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深度:并购重组手册

民生   2024-11-05 07:45   北京  

中金研究

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1],并就《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2]。近期并购重组领域引发投资者普遍关注,相关企业有较明显的相对表现。本篇报告,我们系统梳理并购重组的基本要素、制度演变历程、政策新取向、市场特征、市场表现,并对当前趋势、未来投资方向等问题予以探讨。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Abstract

摘要



问一:什么是并购重组?


1)方式上,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兼并分为吸收合并、新设合并,收购则主要指股权收购;重组为资源的重新组合,具体可分为扩张型、收缩型和其他形式重组。2)目的上,从竞买方角度看,主要包括产业并购促进效率提升、资产上市与市值管理。3)定价方式上,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资产基础法,同时需要适当进行定性调整,并对新经济企业进行特别考量。4)审核流程上,内部决策主要包括初步磋商、聘请顾问和尽职调查、停牌筹划(如需)、董事会议、股东大会,监管审核流程主要包括受理、问询、重组委员会审议、证监会注册及其他外部审核。



问二: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历史沿革?


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制度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制度形成(2000-2013年)、加大支持(2014-2015年)、问题应对(2016-2017年)、边际放松(2018-2023年)、政策再提振(2024年至今)等五个阶段。过去20年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领域也先后经历业务“开展—繁荣—整顿—再出发”,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步入新阶段、新格局。



问三:当前并购重组政策的新取向?


我们认为2024年以来的新一轮政策呈现三个特点:其一,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年初以来,《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均明确了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定调,并就如何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效实施并购重组指出了具体方向。其二,并购重组进一步“脱虚向实”,由“套利并购”逐渐回归到“产业并购”。一方面,新“国九条”提出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我们认为未来“壳”资源价值将进一步下降,盲目跨界、短期逐利、违规“保壳”的并购行为有望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年初以来出台的制度文件重点支持上市公司实施同行业、上下游的并购重组行为。同时,对跨界并购做出适度鼓励,提出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其三,推动并购重组成为畅通A股退市渠道、完善市场生态的重要手段。长久以来,A股上市公司退市呈现退市公司少且以被动退市为主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推动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有望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加多元的主动退市渠道,促进A股市场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问四:并购市场有哪些特征?


以A股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的统计口径来看,2024年至今(至10月29日)共有并购事件1093次,涉及交易金额为4636亿元。我们预计在并购重组制度优化、众多非上市企业寻求被并购的意愿较强、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并购做优做强或者寻找第二成长曲线等多因素影响下,未来A股并购重组活跃度有望提升。成功率方面,2010-2024年间,统计处于完结状态的交易,A股市场并购重组的成功率多数年份维持在90%以上,2024年至今的成功率为92.5%,处于历史较高水平。行业分布方面,2010至今,按照交易金额来统计,房地产、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为并购重组最多的行业。并购方式方面,协议收购是目前A股市场的主导并购方式,2024年吸收合并的占比明显提升。从并购目的看,2024年以来借壳上市显著减少,战略合作、横向整合的并购金额增加。从并购支付方式看,近年来使用纯现金支付的并购占比不断增加,使用股权支付的显著减少。财务特征方面,我们发现并购重组企业具有市值更大、营收增速更快、净利润增速更快、市净率更高、ROE更低、速动比率更高等财务特征。



问五:并购重组如何影响市场表现?


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的整体表现跟随制度及活跃度变化而波动。2024下半年以来,伴随着并购重组制度优化与放松,市场对并购重组上市公司的关注度明显提升,重组相关指数快速走高,明显跑赢市场。事件效应方面,我们以2010年以来的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1)整体表现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短期有较强的事件效应,但其内部分化也较为明显,并购重组较高的平均超额收益有典型事件影响。"并购六条"发布后并购重组市场明显升温。相较于市场整体,并购重组上市公司在一个月内实现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平均超额收益12.9%,中位数为2.0%,较历史水平分别高出9.9和3.3个百分点。2)从行业分布来看,并购重组首次披露日后行业表现分化,长期来看科技、制造板块的超额收益较高,周期、地产链行业表现较弱。3)从企业性质看,并购重组披露日后央国企和非央国企股价均有提振,非国企超额收益显著高于央国企。4)从并购目的看,历史原因买壳上市为目的的并购重组收益相对较高,近年横向整合类型的并购重组关注度提升。



问六:并购重组市场新趋势?


相比历史上2014-2015 年并购重组繁荣阶段,当前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诸多新趋势,“非典型”、创新型案例频现,具体表现为:1)上市公司之间换股吸收合并适用简易审核程序,推动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保持较高活跃度。2)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推动近年尤其是今年9月底以来跨界并购趋势初显。3)对优质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适用简易审核程序,推动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类并购频现。4)在出海浪潮下,较多布局国际化业务的上市公司开展跨境并购。5)在IPO节奏放缓背景下,部分终止流程的拟IPO企业转向并购领域。



问七:如何把握并购重组的投资机遇?


依据本轮政策的重点和近期并购重组趋势,我们整理以下四个方面的投资方向供投资者参考:1)科创龙头做优做强,本轮并购重组政策对科技创新企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2)传统板块的产业整合趋势。结合历史数据,行业集中度偏低的领域,企业并购重组意愿相对较强;3)新形势下国央企市值管理意愿有望提升。并购重组作为市值管理的重要方向之一,从国央企的角度边际意愿有望增加;4)未上市企业的多元选择。近年在IPO环境变化背景下,不少未上市公司也选择并购重组作为公司方向性考量。


风险提示


相关公司披露信息风险、并购重组制度落实不及预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效果不及预期


Text

正文


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历史沿革?



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制度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制度形成(2000-2013年)、加大支持(2014-2015年)、问题应对(2016-2017年)、边际放松(2018-2023年)、政策再提振(2024年至今)等五个阶段。过去20年资本市场的并购重组领域也先后经历业务“开展—繁荣—整顿—再出发”,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正在步入新阶段、新格局。


2024年初以来,并购重组制度持续优化,政策迎来再提振。具体进展包括:


► 4月12日,《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发布[3],对于并购重组有较多规定,主要涉及三点:1)推动上市公司提升投资价值。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2)进一步畅通多元退市渠道。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进一步削减“壳”资源价值。加强并购重组监管,强化主业相关性,严把注入资产质量关,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精准打击各类违规“保壳”行为。3)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同时,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对通过并购重组畅通多元化退市渠道进行了详细阐述,主要涉及:1)以优质头部公司为“主力军”,推动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2)以产业并购为主线,支持非同一控制下上市公司之间实施同行业、上下游市场化吸收合并。3)完善吸收合并相关政策,打通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等跨板块吸收合并的“堵点”。4)上市公司通过要约收购、股东大会决议等方式主动退市的,应当提供异议股东现金选择权等专项保护。


► 4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4],与并购重组相关的制度要点包括:1)集中力量支持重大科技攻关。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健全全链条“绿色通道”机制。2)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效实施并购重组。制定定向可转债重组规则,优化小额快速审核机制,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技型企业综合运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现金等各类支付工具实施重组,助力科技型企业提质增效、做优做强。


► 4月30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2024年4月修订)》[5],与并购重组相关的制度要点包括:1)提高主板和创业板重组上市条件,严把注入资产质量关,防止低效资产注入上市公司。2)完善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取消科创板、创业板配套融资“不得用于支付本次交易现金对价”的限制;将科创板、创业板配套融资由“不超过 5000 万元”调整为“不超过上市公司最近一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0%”;将小额快速交易所审核时限缩减至 20 个工作日,明确市场预期。3)明确重组交易中获得股份相关主体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 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6],与并购重组相关的制度要点包括:1)优化科创板上市公司股债融资制度。建立健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硬科技”企业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2)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高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丰富并购重组支付工具,开展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研究。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聚焦做优做强主业开展吸收合并。


► 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7],具体内容包括:1)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证监会将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进行并购重组,包括开展基于转型升级等目标的跨行业并购、有助于补链强链和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未盈利资产收购,以及支持“两创”板块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等,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2)鼓励引导头部上市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支持非同一控制下上市公司之间的同行业、上下游吸收合并,以及同一控制下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助力传统行业通过重组合理提升产业集中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对于上市公司之间的整合需求,将通过完善限售期规定、大幅简化审核程序等方式予以支持。同时,通过锁定期“反向挂钩”等安排,鼓励私募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并购重组。3)进一步提高监管包容度。对重组估值、业绩承诺、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等事项,进一步提高包容度。4)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证监会将支持上市公司根据交易安排,分期发行股份和可转债等支付工具、分期支付交易对价、分期配套融资,以提高交易灵活性和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建立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对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重组,大幅简化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时限、提高重组效率。5)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6)依法加强监管。


► 9月24日,沪深交易所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公开征求意见[8],制度要点包括:1)明确简易审核程序的适用情形。适用范围包括两类交易,一类是上市公司之间换股吸收合并,一类是优质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且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优质上市公司是指总市值超过100亿元且最近两年上交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评价为A。2)设定简易审核程序的负面清单。3)规定简易审核程序相关机制。对于符合简易审核程序条件的重组交易,交易所基于中介机构的核查意见,在2个工作日内受理,受理后5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核意见。4)强化简易审核程序的各方责任。


图表1:2023年以来并购重组相关政策

资料来源:证监会,新华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当前并购重组政策的新取向?



通过系统梳理2024年以来出台的并购重组政策,我们发现新一轮政策呈现出三个特点:


其一,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年初以来,《关于资本市场服务科技企业高水平发展的十六项措施》、《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等制度文件均明确了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的政策定调,并就如何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效实施并购重组指出了具体方向。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性转型,人口总量红利逐渐减弱,金融周期进入下行阶段,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作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并购重组制度,是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市场工具。并购重组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支持上市公司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布局,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


其二,并购重组进一步“脱虚向实”,由“套利并购”逐渐回归到“产业并购”。套利并购主要指利用资本市场的估值差异或政策红利进行的并购活动,其目的往往是短期的财务收益。而产业并购则更多地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旨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我们认为本轮并购重组制度更加强调对产业及企业质量的实际支持。一方面,新“国九条”提出加大对“借壳上市”的监管力度,我们认为未来“壳”资源价值将进一步下降,盲目跨界、短期逐利、违规“保壳”的并购行为有望逐渐减少。另一方面,年初以来出台的制度文件重点支持上市公司实施同行业、上下游的并购重组行为。同时,对跨界并购做出适度放松,提出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我们认为未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或更多地以产业并购为主线,无论是同行业还是跨行业并购,均以产业整合、产业升级、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对传统产业来说,可以通过并购实现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整合,提高产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提升产业的集中度水平。对优质科技创新企业来说,则可以通过并购获取关键技术、人才和市场资源,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化重构。


其三,推动并购重组成为畅通A股退市渠道、完善市场生态的重要手段。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数量超过5300家,A股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近年来A股在支持上市公司融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A股也面临着退市机制不畅、上市公司质量有待提升、市场“优胜劣汰”氛围尚未充分形成等问题。长久以来,A股上市公司退市呈现退市公司少且以被动退市为主的特征。在此背景下,推动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有望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加多元的主动退市渠道,促进A股市场形成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


并购重组市场有哪些特征?




并购重组市场整体特征


► 规模


从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的统计口径来看,2024年至今(至10月29日,本节同),共有并购事件1093起,交易金额为4636亿元,同比下降8.8%。我们认为未来并购重组的活跃度有望提升,主要源于:第一,并购重组制度的优化或为上市公司开展并购重组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二,在IPO节奏放缓的背景下,众多非上市企业寻求被并购,财务投资者通过并购退出的意愿较强;第三,目前A股存量上市公司众多,部分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并购做优做强或者寻找第二成长曲线。


► 成功率


目前并购重组的成功率处在历史偏高水平。2010-2024年间,A股市场并购重组的成功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多数年份维持在90%以上。其中2010年达到最高点94.5%,而2016年则降至86.5%的低点。近年来成功率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维持稳定,2024年至今的成功率为92.5%,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 行业分布


房地产、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为并购重组最多的行业。2010至今,按照交易金额来统计,房地产、公用事业、交通运输的平均占比最高,分别为7.9%、6.9%、6.6%。基础化工、非银金融行业排名也比较靠前,并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此外,科技制造板块里,电子、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居前,平均占比分别达6.4%、6.2%、5.2%。今年以来,科技制造板块行业并购重组占比显著增加,尤其是国防军工、电子和医药生物,相比历史占比均值高出20.6、7.1、3.1个百分点。9月24日至10月28日期间的数据显示(并购重组数量维度),机械设备(11.9%)、医药生物(7.9%)、电子(7.3%)和计算机(6.0%)等科技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一行业分布特征与"并购六条"中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的政策导向高度吻合。


► 并购方式


协议收购是目前A股市场的主导并购方式,吸收合并的占比明显提升。近年来,并购重组的并购方式最显著的变化是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大幅减少,协议收购则占据主流,今年以来吸收合并作为重要的并购方式也被广泛运用。平均来看,2010至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金额占比最大,达33.9%,随后是协议收购(33.1%)、增资(13.9%)和吸收合并(6.9%)。2024年以来,吸收合并的占比明显增加,达24.8%,高出历史均值17.9ppt,而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则延续减少趋势。具体而言,上市公司重组可分为发股类重组和现金类重组。对于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重组,上市公司需要向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并通过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这一过程通常更为复杂和耗时。相比之下,不涉及发行股份的现金类重组,上市公司只需分阶段披露相关情况并配合交易所问询,审核流程相对简化。相比之下,协议收购允许交易双方在法律框架内自主协商交易条款,能够较快地完成交易流程,这对于希望快速完成战略布局或抓住市场机遇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 并购目的


2024年以来借壳上市显著减少,战略合作、横向整合的并购金额增加,当下的并购市场由“套利并购”逐渐回归到“产业并购”的轨道上,并购重组从市值导向到产业导向的转变在加快。平均来看,2010年至今,横向整合、多元化战略和战略合作为占比最大的三种并购目的,分别达46.8%、13.4%和12.0%,进入2024年以来,买壳上市的金额锐减至0,以多元化战略为目的的并购也在减少。


► 支付方式


自2019年以来,使用纯现金支付的并购占比不断增加,使用股权支付的并购显著减少。平均来看,2010年至今,占比最高的支付方式分别为现金、股权和实物资产,分别达57.0%、37.9%和1.2%。其中,使用现金支付的占比在近年来有显著提升,尤其是2023年,有84.3%的并购交易使用现金支付。


► 企业性质


近年来央国企并购重组的占比有所抬升。平均来看,2010年至今,地方国企、央企和民营企业在并购重组市场中的占比分别为35.1%、31.6%和24.6%,央国企合计达59.7%。自2019年以来,央国企在整体并购重组市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而民营企业的占比则有所减少。一方面,这体现了国央企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战略要求,国央企通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源整合、优化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国央企作为市场稳定器的角色愈发重要。通过并购重组,国央企不仅能做大做强主业,还能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 财务特征


并购重组企业具有市值更大、营收增速更快、净利润增速更快、市净率更高、ROE更低、速动比率更高等财务特征。我们收集了2010年1月1日到2024年10月28日A股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的数据,只保留境内并购,并按照首次披露日进行统计(包括完成、进行中与失败)。基于此,我们计算了A股并购公司在并购披露日前最近一期财报数据,并将其与申万一级行业的均值进行比较,得出并购重组企业的财务特征。结果表明,整体而言:1)市值更大的企业更倾向于并购重组,并购重组企业比行业平均市值高出70.9亿元;2)进行并购重组的企业的营收增速更快,并购披露日前最近一季度营收增长率比行业平均高出15.7ppt;3)进行并购重组的企业的净利润增速更快,比行业均值快41.3ppt;4)并购重组的企业的市净率也相对较高,比行业均值高出1.2X;5)并购重组的企业流动资产更加充裕,速动比率比行业平均高出1.2。


图表2:2010年以来国内并购成功率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2010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行业占比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2010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收购目的占比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2010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并购类型占比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2010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支付方式占比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2010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企业性质占比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8:2010年以来国内并购市场财务特征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8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并购重组如何影响市场表现?




并购重组的事件效应分析


我们收集了2010年1月1日到2024年10月28日A股上市公司作为竞买方的数据,只保留境内并购的数据,并按照首次披露日进行统计(包括完成、进行中与失败)。统计结果显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短期有较强的均值事件效应,但其内部分化也较为明显。从并购重组首次披露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起,相对于万得全A的平均超额收益达到1.2%,一年内平均超额收益逐渐抬升至5.0%,两年内达10.7%。但从超额收益的中位数来看,T+1日的超额收益仅为0.0%,并随时间推移一路下行,两年内达-14.4%。结果说明,并购重组平均超额收益为正主要是由部分公司的较高涨幅贡献。


从行业来看,并购重组首次披露日后行业表现分化,长期来看科技、制造板块的超额收益较高,周期、地产链行业表现较差。我们基于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测算不同行业公司在并购重组披露日后1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和2年的超额表现。结果表明:1)并购重组首次披露日后行业表现基本可以延续,披露日2个月内有显著超额收益的主要是电力设备、社会服务、计算机、电子行业,两个月内平均超额收益(相对万得全A)分别达5.3、4.9、4.8、4.5、4.3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2年内表现较好的行业为电子、家用电器、计算机、电力设备、食品饮料,累计超额收益分别为18.3、17.2、11.7、10.8、10.5个百分点。2)中期内表现较差的以消费行业为主,两个月内表现较差的主要是石油石化、环保、钢铁、建筑装饰、非银金融行业,两个月内平均超额收益为-3.1、-0.1、0.3、0.3、0.7个百分点。长期维度看,表现较差的行业保持稳定,一年内表现较差的行业主要是石油石化(-27.4%)、美容护理(-18.5%)、纺织服饰(-14.3%)。


从企业性质看,并购重组披露日后央国企和非央国企股价均受显著提振,非央国企显著高于央国企。并购重组披露日后10个交易日,地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央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超额收益分别为2.5、3.9、3.0、6.0个百分点。从中长期看,非央国企的超额收益超过央国企。并购重组披露日后1年/2年央国企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为2.9%、-0.4%,低于非央国企6.3%、12.0%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水平。


从并购重组的目的看,由于历史原因买壳上市的收益始终较高,近年横向整合后来居上。并购重组披露日后10个交易日,买壳上市、横向整合、资产调整、垂直整合、多元化战略、战略合作、财务投资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为45.9、1.8、5.1、2.2、3.4、1.1个百分点。从中长期看,并购重组披露日后2年,除买壳上市外,横向整合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较高,为13.7%,随后是多元化策略(10.6%)和资产调整(7.5%),以财务投资为目的并购重组的累计超额收益率最低,为0.7%。


"并购六条"发布后并购重组市场明显升温。我们进一步单独统计了9月24日之后A股上市公司相对于万得全A的超额表现,自9月24日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以来,A股市场对并购重组的热情明显升温。数据显示,相较于万得全A指数,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在一个月内实现了显著的超额收益,平均超额收益达12.9%,中位数为2.0%,较历史水平分别高出9.9和3.3个百分点。这一表现反映了市场对并购重组新政的反应较为积极。


图表9:首次披露日后的平均超额收益与中位数超额收益

注:1)数据样本包含上市公司作为并购竞买方的并购交易,按照首次披露日统计。2)多家上市公司参与同一并购案件的计算几家公司的平均涨跌幅.3)数据截至2024年10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0:民营企业并购重组的平均超额收益较高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30日


图表11:并购重组首次披露日后超额收益率(按竞买方并购目的)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并购预案公告日后上市公司超额收益率(按行业)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30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并购重组市场新趋势?



年初以来,并购重组制度持续优化,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相比2014-2015年并购重组政策宽松期,本轮并购重组市场呈现出诸多新趋势,“非典型”、创新型案例频现,具体表现如下:


► 上市公司间吸收合并保持较高活跃度


新“国九条”与“并购六条”均提出“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9月24日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审核规则》指出上市公司之间换股吸收合并适用简易审核程序。在此背景下,年初尤其是9月以来,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保持较高活跃度。


► 跨界并购趋势初显


“并购六条”提出“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步伐”。2014-2016年的并购重组政策宽松期,上市公司跨界并购比例明显增加,此后伴随着政策收紧,2017-2018年跨界并购比例有所回落,近几年整体维持在平稳水平。从行业维度,2014年以来,信息技术在跨界并购标的中的占比相较2010年有明显提升,且保持在相对稳定水平,2024年以来占比达25%。


► 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类并购边际增加


“并购六条”提出要“建立重组简易审核程序,对运作规范、市值超过 100 亿元且信息披露质量评价连续两年为A的优质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精简审核流程,缩短审核注册时间”。


► 跨境并购


历史上,跨境并购的规模同样受到国内并购重组相关政策的影响。随着本轮并购重组政策宽松,较多布局国际化业务的上市公司开展跨境并购。


► 拟IPO转并购


自2023年8月27日IPO节奏放缓后,较多拟IPO企业终止IPO流程,并且接受被上市公司并购。同时,撤回IPO的企业主要为科创企业,符合当前鼓励科创企业并购重组的导向。


图表13:政策宽松期跨界并购增加

注:采用Wind行业,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9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4:信息技术板块成为跨界并购的主流行业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9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5:A股之间的并购重组规模较小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9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6:跨境并购同样受到国内政策影响

注:数据截至2024年10月29日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1]http://www.csrc.gov.cn/csrc/c100028/c7508366/content.shtml

[2]http://www.csrc.gov.cn/csrc/c101981/c7508364/content.shtml

[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404/content_6944877.htm

[4]http://www.csrc.gov.cn/csrc/c100028/c7474995/content.shtml

[5]https://www.sse.com.cn/lawandrules/sselawsrules/stocks/review/recombination/c/c_20240430_10753902.shtml

https://www.szse.cn/lawrules/rule/allrules/bussiness/t20240430_607060.html

[6]http://www.csrc.gov.cn/csrc/c100028/c7487999/content.shtml

[7]http://www.csrc.gov.cn/csrc/c100028/c7508366/content.shtml

[8]https://www.sse.com.cn/lawandrules/publicadvice/c/c_20240924_10762326.shtml

https://www.szse.cn/aboutus/trends/news/t20240924_609549.html


Source

文章来源

本文摘自:2024年11月2日已经发布的《并购重组手册》

伊真真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9030002 SFC CE Ref:BTT989

张歆瑜 联系人 SAC 执证编号:S0080124070034

李求索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13070004 SFC CE Ref:BDO991

杜文欣 分析员 SAC 执证编号:S0080523070018 SFC CE Ref:BTK674


Legal Disclaimer

法律声明

特别提示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地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一般声明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http://research.cicc.com)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http://research.cicc.com/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是由中金公司研究部建立并维护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中所有资料的版权均为中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

中金点睛
图文并茂讲解中金深度研究报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