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链:一门适合康复从业者的进阶课程》

文摘   健康   2022-11-27 11:26   江苏  
主要内容:
  • 简介

  • 课程方法论

  • A阶内容安排

  • 课程时间地点

  • 课程费用

简介

2022年,原《人体连锁反应》系列课程将全新改版并正式更名为《平衡链》。

《平衡链》系列课程共分为三阶:

  • A阶为下肢-骨盆模块(四天)

  • B阶为脊柱-胸廓模块(四天)

  • C阶为头颈-上肢模块(五天)

三个课程将不再采用以往的平行内容设置,学习顺序须按A、B、C依次进阶。
具体介绍见下一部分——课程方法论。
课程方法论

一、“平衡链”体系如何看待问题

我们常说,人体是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整体。
虽然身体问题可以被单独命名,也可以被分类,但是在现实中,问题从不会孤立存在,而是相伴而生、相互影响

比如:
有人在严重崴脚之后,不仅外踝韧带受损,也可能后续出现踝背屈受限、骰骨综合征、鹅足腱炎乃至腰椎骨盆区域的疼痛。
有人摔倒用手撑地之后,掌根的豌豆骨失稳,之后虽然疼痛已经消失,但是负重训练却加剧了胸廓旋转与颈肩问题。
有人在腰部扭伤之后,单边身体接连出现症状,单侧鼻子堵塞也加重了。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这种由某一问题(结构或功能上的改变)引发一系列后续问题的现象,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形成了“连锁反应”

很多连锁反应之所以较难解决,是因为各个环节都是“问题”,有时不知该从何入手。如果仅着眼于改善最明显的症状、关注一个个单独的问题,往往会治标不治本、暂时缓解后不久便会反复。
造成这种困境与传统康复看待问题的方式不无关系,即把某一结构的受损看做引起功能受限等症状的原因,并在康复中分别恢复各项功能指标。

这种方式对于损伤后的康复来说没有问题,因为人体机能本来就在恢复、在走上坡路。

但是对于一些慢性伤病、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各项功能指标(如肌力、活动度、耐力等)哪里弱就补哪里的传统思路却收效甚微。

因为,想达到的功能水平只是“目标”,但是到达目标的路却有很多条。如果认为把功能指标提高到一定标准便大功告成了,无疑会忽略到达目标所走的路,并且想当然地认为人体会选择最理想的路径。

但现实刚好相反,很多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虽然也体现为某些方面的功能障碍,可是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这些表现出来的功能受限,而恰恰在于人体在努力达到某些功能目标的过程中走了错误/不合理的路
而功能障碍等表面症状,也许只是错误路线上遇到的阻碍或走入的死胡同。
所以,我们在康复中不仅要关注最终达到的功能目标,更要关注人体到达这些目标的过程中走了怎样的路以及是否合理

那么,这里所说的“目标”和“路”具体是什么含义

“目标”可以首先被理解为日常的各个具体任务,比如站、走、跑、跳、搬重物等等。而每一个任务又使人体有了功能上的目标(需求),比如要发挥足够的力量、关节活动度、心肺耐力、姿势的稳定等等。

人体作为有适应能力的有机体,在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必须达到各种功能上的目标。

完美状态下,人体在完成目标时各部分各司其职、运转流畅(理想的路)。但在实际情况中,因为运动中的过度负荷、过往损伤、日常不良习惯等因素,人体的某些结构难免出现功能上的异常。

如果仍想达到目标,便需要身体重新调整和适应。

这一适应过程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即“代偿”。

具体含义:为了满足某个特定的功能目标具有相同/相似作用的不同结构会共同参与、相互替代和补偿

正是因为存在代偿机制,所以当问题出现时,人体在功能上相互支持的不同部分会被同一个目标关联在一起。

在空间上,参与到代偿中的结构有一些在位置上彼此靠近或相连,而另外一些则可能相距较远、甚至并无解剖上的连续性

在时间上,一些较强的结构可能会更早(先于问题被感知到)参与代偿,并形成主导地位。当负荷超过这些结构的代偿能力时,症状才会显现。此时人体不得不寻找新的代偿方式,让其他一部分结构成为代偿的主力。

这样一来,代偿就如同滚雪球,程度逐渐增加、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由于个体结构的差异、现有功能水平以及要达到的功能目标上的不同,每个人的代偿方式会有所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代偿也会不同。

前提到的“达到目标所走的路”一方面可以指人体在运动中实际移动的轨迹,另外便也指代偿的途径——即人体为了满足当下功能需求而摸索出来的“自认为合理的路”。但从长远角度看,却未必真的合理。

种种因素都使得代偿相关问题的因果并不外显,其内在关系不经过仔细分析是无法直观地看出来的。

人体诸多问题形成的连锁反应,却恰恰由代偿这条暗线串联起来,如同一条“无形的链”。

与之相反的便是“有形的链”,即现有诸多康复体系基于“人体结构的连续性”的整体观——认为连锁反应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人体各部分在结构上直接或间接相连,因而能通过力的传导来相互影响。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有形的链”。

例如骨关节链(下图)、筋膜链(下图)、肌肉链。

又比如肌肉不平衡理论(下图)、瑞士Brügger技术(下图)以及结构整骨的损伤链(下图)等等。

想要在“有形的链”的基础上继续前行,就必须深入研究代偿这一“无形的链”。

而分析代偿的第一步,便是理解“代偿途径是如何形成的”。换句话讲,人体在选择代偿途径时,会以什么为动力或者原则

这里介绍本体系的核心理念:人体代偿金字塔

曾经有些康复体系引用过“最小阻力路径”这一概念,即认为人体在运动中总是会沿着当下阻力最小的路径来移动。

但这只能解释人在代偿时的一部分现象,因为它并未触及比“省力”更底层的功能需求——安全性

作为在重力场中生存的直立双足行走动物,人体要满足的最底层、最关键的需求,便是“平衡”
换句话讲,人体在寻找最省力的路径时,首先要确保这个路径是安全的

此处的平衡是指:人体既要抵抗重力、支撑起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保持重心不超出双脚构成的支撑面。也可称为姿势平衡

保持姿势平衡既需要多感官的信息输入,也需要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来实现动作输出。

结构上影响姿势平衡的因素包括站立支撑面、关节轴线角度与位置、骨骼形态、体态排列、肌筋膜长度与张力等。

功能上则包括前庭功能、视觉、本体感觉、触-压觉等因素。

先天与后天、结构与功能上的各种异常均可能导致全身或局部、多方向或特定方向的平衡能力降低。

这意味着,身体在某些位置或方向感知到的安全性会降低
为了保持姿势平衡,人体最常见的代偿方式便是下意识避开这些平衡缺失的范围(姿势&动作中)。否则就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平衡相关的肌群发力&注意力)来维持平衡,但这显然又不符合人体追求经济性的省力原则。

所以,人体因平衡缺失而产生的代偿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模式,特定的运动路径会被封死,能自由运动的范围将会缩小,身体的使用方式也会愈发局限

这对肌骨系统的负荷与软组织健康来讲,毫无疑问是非常不利的。
很多过用性损伤、功能受限、慢性疼痛以及体态和动作外观异常的背后隐藏着平衡缺失这一因素

除了省力之外,避痛以及运动项目对身体的特殊要求也是代偿要满足的功能需求,但它们通常都建立在“平衡”的基础之上

可以说,想要分析连锁反应,就必须要理解代偿。而想要分析和解决代偿相关的问题,“平衡”无疑是最关键的切入点
然而,传统康复针对姿势平衡的分析与改善手段都较为宽泛、缺乏针对性常用方法包括各种在不稳定平面上进行的练习、单腿站立的动作、结合平衡干扰的训练,也有时只是单纯地强化肌力。

此外,在改善平衡的过程中,传统康复往往只关注到了“目标”,却忽视了“代偿的途径”,所以很多人虽然提升了些许平衡能力,但反而在训练中形成了新的代偿

另外,由于并未细致研究局部结构的力学对姿势平衡的影响,用于精细调整的手法并未被融入到针对平衡的改善中。所以,一些训练不能覆盖的盲区未能顾及到,导致患者因平衡问题未能解决而持续代偿。

以上这些都是本课程体系要弥补的空白
“平衡链”体系中的“平衡”具有三层含义。
第一个含义指刚才提到的在重力场之中的“姿势平衡”。我们会通过各种手段有针对性地提升姿势平衡,阻断或弱化代偿的底层驱动力。
第二层含义是“结构平衡”。通过改善局部各层级组织(骨关节、肌肉、筋膜、神经)之间的平衡来提升整体的姿势平衡,以避免体态与动作上的进一步代偿。另一方面,也可利用姿势平衡来影响局部的结构平衡

举例来说,距骨与踝穴的位置关系会改变肌肉走向、足踝稳定与单腿站立平衡。反过来,下肢承重的前后/左右分布以及平衡引发的姿势代偿也会改变足踝的关节轴线与肌肉的激活模式。

平衡的第三个含义,也是本体系看待代偿相关问题的另一角度,即“代偿与功能目标之间的平衡”。

如果功能目标对当前代偿能力的要求过高,那么应当改变或降低外部的功能目标,以减少代偿的程度。

如果功能目标并不过分,但是代偿的程度依然很高,说明人体自身有制约因素(引发代偿的原因在拖后腿,那么应当找出并予以改善、从内部弱化代偿动力

如果代偿是为了现阶段更重要的功能目标而发生,例如损伤后产生的避痛代偿;或者某些被动结构(韧带)受损后,更多依靠主动结构(肌肉)协助关节稳定……那么此类代偿无须急于改变,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保持甚至适度强化现有代偿

如果代偿发展的方向不合理,例如为了省力在运动中让骨骼、韧带等被动结构过多受力,而非让肌肉来承担负荷;为了达到足够的动作幅度,强迫原本不适合发挥过大活动度的结构参与代偿;多关节复合动作中长期让某些强大且善于发力的肌群代偿激活不良的肌肉,使肌肉失衡不断加剧……那么可以着重改善引发代偿的薄弱环节,或者通过重构功能目标来引导代偿改变

有些观点会提到“纠正”或者“消除”代偿,这其实是不妥的。既然代偿实际上是人体为了满足各种功能而发生的适应过程,又何谈纠正和消除?
事实上代偿永远都会存在,只是程度大小、方式合理或不合理的区别
我们真正能做到的,只是引导代偿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让代偿与功能目标之间达到平衡。

二、“平衡链”体系如何解决问题

今年的课程会缩小整合范围,聚焦在人体代偿中的平衡这一要素,简化理论和评估流程,使技术的工具性和落地实用性更强。

整个技术版块会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针对代偿模式的改善将由功能目标上的引导逐步过渡到结构上的精细调整。

技术版块一:姿势平衡链
1. 平衡链技术

基于人体的姿势调控机制以及结构平衡与姿势平衡的相互影响,平衡链体系开发了一系列细化精确的评估与训练手段。
在评估中我们会识别人体当前的平衡模式、肌筋膜系统对此的适应模式以及面临平衡挑战时的反应策略,准确找出平衡能力缺失的方面和结构上的薄弱环节。

平衡链的训练部分主要包括平衡支撑面调整、平衡关键点辅助训练、平衡能力定向强化、平衡反应策略重塑以及平衡模式的引导五个方面。

通过有针对性的平衡改善,人体姿势与动作将从原有的僵化代偿模式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大的自由度,诸多以往被迫产生的紧张受限也会得到即刻缓解,这些都为下一步的康复创造了良好前提。

2. 姿势恢复技术(PRI)

基于前人理论,姿势恢复技术进一步深入研究了人体先天不对称相关的代偿模式,与本课程针对后天代偿连锁反应的内容相互补充,因此将其整合在这一版块中。

通过精准的体位摆放与动作控制,姿势恢复技术能帮助身体重归良好的骨骼-关节排列,也能综合激活与抑制相关肌群,有助于改善顽固的代偿,重新培养均衡的承重与动作模式。

整合版块会涉及姿势恢复技术不同阶段的内容,并将其作为平衡链训练与手法之间的过渡。

技术版块二:结构平衡链

过往损伤、过度使用以及曾经存在过的代偿模式都可能在身体局部造成遗留问题,常包括关节附属运动异常、关节错位、韧带张力异常、神经挤压点以及肌筋膜功能障碍。

这些问题往往属于训练不能覆盖到的盲区,也难以在日常自行恢复,不仅影响局部的结构平衡,也会影响整体的姿势平衡,日积月累容易形成“代偿中心”,并成为持续引发代偿的内部驱动力。因此需要借助手法精准处理。

此外,课程整理了人体主要的“平衡关键点”。
这些位置既对姿势平衡中的承重与感知有重要作用,也对局部的结构平衡(关节轴线、肌肉走向、筋膜张力与外周神经)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与“代偿中心”容易形成之处有部分重合。
平衡链技术的手法部分主要针对关节,需要被操作者主动配合,并利用姿势平衡的机制来促进关节与软组织自然归位。

另一方面,借助改善姿势平衡与代偿模式的训练技术,也能巩固手法处理的效果。

评估与处理“代偿中心”以及“平衡关键点”可大幅提高代偿模式改善的效率,并可通过连锁反应达到远端疗效,让手法技术能够超越局部范围、作用于整体。

A阶课程内容安排

A阶课程为下肢-骨盆模块,共4天。
  • 第1天安排:

  • 第2天安排:
  • 第3天安排:
  • 第4天安排:

时间地点


  • 上海站:2022年12月15-18日

  • 青岛站:2022年12月22-25日

  • 广州站:2023年1月5-8日

  • 北京站:2023年1月12-15日

报名成功后,课程助理将统一发布具体地址

  • 每日上课时间
    第1-3天:9:00—18:00
    第4天:8:30—17:00
课程费用

  • 报名价格

课程原价:4799元

早鸟价(提前4周):4499元

3人团报价:4299元
课程连报优惠请咨询助理老师

注:课程报名须缴纳定金1000元方可预定成功,开课两周前须补齐余款。复训费用900元(含教材费)

  • 退改政策
-报名后可免费改期
-开课4周前可全额退款,2-4周前退还75%,课前0-2周仅可改期
-因新冠疫情等不可抗力导致课程无法如期举行,可申请全额退款
导师简介


王昊 Crescdim
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康复专业,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运动康复(MTT)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并攻读运动康复博士学位。

自2014年致力于体态康复理念与技术的传播推广,并已开办百场线下工作坊。曾任德国PTZ康复中心治疗师、央视《挑战不可能》1-4季幕后技术专家组成员、邱源瑜伽理疗学校特邀导师、随心瑜平台官方合作导师、龙脊康医疗特邀导师。

往期剪影

学员评价

END


其他课程安排:待定
"代偿":一个早已被玩坏的概念
【肌肉不平衡:体态中缩短不等于紧张,拉长也未必松弛】
中足外侧痛的常见原因——骰骨错位:力学分析与康复


课程报名&个案康复请联系助理老师:

JieGouTiTai


   
  
 

解构体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保持有意识的学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