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Tootal Broadhuurst Lee公司提出应用脲-甲醛生产抗皱织物,脲和甲醛反应生成低分子的聚合物,然后再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渗入纤维素纤维中,通过热处理,使其树脂化,在纤维素中形成交联,开启了现代织物抗皱整理的先河。在20世纪20-30年代,主要用脲加甲醛的合成物,因其能凝固成树脂状,故称树脂整理,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以上摘引自陈克宁老师编著的《织物抗皱整理》一书)。后来,虽然纤维素织物抗皱理论经历了树脂沉积理论到共价交联理论转换,再到两者协同理论的确定,详见《纤维素织物的抗皱机理探讨》),从脲醛树脂到醚化2D交联剂成为业界抗皱整理剂的主流,对于抗皱整理的叫法仍然沿用树脂整理的叫法。 因此,在纺织领域里,狭义的树脂整理其实就是指抗皱整理,或者更准确的讲,是指用交联剂去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使之分子链间建立交联,从而使织物性能获得提升的一种化学整理方式。
同样采用醚化2D的交联剂,均可在莱赛尔、棉、粘胶纤维内部建立交联,但由于三类织物主要性能缺陷不同,因此其工艺目的也各有不同。
有些精明的助剂商会依据这种在不同纤维织物的工艺目的和达到效果差异,给同一个醚化2D交联剂取不同商品名称,以适配不同的工艺场景和更具营销说服力,比如棉用的抗皱整理剂,粘胶用的叫尺寸稳定剂,莱赛尔用的叫锁纤剂。但其实真正的机理都是交联,只不过不同的超分子结构下,交联产生的后果有差异。
莱赛尔的高结晶和高取向导致原纤间侧向作用在湿态很弱,容易在湿态下被外界剪切摩擦作用发生原纤分裂。
而交联后,原纤间建立了新的连接,侧向作用力变强,原纤在湿态下不易发生分裂,使莱赛尔具备了抗原纤化能力。织物折皱形成的机理,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纤维层面的,一个纱线层面的。当织物被折叠弯曲时,会在弯曲处产生内径(层)与外径(层),弯曲纱线的外侧被拉伸,内侧被压缩。这种弯曲和压缩最终会被传导到纤维上,产生纤维内部的分子链段的拉伸与压缩,被拉伸/压缩滑动的分子链段不能及时回复到原先位置时,便会形成折皱。棉、粘胶、莱赛尔这类纤维的拉伸回复性其实都不够好,都易产生折皱,如果一定要对它们的拉伸回复性做个比较,粘胶最差,棉次之,莱赛尔接近棉比之稍好(关于棉和莱赛尔抗皱性能的比较,由更复杂的机理,我们另文再述,这里只单纯讲它们的拉伸回复率)。交联剂把纤维素中相邻的的分子链互相连接起来,从而对纤维素分子链段起了某种固着和锚定的作用,使纤维不易变形,而且发生变形后纤维素分子链段也能很快的回复到原来的位置。因此,交联对于三者,其实都有抗皱作用。粘胶低结晶度低取向度低聚合度,导致分子链之间容易滑移,即纤维的模量和湿模量低,分子链在拉伸下产生滑移后,遇水回缩导致其缩水率大,久不回复导致尺寸稳定性差(衣服越穿越大)、久不回复导致抗皱性差。交联后,分子链间作用力增强,不再轻易滑移,而改善了粘胶缩水率和尺寸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