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拟定了纺染天地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线下沙龙的主题和时间,第一次线下沙龙预计会安排在2025第一季度的某个周末,主题是织物的“开纤”,第二次线下沙龙预计会安排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某个周末,主题是如何制定缸染温控曲线。两次地点都会在萧绍地区。人员规模要看场地情况,目前场地还未确定(也希望有场地条件的老板能够赞助一下场地,感谢),如果场地条件允许,是欢迎业内网友参加的,线下沙龙的目前有三个目标和原则,是:无偿、基于对专业的热爱、做到行业顶尖水平。
这两个主题的选择,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生产的实际需要,都是当前印染领域的热点,另一个是理论的混沌,理论明显落后于生产实践,大家都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追求限定条件非常苛刻的正确结果,阻碍这个工艺进一步优化提升,类似于炼丹术或鸡脚方案(请见《养鸡场问题与职场吵架中的交往理性》),而线下沙龙的目的是希望,在理论上把问题梳理清楚,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一,关于“开纤”
欧美人和东亚人对服饰面料关注侧重点是有不同的。东亚人(主要是中日韩)皮肤细腻,对手感风格有更细腻更高档次的追求。不管是纤维素纤维类的“开纤”砂洗,还是化纤类碱减量,还是珠三角的重硅油,都是对面料的东亚手感追求下产物。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段时期,外销式微,内销会越来越成为布商的主战场,那么对于如何将面料做得更有细腻手感和风格的染整工艺的开发会越来越多。
为了追求这种东亚(女装)手感,在染整中对织物的手感进行调适的处理技术路线上,有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长三角的染厂偏好“开纤”砂洗这条路线,珠三角偏好添加硅油这条技术路线,我把这种现象称为长砂珠硅。而且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诸多因素的叠加(请见《面料的东亚(女装)手感》),“开纤”工艺不但在逐步由萧绍地区向其他印染聚集区传导的趋势,也有由传统的服装面料领域向家纺面料领域传导的趋势。
但“开纤”的机理,在产业界的理解实际上是非常混乱的,这里既有词义发生了多次演变导致的(请见《“开纤”的基本原理》),
也有对这个问题缺乏基本的理论梳理的原因。
因此这次线下沙龙主要会讨论以下问题:
1,“开纤”的词义梳理
2,各类纤维特性与开纤机理、织物手感与“开纤”理论模型
3,“开纤剂”的品类和开发方向
4,当前“开纤”设备的问题和开发方向
5,“开纤”工艺的实践和生产控制经验
二,关于“温控曲线”
在双碳目标的时间节点日趋逼近的当下,减碳成为重要的工艺设置目标,在缸染厂,有一个还有很大工艺优化空间的区域,就是染色曲线的升温-保温曲线。目前大多数染厂的染色曲线皆是经验产物,并没有经过严谨的计算,因此还存在很多优化空间。如果能将一个染程4小时的工艺曲线优化,缩短半个小时,那么意味着机缸效率提升12.5%,产能增加12.5%,成本下降8-10%。能源下降10%左右,碳排放也随之减少。
但在染厂,缸染的染色曲线在绝大多数染厂都像是百年卤味店的陈年老卤,不但秘而不宣,而且也不敢轻易变动调整,动了就怕变味了,出问题。万一碰到不得不调整或新的曲线设置,大家都是凭感觉靠经验,是一种“瞎子摸骨”式的老师傅技艺,曲线的优劣取决于“瞎子师傅”的手艺。我深知这种老师傅技艺在染厂领域的重要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这种默会知识不可说不可述甚至不可教,只能靠悟,是染厂宝贵的财富。但如果能够和匀染理论如领域交换论等理论结合,其曲线的设定就不再是瞎子摸骨,而是有了清晰的更准确的量化计算方法。基于领域交换论的曲线计算方法可以提供一套可全方位量化的精确计算方法,摆脱“瞎子摸骨”式的猜测。
这场活动我准备讨论以下问题:
1,不同纤维织物不同染料类型的温控曲线的绘制方法与原理,
2,助剂提升升温速率的原理与助剂类型
3,自动化设备在温控曲线中的增益效应
4,AI接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