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上有一个传言激起了剧烈反应,是来自高层智囊刘世锦提出10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
9月21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国发研究中心前副主任刘世锦建议,
要推出一揽子刺激加改革的经济振兴方案,带动经济回归扩张性增长轨道,建议以超长期国债的方式,未来1-2年形成10万亿的经济刺激规模。
他的提议是提升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还有加快都市圈范围内中小城镇建设,以此带动中国的第二轮城市化。
刘世锦是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妥妥的政府智库。
而也正是这个身份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感觉有点像高层通过专家之口提前给社会层面吹风,试探下舆论或者是种下一颗种子。
所以虽然还只是建议,但各路自媒体已经先行开香槟了,“标题党”满天飞。
自从9月24号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降存量房贷利率、降首付比例等一堆新政把股市推上去之后,
之前还每天唱空经济的自媒体一瞬间完成立场转变,大A也瞬间从价值投资的坟场变成了全球资金的避险首选。
其基本逻辑就是,本轮频繁退出的超预期的政策,侧面说明某些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要效仿08年那次大放水进行史诗级救市。
而“大放水”资金进入楼市(收购存量)和股市(回购股票),资产价格也将触底反弹,通缩迎刃而解。
从结果来看,目前来看大A确实已经有了起飞的苗条,很多人都摩拳擦掌节后上车。
那楼市的崛起还会远吗?
结合新政齐发之后,在止跌回稳的预期下,河南四川等地不少房企宣布涨价,央企保利发展则在多个城市推出“保价计划”,上海中介忙到没空吃饭,还有房东连夜跳价50万。
前天还有两个专家说,北上解除限购,就是楼市的政策底。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说:
房子永远不可能是卖白菜价,目前可能是2008年、2015年后的最好买房时机。
待到“政策底”出现,房地产市场就将步入真正的上行周期。
FOST首席经济学家冯建林说:
如果北上等标杆城市的购房限制政策完全放开,这有可能是房地产政策是接近见底的一个信号。
这一系列信息缠绕在一起,让一些人又开始迷茫起来,难道楼市新周期是要来了吗?
不急,咱们不妨先摸一摸隔壁邻居的过河经验。
到去年,东京都的住宅房价终于在三十三年后,超过了90年的价格。
所以说中心城市一定能熬过资产下跌。
因为就算存量环境,钱也得去中心找投资、人也得去中心找就业。
人与钱聚集的交易量一定能回抬资产价格。
所以回到国内的视角,上海平均一套一个小目标的豪宅一天就卖完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说白了,就是富人手里的N个小目标没啥好出路。
放银行?利率都进入1时代了,富人手里那么多鸡蛋,不可能都放银行里。
而一线城市核心地段的顶奢豪宅依旧是优质资产,因为它足够稀缺。
再加上,当前北上广深核心城市核心区域的项目存在价格倒挂,未来三到五年大概率是价格上行周期。
所以对于富人来说,从东京的经验来说,投资豪宅是一场稳赚不赔的投资收益。
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日本历经三十年的宽松政策,仅成功推动了东京的繁荣发展,而大阪、神户、名古屋等地,众多房产价值再也未能回升。
换言之,我坚信此轮宽松政策与三四线城市无缘,因为一二线城市集聚了产业、人口、热钱及政策优势,掌控着国家核心生产资料,而三四线城市则缺乏这些条件。
资金的流动是理性且趋利避害的,它不会流向无法获得收益的地方。
因此,无论是10万亿还是更多的资金,最终都可能转化为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在资金的循环流动中,涉及众多环节,每个环节的主体都对这一循环产生影响,而最终消费者的影响则最为微弱。
谁的影响力最大,谁就将获得最多的利益!
那么,是谁在呼吁拯救市场呢?很可能是那些受影响最大、同时也最为显赫的群体。
归根结底,房地产已不再是一个普遍的资产概念。
未来,房地产投资将越来越类似于企业投资,需要更高的专业分析能力。
同一条街上,一年内房价涨跌幅度达到20%并不罕见,北京和上海就有许多这样的小区。
若将房地产视为一种税,那么房产已失去了作为“普遍税”的功能;
若将大放水视为对“可征税资产的投资”,那么资金将不会流入大多数地产项目。
写在最后
房地产市场有句名言,叫短期看政策,中期看经济,长期看人口。
房地产长期看的都是人口,而人口形势如何,似乎已经无需多言。
此外,今年8月出台的两项重要政策——住房养老金和《市政基础设施资产管理办法》,实际上已经预示着大部分地区的房产增值空间已经大为缩减。
未来,长期持有成本将愈发受到重视,而成功交易的机会也将越来越稀缺。
对于房企来说,现金流问题早已根深蒂固,降价空间也已所剩无几,而且“降价”也换不来市场的热烈响应。
因此,在“止跌回稳”的口号刚刚提出,以及目前股市行情尚佳之际,或许干脆反向操作,释放烟雾弹,来一场搏傻游戏,看看有没有懂哥上钩。
这里所谓的“博傻游戏”并非真正与傻子博弈。
实际上,很少有人是真正愚蠢的。
博傻的对象,反而是那些自以为聪明绝顶的人。
现在,那些跃跃欲试、想要参与这场博弈的人,都自认为比别人更有洞察力,更能看到市场中的机会,并且坚信总会有人为自己接盘。
然而,就连数学天才牛顿,在当年的类似冒险中也未能幸免,接到了最后一棒。
试问,又有多少人能比牛顿更聪明呢?
我们另开设有知识星球和读者群,里面有我每天分享的一些观点和已经被删除一些文章,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先点击介绍链接看一下:大何和他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