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人民医院(图/无畏)
北海市人民医院雄踞北海市中心,不远处就是游客们常去的北海老街。虽然医院里也很热闹,但游客一般不会走进医院,只有生病的人才会来。我没生病,但也走进了这家医院,只因为医院里还留着几座百年前的建筑。走进医院,立刻能够看到一座和周围风格相异的白色建筑。这座建筑高三层,呈八角形状,因此被称为“八角楼”。八角楼(图/无畏)
楼顶(图/无畏)
保卫科(图/无畏)
八角楼周围停满了摩托车,入口处挂着“保卫科”。木框下又挂着另一个牌。仔细一看,这还是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八角楼,属于在这里曾经存在的一个医院:普仁医院。这个条约在历史教科书上很少提及。起因是英国人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在云南被杀,最后没有演变成第三次鸦片战争,而是通过外交谈判解决。英国领事馆旧址(图/无畏)
随英国人而来的,还有英国的宗教。英国圣公会差会(Church Mission Society)传教士柯达(Edward George Horder),同时也是一名医生。他看到,麻风病人在中国受到严重的歧视,许多人被驱逐到孤岛和荒山野岭中。1886年,为了救助这些麻风病患者,他通过募集资金创办了普仁医院。中国的麻风病人万万没想到,接纳他们的是这位非亲非故的外国人。为接待更多的病人,医院也不断扩大。绕过北海人民医院前面的大楼,还可以看到一幢双层的西式洋楼,就在巨大的住院大楼前面。这是除了八角楼外,普仁医院留存至今的另一栋建筑。在门前,还放着一块石碑,写着“英国医院”四个字。正门(图/无畏)
英国医院(图/无畏)
门前立了另外一块牌牌子:北海市人民医院院史展览馆。可惜这座建筑的所有门都关上了,也许这里面有一个展览,告诉人们那位英国医生如何救助麻风病人。
院史展览馆(图/无畏)
除了治病,柯达还在医院旁建立了麻风病收容所,让麻风病人从荒山野岭住到了热闹的城市里。他和他的太太还教病人们手工技艺,让他们掌握能够谋生的一技之长(Russell, 1938)。在医院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麻风病人的聚落,这些麻风病人有的编竹筐、有的编草鞋、有的做扫帚(Horder, 1895)。他们都成了小生意人,开始融入城市生活。柯达在北海工作了20多年,医院也救助了近30万麻风病患者(Russell, 1938)。他也曾因为其他事情离开北海一段时间,但最终还是回到令他牵挂的北海。1906年,他回到英国。两年后,他就离开人世了。
侧面(图/无畏)
这间医院,是他有生之年最大的成就,只可惜现在记得的人寥寥无几。1936年,麻风病收容所被迫关闭。当地政府认为,麻风病人住在市中心会对公众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麻风病人被转移到郊外的另一个收容点。建国后,普仁医院一夜之间从外国人手中变成了国家所有,成为北海市人民医院。外国的传教士和医生们也被驱逐出中国。
旁边的住院大楼(图/无畏)建国后,麻风病人的状况没有好转。尤其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之后,麻风病人遭到更严重的隔离和社会排斥。即便很多人已经康复,但还是被强制送到与世隔绝的麻风病村。再也没有出现一位能让他们生活在城市中的柯达医生。十多年,我去过湛江一个麻风病村,在那里度过了一晚,与麻风病康复者们一起喝酒聊天。在普仁医院旧旁边还有另外一间建筑。1890年,英国圣公会也在这里开设了贞德女校,是北海第一间女子小学。让女子上学,对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也是巨大的冲击,不过这些传教士们做到了。贞德女子学校(图/无畏)
旧址(图/无畏)
如今这座曾经教会学校建筑,挂上了“党员政治生活馆”的牌子,但也是大门紧闭。楼前立着一个鲜红的党徽,告诉人们要“不忘初心”。
生活馆(图/无畏)
不忘初心(图/无畏)
前面还有另一座西式建筑,叫做“会吏长楼”。会吏长(Archdeacon)是圣公会体系中的职位,是当时圣公会在广东的钦州和廉州地区的最高神职人员。
会吏长楼
侧面(图/无畏)
在医院的停车场旁边,还有两栋紧挨的建筑,原来是女修道院,现在作为医院的科室使用。这两栋建筑和英国圣公会无关,而是由梵蒂冈领导的天主教会的。1921年,天主教北海教育在涠洲岛设立女修道院。四年后,女修道院迁移到大陆上,也就是现在这个地方。到北海玩,只去老街上扎堆看人山人海就太没意思了。记得,老街旁边的这个医院,还藏着许多感人却被人忽略的历史。修道院旧址(图/无畏)
走廊(图/无畏)
修道院旁的停车场(图/无畏)
我在其他医院里发现的历史遗址
广州路边埋葬基督教革命烈士 旁边医院曾以他命名
广州医院里,葬了924名死在美国的华人
广州医院里,葬了924名死在美国的华人
参考资料:
Russell, G.L. (October 1938). "The Leper Finds Fellowship". The Mission Hospital: 268 – via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Periodicals.
Russell, G.L. (January 1938). "Pakhoi leper hospital and the new leper centre". The Mission Hospital: 17–19 – via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Periodicals.
Horder, Edward (December 1895). "Leper Trades in South China". C.M.S. Awake!: 139 – via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Periodicals.
添加无畏个人微信
探讨语言、历史与旅行
签证攻略 | 浪漫土耳其 | 游牧中亚
游走东南亚 | 中东行迹 |寻路南亚
语言学习| 美洲放浪 |俄罗斯与高加索
全世界看日本 | 大韩民国 | 中国小众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