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孙武简直就是我的偶像了:一生只潜心钻研撰写一本书,这本书千古流传

文摘   2024-11-26 22:44   北京  

原本这篇文章的名字打算叫:《孙子兵法》的精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但是我忽然就有了下面这一句感慨:
孙武简直就是我的偶像了:一生只潜心地钻研撰写一本书,这本书流传千古。
所以就把名字改了。
之所以成为偶像的原因还可以再有:
他曾经在较年轻时和较老时两次隐居乡间,专心于自己热爱的兵法研究和写作;他在这两次隐居之间,作为将军带领吴国作战,得以称霸列国;生命的最后在隐居中,寿终正寝。

我归纳一下:我羡慕的是可以隐居自在读书,可以专心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且终有所成。
今天继续是《读书有法》这本书中毛主席的读书故事。这是毛主席读“诸子百家”的系列之二。
本共1600字

感谢阅读收听

文/春田


A.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人。齐国内乱时逃亡吴国,隐居研究兵学。吴王阖闾继位后,受伍子胥推荐被任命为将军。之后辅佐吴王,打败西边楚国,征服北边齐国和晋国,南边越国,吴国称霸列国。五十多岁后,孙武又开始隐居潜心修定其兵法著作,直到最后寿终。孙武大概活了65-70岁。

《孙子兵法》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军事著作,被推崇为“兵学圣典”,“世界第一兵家名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狂飙》的男主能够成功“逆袭”,不是说就是因为学习了《孙子兵法》?或许这说明这本书除了军事价值外,还同样有指导生活和人生的哲学或生存道理。

《孙子兵法》共13篇,每篇均以“孙子曰”开头。这13篇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B.

毛出席曾学习和使用《孙子兵法》,其他曾借鉴用兵打仗的书籍或参考可能还包括《三国演义》、《曾、胡、左治兵格言》。曾、胡、左分别指的是曾国藩、胡林翼和左宗棠。初次听说胡林翼。

在这儿可能有这么一种说法:《三国演义》是战术,《孙子兵法》是战略,曾胡是兵法。

毛主席曾说:

买来的军事书多不合用,多是战术技术的,我们要的是战役指挥与战略的,请按此标准选买若干。买一部《孙子兵法》来。

战略和战术,到底怎么区分呢?这不是个好理解的问题。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有这么一些话或许可以帮助简单的理解一下:

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要求战役指挥员和战术指挥员必须了解某种程度的战略上的规律,因为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性的东西的。

然而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战争中有些战术上或战役上的失败或不成功,常常不至于引起战争全局的变坏,就是因为这些失败不是有决定意义的东西。但若组成战争全局的多数战役失败了,或有决定意义的某一二个战役失败了,全局就立即起变化。

所以战略和战役/战术的关系,就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上面这部分关于战略和战役的话,算是绕了点儿路。

C.

我们接着看毛主席读《孙子兵法》。

在毛主席看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它高度概括了战争的指导规律。依照前面所说,这该算是应用于战争全局的“战略”,不是“战术”。
这句话在《孙子兵法》第3篇“谋攻篇”的最后一段: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里是这么提及这段话的:

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因此,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春田耕读
一起在书籍的春田里快乐耕耘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