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6000 字,阅读需要 15 分钟,这是一套较为系统、足以改变人生的方法论。 徐宿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这句话是个体心理学之父阿德勒说的,如果你没法理解这句话,在你人生的大多数进程里很容易感到苦闷和煎熬。
我们知识体系读者群每周五有一场视频直播,每次直播开场我都让大家把下面这句话集体发出来:
于是每次直播的开头,新朋友就会看到这样的画面:
如果你是第一次参加读者群的直播,心里多多少少会生出一种:妈的,是不是加入什么邪教组织了,氛围搞得这么励志和鸡汤。
事实真不是,我在上周的直播给群里所有伙伴们揭开了这句话的面纱,它并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指导方法。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整个人生观会发生一些改变,你可能会获得做某些事的勇气,而且你必然会获得一个立马就能变得更好的方法:
1、为什么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类是无法让时间停止的,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
而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这是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的,下一刻的你和上一刻的你虽然都是你自己,但终归是发生了一些变化的,我们无法让自己永远处于某一刻里。
如果你能理解上面这段话,你就会意识到一个事实:下一个自己不一定比此时此刻的你更好,但下一个自己的到来是你无法阻挡的。
比如现在我吃饱了饭有力气干活儿,状态非常好,两个小时后我因为感冒突然没力气了,什么都不想干,状态非常差。
你说我是否可以不选择变成两小时以后那个状态差到爆炸的我呢?
对不起,不可以,因为我们无法让时间停止。
也就是在成为下一个自己这件事上,没有你选择成为不成为的权力,只有你选择成为什么样自己的权利。
既然总是要成为下一个自己,为什么不选择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是否可以成为更差的自己呢?当然是可以的。
但更差的自己意味着你在人类社会的竞争力会变弱,由于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竞争力的降低会导致你获取生存资源效率的降低,很容易导致生物灭亡。
所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即是我们每个人的期望目标、也是指导方向。
与其成为更差的自己,不如成为更好的自己。
2、什么是「更好」?
大众理解里面的好和差,不是一个标准,而是一个比较,它是基于某个标准做出的主观评价。
比如你上学的时候,同班同学如果都考 60 分,但你考了 80 分,那么你就是好学生。
但是如果大家都考 80 分,那么你必须考 100 分,才算好学生:
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标准是动态变化的,每时每刻都在动态变化,有可能期中考试大家的标准是 60 分,但是到了期末考试,大家学习都很卖力,考得都比较高,你就必须考 100 分才能成为好学生。
这就像是,20 年前的就业市场里,大学生学历是个非常优质的敲门砖,你如果是个大学生,你就是全村人的希望;但是今天的就业市场,博士学历或许才能拿得出手,且即便你是博士,能成为自己的希望已经很不容易了。
由于标准随着社会和历史的进程在持续变化(多数时候在变高),那么「好」的判定也在持续的动态变化,大家都在内卷,你不卷,你可能就被大家卷没了。
既然「更好」始终在持续变化,那么我们就不能今天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成为,明天不想了就躺平。
它必须变成一个日常习惯、心态,才能让我们始终秉承。
只有养成「习惯」才能长久的坚持,而「追求」总有累的时候,等你老了你卷不动了,咋整?
现在你知道了,「更好」其实是一个习惯。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习惯能够让我们长久地坚持呢?毕竟太费力气的习惯我们也无法养成习惯啊。
这个问题我在文章最后会给你答案。
3、什么是「自己」?
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总得知道「自己」是什么。
有人说这玩意有什么难理解的,自己不就是...确实不太容易说。
直播的时候,大家各有见解,有人说自己就是「我」、自己就是「精神思想」、自己就是「我的肉体」等等。
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个很小的公式推论一下,如果自己就是一具肉体,那么你平常说「我的身体」的时候是在表达些什么呢:
这完全不合理呀,还有人说,自己就是「思维+肉体的总和」,那么我们继续再拿这个公式套用:
你日常生活中表达的那个自己,是这样的么?显然不是。
那么「自己」到底是什么呢?
《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有个学生叫做苏珊·布莱克摩尔,她在著作中说过一段话:所谓自我的本质就是一套模因复合体。
我把这个观点斗胆翻译成了大家可以理解的语言,所谓自己,就是一套:独特的思维系统。
这套思维系统类似电脑的操作系统,它起源于父母的基因,以基因和模因(可以粗略理解为文化环境)的共同影响而发展。
就类似于电脑的操作系统来源于CPU主板和里面的虚拟代码系统,而它的发展则要依靠承载它的物理硬件和更有效率和创新的虚拟代码。
按照这样的理解,你可以再次套用一下这个公式: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个表达某些观点的时候,你要知道,是它的整个生命历史集合的思维系统,在表达他的认知、见解。
这就是为什么道金斯说,通过别人读什么书、说什么话、使用什么语言就可以给这个人做基本的判断。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两个信息,所谓「更好」其实是一种习惯,而「自己」是一套思维系统。
4、什么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基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让自我思维系统处于一个良性习惯中。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良性?
有一个问题可以帮你思考,就是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感觉对方很有状态、很良性、很舒服,你期望别人的样子就是别人期望你的样子。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一定是那些自信的、情绪稳定的、效率更高更能给你带来价值的人会让你更想结交。
而我在上一篇文章(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自信心)中说过,能真实的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价值,才会自信。
把这种感觉类比到我们的自己身上,我们作为一个思维系统,如何处于更稳定、高效、有价值感的状态中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重点。
5、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解清楚一些概念,是设计出解决方法的必要前提。
现在我们已经把「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中的细枝末节都理解清楚,这时候就可以设计方法来改变现实生活了。
我给大家的一套方法论执行步骤如下:
第一步:保持健康
由于身体是我们思维系统的载体,就像电脑的正常运转需要主机的健康,我们首先需要保证身体的稳定运行。
只有身体能正常运行,思维才会有持续的燃料。
保持健康需要一个标准,这属于生物学、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给大家的标准是:只要你每天三顿饭能吃的健康、可以走动跳跃、精神充沛,就不需要再往死作自己。
这一个步骤具体的执行细节不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内容,后续我们的知识体系进度涉及健康学时再来专研。
第二步:显化系统
研究如何让一个人更容易看透事物的本质,是我长久以来的课题,一直看这个公众号的朋友们应该看过我的知识体系系列文章,如果没看过可以再看看:如何构建你的知识系统。
既然「自己」是一套独特的思维系统,我们必须清楚自己大脑里面那套思维体系到底是什么样的。
但是你又没办法掰开脑子看,而且即便你打开大脑也看不到,它本质是一套虚拟的、持续流变的光电信号体系,肉眼不可能看得到。
于是我们必须通过建立第二大脑,也就是个人知识体系笔记系统,你才能时时刻刻对照着它稳定运行。
让思维知识化、信息化,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优化和迭代,就是所谓的借假修真。
显化思维系统最大的好处是它让我们混乱的思维可以借助「文本」这种确定性的符号进行持续的强化。
这部分具体的方法是我公众号和读者群长久以来分享的核心知识之一,推荐大家把知识体系课里面教的方法完全内化掌握。
那么如何确定或者判断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呢?
第三步:联网利他
日本著名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说过一句话: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只有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当我们觉醒了自我意识以后,我们一定是意识到了「自己」是相对于「别人」存在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也就不存在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想要活得自信、幸福,我们必须持续地挖掘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如何获得呢?
我给你的方法首先是:联网,就像电脑需要连接互联网一样,你也需要通过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才能真实地感知到「自己」的存在。
那么如何持续的感受「自己」的价值感呢?
我给你另外一个方法是:利他,而且这种利他不是虚伪的乐于助人之类的词语,是有核心检验标准的,这个标准叫做:成果物思维。
如何判断自己的利他能力呢,就是你必须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得了某些成果物,比如赚到了钱、获得了物质、收到了明确的感谢、好评等等。
有人就会说,你这套说法不还是功利主义,虚伪的想要赚钱、自私自利的逻辑么?
首先,我认为自私本身没什么错,其次我的这套方法论没有那么简单,我核心想要告诉你的是:得到什么结果,并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而是我们验证目的的方法。
有这句话的存在,就会让我们做任何事不会变成老好人。
它的基调是B站百万大V罗翔老师说的那句话:得名得利是一种随附性的东西,行为本身是好的,结果通常都会好。
到这里,你已经知道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比较落地的方法。这里我可以公布刚才聊到的一个话题的答案了:「更好」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习惯?
第四步:专注当下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成为更好的自己并不是因为下一个自己「更好」,而是因为每一个自己都「更好」,每一刻的自己都应该值得被专注的感受和经历。
电影《无问西东》中,清华大学创校之魂梅贻琦老爷子说过这么一段话:
「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什么是真实?那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当你在专注当下的时候,你就能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如果你看过我上一篇文章,个体心理学构建核心自信的方法,就会知道: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就是核心自信的底层方法。
更好的自己应该是一个时刻能发现真实的自己存在的状态、能时刻专注当下的习惯。
这里有个经典案例分享,我日常比较关注商业方面的信息,老读者朋友们都知道我长年在「生财有术」社区活跃,前段时间生财有术创始人亦仁回答了一位读者的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亦仁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很多刚做生意的人、刚创业的人认为,自己去某些平台开个店铺、挖点流量,是赚了平台的便宜,有一种偷偷窃喜的感觉。
殊不知,平台的算盘比我们的算盘打的更底层,人家有更周密、系统的算盘能够保证自己的利益。
所以个体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要考虑的并不是五步十步以后怎么走,虽然战略规划很重要,但就目前这市场,能把眼前的难关渡过去已经很不容易了。活下来,走好当下的每一步才是我们最应该做到的事情。
专注当下,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你如果没法做好,就要被市场淘汰的警言。
到这里,你基本已经把这套方法论掌握,还差最后一个引子:我们该如何落下成为更好的自己的第一脚?
第五步:从表达开始
在互联网上,我是一个自媒体写作者,我看到很多所谓的大V博主或者野生运营分析自媒体到底是什么,他们说自媒体是写作、是做IP、就是拍视频、做生意等等。
其实都不是,很少有人能把自媒体的本质说清楚。
自媒体只是一种表达模式而已,它只是今天互联网生态里的一种表达模式,和没有互联网时期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都是一种表达模式。
唐宋时期纸张珍贵,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绝对不能用两句话;明清以后纸张价格下来了,够让人们写小说传播思想和意志;到今天互联网兴盛,随便一个阿猫阿狗也可以在网上叫两下,大家都会给点点赞。
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变革,带来的都是表达模式的更新,下一个AI时代即将到来,大家可能会掌握新的表达模式,人人 360 度展示生活无死角无限制,科技会普及到每家每户,但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从来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生产者,成为一个愿意成为更好的自己的人,你应该关注的重点是,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不管你是用拳头、文字、视频、声音等任何方式,表达方式从来不是重点,本身要表达什么东西才是重点。
你和我都会写字,但是我们说出来的话完全不一样,难道是我们用的字不一样?
想要理解表达的本质,需要从最底层的角度思考,那就是:
我们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表达能力?
答案其实很简单,从基因的角度出发,我们的基本诉求就两个,更好地生存和繁衍。
一个人想要更好的生存和繁衍,他首先要做的是理解生存和繁衍的权力。
如果一个人连他自己有生存的权力和繁衍的权力都不知道,那么他如何确定他活着呢。
人必须知道他有哪些权力,才能更好的生存,想要持续活着,就要持续获得权力,我在《权力的本质》一文中详细的分析过这个话题。
那么权力来自于哪里呢?
从古到今权力最大的三支来源我以前写过,分别是:暴力、财富、知识。
一个人到底如何让别人知道他有权力呢?
其实非常简单,通过某种表达方式让别人确信。
比如通过暴力、通过炫富、通过交易、通过开办学校教书育人。
人的权力需要表达来获取,不论你用什么表达方式。
你今天看到的一切语言、符号、行为等等,都是别人在表达,比如一个人莫名其妙打了你一拳,你虽然不知道他为什么打你,但你很清楚他有跟你动手威胁到你生命安全的权力,于是你必须做出某种回应。
这就是我说的,人们到底用什么形式表达并不是最重要的,他本身在表达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更甚至,是不是在表达,本身就非常重要。网上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力。
这句话的底层逻辑很有意思,其实是在说,捍卫别人表达的权力就是在同时捍卫我们自己的表达权力。
因为如果你无法表达,你就要活在别人的表达之中,你就会活在你看过的每一个电视剧、小说、抖音短视频里面。
当你丧失了表达的能力,你亦很容易成为待宰的羔羊,别人在他的表达中植入各种病毒,你无知无觉,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反之,当你开始刻意练习进行表达的时候,你更容易专注当下,持续创造自己的世界,专注于成为下一个思维更清晰、更睿智的你。
这就是我给你提供的最简单最有效的起始点:去用表达成为更好的自己。
上个月有个读者问了我一个问题:
他问我写了很多知乎文章,但是没什么效果,没赚到钱,怎么办?
我回答了他这样一句话:表达本身就是收获。
这个认知来源于卢曼在晚年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文字不是我的思考,文字就是我本身。
可见卢老爷子早已经洞悉「人应该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句话,对于真正看透表达本质的人而言,表达本身就是收获,表达本身就是在成为下一个自己。
下一个自己不一定比此时更好,但下一个自己的到来是你无法阻挡的,与其活在别人的表达之中,被别人的表达定义,不如我们自己定义我们自己。
至于具体是用文字表达还是视频表达,是跳个舞还是唱个歌儿,欢迎你加入我的读者群一起探寻适合你自己的方式。
*内容摘于徐宿的读者群直播演讲系列,加入徐宿的读者群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