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赛尔织物的原纤化与起毛起球的区别》一文中,我们明确提出起毛起球和原纤化并不是一回事,即不能用起毛起球尤其是干态下的摩擦起毛起球如马丁戴尔这种方式去表征原纤化,也不能莱赛尔织物一出现起毛起球问题,就认为是莱赛尔的原纤化导致的。
但在实际生产和质量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大量的把莱赛尔织物的起毛起球和它的原纤化混为一谈的认知和案例,这一点,在家纺领域表现尤甚。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更详细的来解析一下家纺领域的这个问题。
对于非专业的普通消费者来,他们无法分清起毛起球和原纤化的区别,他们只要看到布面起毛起球,就会投诉。从我们收集到这种投诉数据来分析,其实绝大部分是因为组织和纱体对纤维的抱合不佳导致的单纯的起毛起球,而很少是因为原纤化导致的。
这种比例差别的原因一个是组织和纱体对纤维的抱合不佳导致的单纯的起毛起球,消费者买回床品使用后很快就会发生,一般睡了几天或一到两个星期,就容易在头枕和脚后跟等人体与床品摩擦比较多的地方,就容易显现;而原纤化导致的起毛起球,需要多次洗涤以后才会发生,这需要消费者使用了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而且如果洗涤频率很低的话,可能会在其使用寿命周期内一直不发生显现,或者说,它难看程度没有前者高。因此,从发生的时间长短间隔来看,消费者买回新的床品睡了几天就起毛起球,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投诉的概率高,而使用了数月才发现不是特别严重的起毛起球,这种情况投诉的概率就很小。
另一个原因是家纺领域的大多专业技术人员一直未能正确理解织物起毛起球和原纤化的关系,和过于追求软滑的手感和低成本,导致采用了过低的捻系数、过低的组织结构紧度以及染整添加过量的硅油,导致纱体和组织对纤维抱合变得很差。这里可能会有人来反驳:说棉是一样做的,为什么它不会,而就莱赛尔会,不就是因为莱赛尔比棉容易原纤化导致的吗?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棉纤维和莱赛尔纤维除了原纤化程度不一样,它们在抱合性能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就摩擦系数层面,棉的摩擦系数比比莱赛尔要大,导致在同样握持力或结构紧度下,莱赛尔比棉更容易滑动。比如同样是40sX40s 133X72平纹的衬衫布,纯棉怎么加硅油都不会滑移问题,而纯莱布只要硅油稍微过量一点,其滑移测试数据就会变差,过不了定力测长开口小于6mm的标准。
同时,莱赛尔纤维的圆柱结构相比棉纤维的天然扭曲结构,在抱合作用也会更弱。
加之在家纺领域,锻纹是主流布重,这种长浮线的组织结构,在添加大量硅油追求滑弱手感后,会把抱合不佳的问题暴露的更为严重。因此,上述因素的综合,导致纯莱赛尔织物会比纯棉织物更容易产生因抱合不佳而产生的起毛起球。
正是出于起毛起球是因为原纤化的这种理解,有些人会用树脂整理去改善这个问题,会有一定效果。首先,在合适工艺下,树脂整理对于抑制莱赛尔的原纤化非常有效,它可以很好的解决原纤化问题以及原纤化导致的起毛起球问题,同时,对于抱合不佳产生的也有一定改善作用,可能的原因是树脂整理让纤维/纱线的表面摩擦系数变大(这个后续我们会进行实验验证)。但是,也要注意到,如果捻系数过低、组织结构过松、硅油添加量过多,仅仅依靠树脂整理增加那点摩擦系数并不能完全杜绝莱赛尔织物发生因抱合不佳的起毛起球。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合理的纱线/织物结构和染整对硅油用量的控制,即使树脂整理完美的解决的莱赛尔原纤化问题,也依然可能会发生起毛起球问题,这一点,在交联型莱赛尔织物上也可以得到体现。
另一个改善因抱合不佳的起毛起球问题的方法是,对织物进行酶抛光,从起毛起球的机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织物表面端圈毛羽的多少和长度也是起毛起球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将端圈毛羽去除干净,织物表面没有过长的毛羽,即可以防止它们自身缠结起球(缠结需要一定的临界长度),也使得纱体中的纤维因缺少外界的拖拽端头,不容易从纱体中跑处理。同时,酶抛光后,可以用更少的柔软剂达到更好的手感效果,减少了柔软剂用量。
至于如何去分别这两种起毛起球,除了我们在《莱赛尔织物的原纤化与起毛起球的区别》中所说的用放大镜看的方法。
非专业人员还可以根据客诉的一些基本特征来简单分辨
从投诉时间,客户投诉时的家庭洗涤变数,起毛起球的部位以及起球后织物的手感和颜色来做简单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