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关节活动受限——“质”比“量”更关键》

文摘   健康   2022-10-11 07:46   德国  
关节活动受限是很常见的一类问题,但想要有效解决,至少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 全面认识引发受限的原因
  • 准确找出引起受限的原因
  • 具备针对该原因的解决技术
  • 实操到位
其中,技术实操可以通过练习掌握,想了解引发受限的原因可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总结,而找出这些原因则必须通过评估。
以上几个方面中的任意一个如果不合格,都可能导致关节受限无法改善。本文便来探讨评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举一个具体例子,比如踝背屈受限。

一些从业者在评估时会测量不同条件下踝背屈的角度,比如伸膝位和屈膝位以及站立位。

测量出数值之会与正常范围对比,并比较两侧关节的运动幅度。

然而,不少人在做完这一步评估之后,便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常见受限原因,直接开始了处理

例如拉伸和放松小腿后群,或是实施关节松动术(如促进距骨后滑)。

如果遇到的案例刚好就是因为这几种原因导致关节受限,那这样处理确实可以改善活动度。但如果是其它因素引起了活动受限,上述做法也许就难以奏效了。
那么,上面例子里的评估方式存在什么问题?

第一,评估时仅关注了关节运动的“量”

这样做即使角度测得再准确,也只能让我们了解到问题的现状——即关节受限的具体程度,但是无益于找出受限的原因。

另外,既然仅测出关节活动的“量”不足以分析出受限原因,那么操作完这一步便直接开始治疗,也就意味着评估和处理之间是脱节的,评估并未起到指导后续治疗的作用

如果不靠评估来分析出受限原因,那就只能瞎蒙,或者用排除法一一尝试引发踝背屈受限的所有原因。然而,仅在足踝与小腿的局部就多达近30种,这么做效率太低。

那么,如何才能把评估与后续处理衔接起来,让评估有助于分析与定位问题?

针对关节活动受限而言,我们应当在评估中更关注“质”这一关键的方面。具体来讲,就是指除了运动范围之外,关节受限出现时的各种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

  • 终末感

  • 产生受限感的位置

  • 疼痛

  • 关节运动轨迹

评估以上几方面才有助于我们找出究竟是哪一/哪些结构在限制关节活动,后续才能有针对性地改善问题。

首先可以评估的是关节运动的“终末感”

自然情况下,在关节活动度的最大范围会有不同种类的组织限制关节进一步运动,此时产生的受阻的感觉,被称为“终末感”。

正常的终末感包括3种:

坚硬——骨与骨相接触。例如正常的肘关节在完全伸直位,就应该产生这种终末感,这是因为尺骨鹰嘴和肱骨鹰嘴窝会抵在一起。
柔软——软组织相互靠近。例如屈肘、屈膝最大幅度时肌肉相互靠拢挤压时的感觉。
结实——肌肉、关节囊或韧带被拉紧。例如膝关节完全伸直、最大肩外旋时或者手指伸展时。其中关节囊或韧带被拉紧更像是拉扯皮革的感觉,而单纯由肌肉引起的终末感(如腘绳肌限制直腿抬高),其阻力相对更小更柔软,就如同牵拉自行车内胎
常见的异常终末感包括以下6种:
坚硬。和正常终末感中的“坚硬”是相同的感觉,也是由骨骼之间相接触所产生,只不过还没到正常应有幅度的末端就提前出现了。骼自身形态异常、骨质增生、关节退化或关节内部附属运动异常等,都可能引起这类终末感。
柔软(如同软泥般)。可能意味着存在关节肿胀,例如韧带急性损伤后处于炎症期内时的表现。
结实。和正常终末感中的“结实”类似,只不过在受限范围内便出现。通常由关节囊引起,例如粘连性关节囊炎或一些手术后遗症都可导致此种终末感。

空无。常因为疼痛或心理紧张导致肌肉绷紧,不允许关节活动范围进一步增大,但实际上并未到达真正的活动幅度末端。遇到此种情况需谨慎,因为可能意味着存在情况严重的损害。

弹性受阻。例如半月板损伤后膝关节交锁而活动受限,或软骨磨损以及关节内部游离体等病变。

痉挛。关节被活动到某一位置忽然引起疼痛,导致肌肉保护性痉挛,这种情况可能与多种结构损伤或病变有关。

以踝背屈为例,若是结实的拉紧感,受限原因往往与肌肉、肌腱有关。若是硬碰硬的终末感,则受限可能来自关节内部附属运动异常。若是终末感是柔软或空无,则可能说明目前踝关节仍存在肿胀或损伤尚未恢复

所以说,终末感能为分析判断提供大方向,诸如:是哪一类组织在限制关节运动、是否有潜在的损伤存在(所以目前不适合/无法改善活动度)

下一步可以关注“疼痛”“产生受限感的位置”这两个方面,以进一步定位引发受限的结构。具体可通过询问患者以及触诊来确认。
下面结合踝背屈受限的一些常见原因来说。
若卡住的挤压感或疼痛位于踝前方,则应当考虑处理距骨(如内翻崴脚后导致的距骨向前外侧错位)。

如果卡住与疼痛的位置在踝外侧偏前,则可能是腓骨远端错位造成。如果挤压感在踝前方但更接近足背的位置,则受限可能涉及中足关节(如骰骨与舟骨)。

如果踝背屈的受限感来自外踝的下方、后方等处,则腓骨肌群通常是问题所在,尤其是有崴脚经历、踝关节不稳和过度足外翻的人应当关注,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肌腹、肌腱和起止点等不同位置。
如果受限感在跟骨上方和小腿后方很强,则通常涉及腓肠肌、比目鱼肌与跟腱

此外,关节活动的“质”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运动轨迹”

我们通常会用角度来描述关节活动度,所以有时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关节只在一个平面(维度)内运动,例如踝背屈和跖屈、屈膝和伸膝就是在矢状面内进行。

但事实上大多数关节的运动都会跨过多个平面,而且其运动轨迹会受到骨骼形态、关节韧带和肌肉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分析关节活动受限时,评估其运动轨迹能补充很多细节信息。

比如说,一个人屈髋到一定幅度之后,大腿就必须外展外旋才能继续屈髋,否则就会受限或疼痛。这种情况可能说明存在髋臼结构或股骨扭转角的异常或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等因素,需要进一步排查。

又比如,评估膝关节屈曲时不仅要看角度,也要关注髌骨以及小腿的运动轨迹,髌骨偏移、小腿旋转这些细节都应当予以关注,并进一步检查背后的原因,这些问题往往都与膝关节活动受限相关。

经过这几步评估,我们便能初步定位到具体引起受限的结构,排除一部分无法/目前不适合改善的情况,并为后续其他评估确定方向。

简单总结:
评估关节受限问题时,不仅要关注“量”,更要分析“质”这一关键方面。因为关节运动的“质”传达出的信息才有助于找出受限背后的原因,并帮助我们最终定位引起受限的具体结构。
关节运动的“质”包含很多方面,本文仅介绍了与活动受限最相关的几个。具体的评估顺序并非固定,文中所述仅为个人经验与心得体会,即“先评估终末感以判定大方向(关节附属运动?软组织?结构损伤?),再结合疼痛和受限感出现位置来定位引发受限的具体结构(某一骨骼的附属运动、某一肌肉或肌腱的特定位置、支持带等),最后再评估运动轨迹,以补充额外的细节信息”。
篇幅所限,本文仅能部分举例。所提到的对“质”的评估适用于大部分可动关节,但具体内容应根据各关节的不同结构特点而定。
END

往期内容
《拉伸放松&后收下巴——都无法拯救你的头前伸体态》
《学会看“脚相”——通过足茧判断足部在步态中的受力模式》
《以进化的视角看腿型:人的腿为何不是完全笔直的?女性的大转子为何更加外突?》
今年课程:

《平衡链:一门康复进阶课程》

课程咨询与个案预约请联系助理老师

微信:JieGouTiTai

   扫码获取更多知识
  公众号:解构体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有意识的学习
解构体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保持有意识的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