耶路撒冷的圣经故事,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祭坛(图/无畏)


马赛克壁画(图/无畏)


天使与壁画(图/无畏)

教堂内的义工阿姨热情地为参观者介绍,希望参观者来到这里,不只是拍拍照,也了解下这个在世界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宗教。
中间还摆放着两个桌子,来者可以在这里写下祈祷,抽取圣言。
平时看经常到人们会在佛庙里求签,解决自己的困惑(参见:九寨沟除了美景,还有座非主流的藏传佛寺)。今日没料到看到教堂也有这种类似做法。只是这里不必烧香,也无需付钱解签。抽到圣言都来自圣经,简单易懂。

抽取圣言(图/无畏)


祷告(图/无畏)


天使雕塑(图/无畏)

一般的教堂只和信徒互动,通过这种方法,教堂也和普通的参观者产生了微妙的连结。
走到教堂的另一个角落,我又看到,教皇方济各的画像。梵蒂冈,在向中国招手


我在教堂前(图/无畏)


圣弥额尔(图/无畏)


教皇像(图/无畏)

参考资料:
魏飞.(2003).从贵阳教案的处理看晚清外交的困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4),22-27+122.
张复合,郭杭富.(2004).贵阳北天主堂建筑考察及其历史研究.建筑学报(12),72-73.
周太良.(2006).贵阳北天主教堂修复竣工.中国宗教(01),28-29.

添加无畏个人微信
探讨语言、历史与旅行

更 多 语 言 和 旅 行 的 文 章
 点 击 专 辑  阅 读

签证攻略 | 浪漫土耳其 | 游牧中亚 
游走东南亚 | 中东行迹 |南亚 
语言学习| 美洲放浪 |俄罗斯与高加索
全世界看日本 | 大韩民国 | 中国小众旅行 


无畏的旅行
一个普通人,在旅行路上学习语言和历史的故事。从人大社会学系毕业,我没有开始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却到了尼泊尔教中文、在寺院学巴利文。我发现了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一发不可收拾,已旅居五十国,学遍每个国家的语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