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敏感色——基于色度学和上染理论的阐述

文摘   2024-07-23 20:24   江苏  

在纺织品的生产贸易尤其是染厂生产过程中,经常会提到一个词:敏感色。


何为敏感色?应该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色度学层面的,一个是上染性能层面的。

色度学层面的敏感色是指,某个颜色是由三个甚至三个以上单色拼混而成,而且单色之间还基本互为补色系,导致每个单色细微量的变化都将大大影响混色的色相,比如用红黄蓝拼成的灰、咖啡、军绿这类颜色。因此,从色度学的层面,这类颜色就比较难调色,单支染料动一点点,人眼看到的总色差可能就很大。染料的批号差别、称料的两次差异、染料回潮率的差异、布重称量的准确性,都可能导致颜色色相的大变化。

上染性能的敏感色是指,每支单色染料的上染性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上染条件细微的变化,就导致它们上染效果的不同,比如,活性翠兰和活性嫩黄的直接性差异,在染程不同的阶段,因染料上染性能差异也会导致颜色的色相变化。即活性染料的SERF值差异带来的染程中的上染不完全同步。这种染色动力学和热力学层面的平衡,也可能因整个环境的不稳定或不均衡导致平衡不一致,由此造成了上染的重演性和均匀性的问题,而产生色差。


同时,活性或者其他水解耐受性不够好的染料,还存在上染与水解的平衡问题,即上染率与水解率的赛跑和分配,这个平衡由染色的温度、PH、时间等综合因素决定,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平衡的移动。由此由此有了更难维系的三阶平衡(色度学平衡、上染平衡、水解平衡),

造成颜色的准确性更难把握,以及同时的边中头尾甚至色不匀等颜色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讲,分散似乎会比活性和酸性色更容易控制一点,因为它可能只需要维系二阶平衡而不是三阶平衡,甚至在上染那个二阶里,它的上染稳定性也要好于孔隙理论的活性以及酸性染羊毛,因此,它可能是一阶半平衡的难度。


除颜色准确性、重演性、色花色差等问题之外,敏感色带来的更大问题是放大布面隐含的疵病,非敏感色对于布面隐含的疵病的地方和正常的地方的染色色相和深度均差异不大,而不太容易看出来,但敏感色会让两者之间的色差放大,很容易就把布上毛病显露出来,造成疵布。

纺染天地
分享原创性的新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等纺织全产业链技术信息,解析底层机理,为纺织世界祛魅而增魅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