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众多高校纷纷掀起了新一轮的考研动员热潮。
比如一些院校就借助迎新活动、考研动员大会、经验分享会、考研誓师仪式、考研宿舍评选以及“考研之星”选拔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考研氛围,构建良好的考研生态环境。
还有一些院校强调,每位学生都应高度重视考研,将其纳入大学生涯规划的重要篇章,明确目标,提前规划,尽早行动。
鼓励所有本科生,要将考研视为个人发展的重要机遇。
等等,这一幕咋感觉有点似曾相识呢?
估计很多大一新生人都傻了,迎新大会办的像考研动员大会,考研动员大会又办得如同县里高考前的誓师盛典一般。
这不刚从高考的硝烟中脱身,一个暑假回来,这又得踏上了考研的征途了?
而这种宣传口径的背后,是许多大学的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开始倒挂。
前几天看到兰州大学发文宣布,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
兰州大学方面表示,这是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正不断攀升,因此,研究生数量的增加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这种强行给脸上贴金的说辞,倒是和当下的丧事喜办的主流宣传思路不谋而合了。
兰州大学并非个例,本科生与研究生数量倒置的现象在中国已屡见不鲜。
比如:
今年9月初,根据浙工大对外发布的2024级新生大数据,该校录取本科生5342人,研究生5382人,研本比首次超1:1。
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本科毕业生有3928人,而研究生人数高达6422人;
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生3485人,研究生4139人。
时间回溯到2021年,上海就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其研究生毕业人数已经超过了本科生。
其实我并不是很理解这些高校为什么要动员全体本科生考研,是觉得学历贬值,本科文凭不再吃香,唯有考研方能寻得出路,因此学校便随波逐流,为学生的未来保驾护航?
但是前不久,智联招聘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
普通本科院校的硕士与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offer获取率仅为33.2%,同比下降17%,甚至低于同校本科毕业生43.9%的获得率。
那我觉得答案或许就是,学校只是想要借此延缓学生的毕业时间,让就业率的数字看上去更加光鲜亮丽一些。
以前念书的时候,学过李商隐的一句诗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尘灰泪始干。
这最初是形容了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和忠贞。
后来也常用来形容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尤其是教师的辛勤工作和默默付出。
而现在,这句诗似乎同样也可以套用在学生身上。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学生才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因为学生解决了老师的就业问题,解决了领导的工资问题,解决了教育产业问题,学生养活了辅导班、兴趣班、眼镜店、文具厂、牛奶厂、印刷厂,养活了学区房养活了出版社,养活了学校周边的商铺,养活了一大堆人,就是养不活自己,因为大学一毕业就失业了。”所以学生只要一直在上学,他们永远是最好的消费主力。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文献资料显示:全国家庭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68万元。
截至2023年底,全国0-18岁人口总数约为2.9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1.1%。
将68万与2.98亿相乘,便能轻易地得出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
但现在的问题是,就算是考研,也总有毕业的那天,而毕业以后必然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现在的工作好找吗?
除了统计局,正常人都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有关“学历贬值”的各类新闻,估计大伙儿都已经听得太多太多,我这里就懒得再举例了。
那咱们就来看看统计局自己公布的最新青年失业率数据吧,
8月份,中国不包含在校生的16岁至24岁青年失业率为18.8%,比上月上升1.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上升,创今年以来新高。7月,官方公布的16-24岁青年失业率达17.1%。
这18.8%,有没有包括农村户口的小伙?有没有包括应届毕业生、考研考公大军?甚至,有没有包括那2亿灵活就业人员?
咱们其实都不用去讨论数据的真实性,只需要横向对比一下。
21年8月,16至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6.2%;22年8月,18.7%;
即使只看8月份的18.8%,也说明今年青年的就业环境比 2021、2022这两个特殊的年份更加糟糕。
这个数据换句话说,五个年轻人里实打实的就有一个处于失业状态!
而一般用来给这个难堪的数据擦屁股的解释是结构性失业——既好职位的供给太少,青年又不愿意屈就于低薪岗位。
当然它肯定存在,但结构性摩擦背后也说明岗位供给的质量存在很大的落差。
比如智联招聘今年对毕业生的调研,今年47.7%的毕业生期望进入国企,期望民企的只有12.5%;
再来看国考,去年的竞争比例已经是61比1,而今年更是飙升至77比1。
中智招聘的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国企虽然只招聘了37.9%的应届生,但却吸引了60.2%的简历;反观民企,虽然招聘了53%的人,但收到的简历却仅占总数的18%。
这也难怪年轻人会对奋斗产生迟疑。
根据相关数据,16至24岁青年劳动者的月均总工时为251.9小时,社保参保率不到一半。
平均下来每个月30天每天8小时多还一半没社保,卷是卷到尽头了。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求稳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哪怕机会渺茫。
而对于那些去年、今年、乃至明年毕业却尚未寻得工作的大学生,该如何是好呢?
先且慢焦虑。
从今往后,展望未来十五年,每年都有超过一千万的大学生将踏入社会,寻觅工作。
这一千万朝气蓬勃、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他们比你更年轻,比你更出色,将与你一同竞争那有限的好职位。
为何说未来十五年,每年都有上千万的大学生要找工作呢?
这是因为,今年找工作的大学生大多是2001、2002年出生的,而出生人口的下降,要等到2016年的“去库存”效应显现后才会逐渐显现。
不过谈及就业前景,我们或许应该更加乐观一些。
不妨将“就业形势严峻”的说法,改为“就业人口的增长空间正日益扩大”。
你看我这宣传口号的思路学的快不?
写在最后
当下,众多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中,无不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功利之风,这显然与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背道而驰。
眼下的时代,许多人投身考研,并非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与执着。
可以说现在读研究生,更多的人是为了混个学历,要个高价的饭碗。
但是这年头,研究生就真的好找工作了吗?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家里有孩子的朋友们,不要对研究生这个学历抱有太大滤镜;
上学不是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更要了解社会运行的本质,避免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陷入更多的困境与挫折。
然而,如今这张文凭也不过是大学扩招浪潮下的衍生物,它更像是之前十几年求学路上的一张学费清单。
这张清单所承载的时代意义,轻薄得仿佛只是一张渡船的票根。
那么,这张学历的旧船票,是否还能引领我们登上新时代的航船呢?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不妨点个赞或者分享出去。
我们另开设有知识星球和读者群,里面有我每天分享的一些观点和已经被删除一些文章,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先点击介绍链接看一下:大何和他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