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请你强大,从而足够包容;
要么请你忍耐,就算它是懦弱。
至少这样,你会给你爱的人,一份和谐。
A.
寻找和谐相处的途径
我在这里想要讨论的不是书中爸爸和奶奶的问题。而是借他们探究和思索一下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子女与父母,或者作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份关系,怎么更愉快和谐,或者,怎么尽量避免冲突。
如果两个人观念不同,一般情况下,无法绝对地说谁是正确的或者谁是错误的。但相对客观的讲,还是会有一个谁更开明一些,谁的想法确实更落后一些的说法。毕竟人类社会是逐步向前和向着文明发展的,所以,子女的观念,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比父母更开明。
但谁更正确和开明并不是关键因素。在双方已然观念不同并且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前提下,又同时作为亲人不能分离的父母和子女,他们到底有没有办法,能够和谐相处?
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被困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我相信基于亲情和爱,他们应该能够和谐相处;但是方法、途径或规则到底是什么?
B.
关于爸爸一家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个故事中观点更准确的是奶奶。奶奶是现代文明人。她坚持孙子孙女们应该去上学,她坚持生病最好去医院。但是爸爸,不让家中的七个孩子去接受学校教育,生病、严重烧伤、车祸等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去医院,哪怕等死。还好他们的母亲懂草药治疗。
爸爸只相信摩门经和上帝。他认为政府和机构都是在蛊惑和迫害他们。爸爸一家是和社会结构脱离的,是一群住在大山高处没有社会身份的“野人”。就像奶奶说那些不上学的孙辈们,“像野人一样在山上游荡”。
爸爸最初谋生的手段是卖废料和一些村里山间的小的建筑施工。更明白地说他最初就是收卖废钢铁的,以及搭建一些谷仓棚子之类的小建筑。在这个阶段,爸爸和儿子们在体力上是辛苦的在经济上也是贫穷的。后半生,他们以母亲的草药知识制造精油闻名远近,雇佣几十个工人,成为了当地的名副其实的有钱人。
一切都未能改变爸爸的认知和理念,相反还使他已有的观念更加牢固。孩子们都跟着他在精油生意中获得物质财富,草药植物精油产品有市场有需求,也证明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并不需要医院和青霉素。这些都是爸爸那根深蒂固的理念的事实证据。
爸爸并非100%的错,他有30%的对。他最大的错是一点儿都不知道变通。他一点都不能理解、接纳和包容别人的想法。这已经接近于迂腐。
C.
爸爸和奶奶
争吵了一辈子
爸爸和奶奶的争吵或者针锋相对,我想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大概都有过。在争吵的那一刻几乎声嘶力竭,但在最后,深刻感受到无能又无奈,意识到根本不可能能统一和谐的那一刻,难免化为一种沉重悲哀的笑。
下面这两个情景,奶奶就是这样的感受。我能感受到。
爸爸读圣经的时候,偶然注意到了一句话。经过一夜的思索,他把家里冰箱所有的奶制品,都倒腾进了地下室。谁也不准再喝了。他还劝有奶牛场的表舅说,喝牛奶如何违反了上帝的意旨。
而奶奶知道后是这么做的:
爸爸开始布道反对喝牛奶后,奶奶便将她的冰箱塞满了牛奶。她和爷爷本来只喝脱脂牛奶,但很快冰箱里什么都有了——低脂奶、全脂奶,甚至是巧克力牛奶。她似乎相信这是一道重要防线,要坚决守住。
剧外的人来看这样一段戏,确实还有些滑稽逗乐的。也能看到对那个针锋相对的人的爱。但是剧中人确实有着深深的无奈。爸爸和奶奶都是真的气愤。爸爸的气愤是坚不可摧的,而奶奶难免转化成摇着头的无奈的苦笑。奶奶想得更开了,就成为放松和接纳的笑。
爸爸一家曾两次驱车12个小时去奶奶家里度假。这两次度假的返程,都是以爸爸在晚上的时候说走就走开始,然后以夜间疲劳开车或者路面风雪结冰而造成事故终结。事故都很严重。只能说他们的命运确实够好。
第一次他们去奶奶家度假的时候,爸爸通过电话上一个护士告诫奶奶不要忘记去医院,知道了奶奶在看医生。奶奶患的是骨髓癌,她也尝试过母亲的草药治疗。
爸爸开始责无旁贷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跟奶奶说,不要去医院,不要对想操控他们的人的妥协,不要对上帝的背叛;而上帝自会拯救她,或者上帝自有最好的安排。
他们的这次度假,就是在爸爸无休止的劝说和义愤填膺中不愉快地度过的。
奶奶是如何反应呢?
听完这一大段说教,奶奶发出令人难忘的笑声。她长叹一声,慢慢呼出一口气,最后恼火地翻着眼珠,仿佛想把手伸向空中,但是太累了,无法完成这个手势。接着她微笑了——不是安慰别人的微笑,而是给自己的微笑。在我看来,这个微笑既带着困惑,又饶有兴致,似乎在说:我说得对吧,没有比现实生活更有意思的了。
还是这种极度无奈和疲惫之后的失落又可笑的感觉。
因为他是亲人你不能离开他。如果他是一个外人,确实可以完全断绝关系和往来。离开不是因为仇恨,仅仅就因为理念不同而已。
D.
奶奶去世
爸爸在悲痛什么
与癌症抗争九年后,奶奶去世了。爸爸在那一刻变得颓废和暴躁起来。他对生意失去了兴趣,如果他做点事的话,就是辱骂和指责员工。他看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顺眼。妈妈安排葬礼接待亲朋,同时忙着工作。爸爸就一直在床上躺着。
作者是如何看待爸爸的这种状态的呢?
“他似乎想要打架,因为老人的死而惩罚自己。或者这种惩罚是因为她的一生中他们之间从未停歇的冲突。现在她死了,冲突才结束。”
作者还说:“奶奶的去世对爸爸是毁灭性的打击。”
爸爸是在悔恨,没能在母亲在世时停止冲突,没能让母亲过得舒适和宽心?我想这是有的。他多么希望和母亲的冲突在母亲在世时就结束,从而和母亲和谐相处和生活。
爸爸可能也在悔恨,没有机会向母亲证实自己的正确了。他为自己没能最终说服、挽救母亲而感到挫败、受伤。我想这也是有的。
但他从来没有试图去想象或接受,母亲的观念或许是有她的正确和合理性,他没有在这份冲突中从思想和精神上得到任何提高。
后来她对女儿所采取的行动证实了这一点。当然更为明显的直白的证明是他去哈佛看望女儿的时候,提起奶奶所说的话 :
“我们本来也能治好奶奶的病,但她背离了基督。她缺乏信仰,所以死了。上帝不会医治那些背信弃义的人。奶奶的罪过很重。”
所以你看,一个重要的亲人的去世,也不一定会让活着的那个人,有更深透的认识。甚至这种可能性很小。
我确实认为,这一点,和影视剧上所演绎的是不同的。影视剧上悲痛之后的清醒认识和成长,是我们的愿望。
D.
强大去包容
忍耐去服从
这才是不会留遗憾的深爱
如果生命的代价都不能让人理解和开悟,那么有生之年一次又一次的激烈的争吵本就更没有意义。
解决和治理这个冲突的办法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必须有一个人成长得足够强大,然后用这份强大去接纳和包容另一方。没有其他的办法。
成长取决于个人。双方共同成长当然是最好的途径和结果。但这也是理想和完美的结果。基本上很难实现和存在。
如果我们未能成长的足够强大而去理解和包容,那么我们确实还可以有一个退路:学会忍耐。像一个懦夫一样去忍耐。至少,这样可以减少争吵,减少让所爱的人不开心。
要么请你强大,从而足够包容;
要么请你忍耐,就算它是懦弱。
至少这样,你会给你爱的人,一份和谐。
请记着爸爸和奶奶的故事,请别走爸爸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