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最“迷信”的六个字

文摘   2024-12-31 17:06   河北  


01


偶读曾国藩。在微信读书上翻到一本便读起来。


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作者梅寒的版本。不知道好坏。但可以饶有兴致地读下去。


目前读到,第二章 京官时代 第1小节,“跻身士林,步入仕途”。


下面便是读到此处的一则笔记。一些知识收获,和一份人生思索。


02


曾国藩最迷信的六个字是:“不信书,信运气”。


曾国藩曾和好友开玩笑,死后要在自己的碑文上加上“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这句话。我从网上简单搜索一下,大概他的墓碑上并没有这句话。


曾国藩“信运气”,好运的两个例子是:


A.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到京城参加第1次会试,名落孙山;道光十六年(1836年)参加第2次考试,失败。这次失败后,家人已经无钱支撑他继续留在北京等着下一次两年后的考试,曾国藩不得已返回家中。路上借钱以及变卖自己的部分衣物,他在金陵买下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二十三史》。在家的两年,曾国藩夜以继日的苦读,为再次考试做准备。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不管怎样,他得到全家老小的支持。


1838年的曾国藩已经27岁。这一年,他考试成功,“得了三甲第四十三名,被赐同进士出身”。


这,让他的爷爷和父亲彻底扬眉吐气。


但这个“进士”曾国藩并不满意,甚至是觉得特别羞愧。羞愧地要放弃折返回家。


这是一个很差的名次,几乎没有进翰林院的机会。


B.

在一个叫劳崇光的翰林院编修的劝慰、挽留和帮助下,曾国藩参加了当年的朝考,也就是皇帝的面试。结果曾国藩发挥超长,以对答如流条理清晰的言辞,和虽穿着朴素却不卑不亢的态度,博得道光帝赏识,被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他面试的成绩是一等二名。


于是,他难以置信地,估计也欣喜若狂,得到了到翰林院实习三年的机会。


而这才是有机会在翰林院工作的前提。


03


以上,是我看到书的这个部分,认为是曾国藩好运气的2个例子。本书的后面,也就是曾国藩以后的人生中,该会有更多的例子。


图:白玉堂是曾国藩的出生地


即便他“不信书”,他却在长年累月的苦读;如果他不信书,他就不会在三试之后跨入进士的门槛。不信书,是在全力以赴读书上的豁达,它既包含着要读书的坚定,又表达可不计后果的洒脱。


“信运气”,几年考试终究上岸,哪怕是最差的成绩;距离翰林一万八千里,却一朝被皇帝点名入翰林院,这可算乘上了孙悟空的筋斗云。这真是运气,得到了高人一等飞黄腾达,没有,便是草民一介。这就是运气,这就是命运。它被不太明显的因果把握着,一路塑造我们的人生。


不信,是在坚持,信,是在顺应。


我们总该坚定不移的做一些事,我们也总该顺其自然的接受一些事。

春田耕读
一起在书籍的春田里快乐耕耘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