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感的本质:内容价值感知

文摘   职场   2023-12-02 12:37   广东  


2008年,我被同桌带着第一次去网吧上网,120平左右的房间里密密麻麻挤满了电脑,出于对陌生环境的警惕和恐惧,我紧紧跟在同桌身后。

他和我同年同月,但个头比我高,见识比我多,行走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小世界里,不管对面碰到的人是旧相识还是陌生人,都能在只言片语之间观察到对方成色,在给一片口香糖的功夫里拉近关系,打成一伙,称兄道弟,而后把我介绍给别人认识。

那种游离在小孩子的人情礼往之间,彼此神交意会,心照不宣的能力,当时令我很羡慕。

你不得不承认,有些人从小就擅长在现实社会跟别人打交道,他们能通过一些简单的言行,精准的把握住对方的社交风格和需求,然后采以对应的模式迅速跟对方建立关系。

如果把这种感知对方状态和采用对应行为模式的能力类比到网络上,我想,就是互联网人所说的:网感。

有网感的人,在网上随意发一篇文章,都很容易火,没有网感的人就像现实世界中那些木讷的呆孩子,很难跟别人展开深度互动,掀不起任何信息风浪。

今年 6 月份,我开始研究如何训练网感,大概花了 2 个月时间,通过在小红书发笔记,连续创造了20多篇爆款笔记,爆款率 98%:

这篇文章是当时做到这些数据的内部分享,最近增添了一些新思考,可能对互联网的写作者、创业者、小生意人有一些帮助。


网感的本质

内容是一种产品,不论是短文、长文、视频,在商业市场中,他产生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获取读者的注意力。

如果我们把读者拥有的「注意力」看成一种货币,那么读者为什么要消费注意力来阅读我们的文章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文章可能对读者有价值,只有有价值的内容,读者才愿意花费时间投入注意力来看你的内容,否则没有人看你。

对于创作者来说,网感的本质就是内容价值感知力,你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感受到什么样的内容我一定会点击,一定会点赞、评论关注,那么你就有网感,否则你只能自嗨。


网感的训练方法

把内容看成产品,那么读者就是你内容的用户,你必须理解你的用户在想什么。

俞军在《俞军产品方法论》一书中对于理解用户有这样一段话:

我们说的理解用户,是要从具体的个人去积累一个一个案例,因为每一个用户都不一样。

当案例积累足够多,就可根据一些数据,逐步形成用户分布模型,然后基于这个模型去设计产品,比如调整策略、改变沟通方式,在这个改变迭代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不断地修正用户模型。


网感的训练首先是训练理解读者的能力,这其中首先要「逐一积累」,然后形成你的「读者模型」,你只有知道你的读者们的认知层次、嗨点在哪里,才能创作出他们愿意看的内容。

具体的训练方法很简单,只需要 3 步,分别是:感受价值、制定标准、实战迭代


第一步:感受价值

你认为有价值,没用,得读者认为有价值。

价值是每个人的主观感受。

比如同样是 100 万现金,对于我来说是有价值的,但对于马云来说,这玩意儿对它没啥用;再比如同样是这篇文章,对于写作者来说,可能很有价值,但对于不在互联网上创作的人来说,没啥大用。

训练网感的第一步,就是去感受什么内容提供的价值,能覆盖更大范围的读者。


1、先大量分析爆款,寻找共性

拿小红书来举例,你只需要找到你所在领域中最热门的那些内容,按照如下的表格把他们罗列出来,逐一分析即可:

不论是头图、标题还是正文等,每一个环节的重点在于你对读者阅读到那一刻,他当下的需求分析。


就是读者在阅读到那里的时候,那些内容到底能解决读者什么问题,能解决某方面问题才是在提供价值,有提供价值才能让他继续读,如果用户本身没有问题或者没感受到你的价值,那么你也就无所谓价值的提供。

人类大脑在吸收信息的时候,是按照固定的单位吸收的,脑科学告诉我们,人在一个时刻只能记忆吸收最多 4 个信息单位。

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做营销厉害的人,比如广告行业的金枪大叔,他的抖音账号习惯用最简单的关键词去做内容的封面;再比如那些经典的思维模型、中国的各种成语故事、三十六计是最容易让人记忆的。

于是,分析需求一大核心秘诀就是从关键词入手,你需要把爆款内容的标题拆分成一个个关键词,直接去判断那些关键词的重要性。

分析的模板大体可以用下面这张:

关于每一种需求具体如何甄别,我后续会写一篇详细的文章来分享,这里先跳过。


2、沉淀共性,构建模型库

当你分析的数量达到一个度,比如 100 篇,你就能很轻易的看到你所在领域里面,大多数人的一个认知共识,比如减肥领域,大家最在意的是什么内容。

基于这样的分析,你可以建立对应的各种模型库,比如选题库、标题关键词库、图片模板库等等:

些模型库就可以成为你后续高效写作的加速器和定位仪,每次写作都能让你的数据保持稳定的水平。


第二步:制定标准

所谓标准,就是能爆的内容一定符合某种规律,我们找到这种规律,把他总结下来。就能把飘忽不定的「网感」变成可执行的 SOP 流程。

有了各个环节的模型库,其实制定写作标准就会很容易,下面提供一个简单的模板:

内容创作的标准,是互动数据之所以产生的一大原因,而标准的寻找考验的就是你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具体要如何制定每一个环节的标准,我后续会单独写一篇文章分享。


第三步:实战迭代

这一步只有4 个字:下场输出。

网感的训练,是让你洞察内容中体现的信息和用户需求有什么关系,最终要验证这些关系,必须自己下场实操去感受。

网感考验的是理解力和经历,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去经历这种流程,根本不可能对这个流程有理解,老师再怎么教,也没用。

人是一种惯性动物,经济学有个效应叫做路径依赖,当你做一件事有正反馈的时候,你第二次做的时候还是会模仿第一次的方法,因为这样做事的成本会大大降低。

如果不实战迭代,你就没有正反馈,没有正反馈,根本就无法坚持。

只有在经历那种输出过程的时候,才是最舒服的时候,因为只要你行动,你获得的全是正反馈。

学习不是见闻,学习是输出

大脑中的思维是在你表达信息的时候梳理清楚的,而不是只看别的什么课程就能变成高手。你在做内容的过程中,测试数据的过程中,就是在学习的过程。

很多事情,很多道理,年纪到了都能会、都能懂,但社会比的是谁先懂,早懂和晚懂是不一样的命运。


*附送本文知识导图:




本文来自徐宿的知识体系读者群精华分享。

如果这篇内容引起了你构建个人知识系统的兴趣,我的读者群将成为你最好的起点:

徐宿的经验书
东半球最棒的商业教育博主,每周1篇赚钱力相关文章,提高你赚钱的成功率。课程:《个人知识体系课》《商业实战私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