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作为农村金融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鸡西市积极践行数字普惠金融,充分调动和发挥政策效果,大力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结合鸡西市实际,本文从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强化技术创新与协同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政策实施效果
优化线上大数据金融支农政策环境,提高农村地区金融供给能力。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分行紧紧围绕《金融支持黑龙江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若干措施》政策要求,引导辖区金融机构运用“农业大数据+金融”模式,推广具有便捷性及还款灵活性等优势的线上普惠金融产品体系,同时优化农业主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小程序等功能和业务流程,为乡村振兴提供优质、优化的金融服务。一是降低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借助金融机构线上服务平台,农业主体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即可完成贷款申请、保险购买及支付等多种业务,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即申即办,尤其是在春耕和秋收的农忙时节,线上操作即可获得信贷资金支持,极大节省了农业主体的时间和交通成本。二是金融覆盖率显著提升。通过数字技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偏远乡村,大大提高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质量。2024年以来,通过线上渠道发放的涉农贷款82.49亿元,同比增长13.72%,占发放全部涉农贷款的37.91%,受益农业主体达7.78万户。
金融热点,一号掌控,关注视频号不迷路!
👆🏻👆🏻👆🏻
运用金融科技创新特色融资产品,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一是创新推广线上信贷产品。传统金融在拓展农村市场业务中面临着信用评级不充分、抵押担保品缺乏等问题,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农业融资模式,破解乡村信贷难题,推广多种免抵押的信用类线上普惠金融信贷产品。例如,鸡西市辖区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的“龙牧贷”“肉牛养殖贷”“裕农快贷”等信贷产品,向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无抵押、低利率贷款,进一步提升了信贷资源的可得性。截至目前,发放贷款37.97亿元,同比增长30.56%。二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指导金融机构拓宽数据应用场景,运用线上融资平台向农业主体提供附加服务,面向农业主体精准开展全周期、自动化的产品推送,通过数据分析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精准把握农产品市场动态,助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路径,撬动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新动能。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分行以农业主体为对象,以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和应用为抓手,推动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已累计为20564户农业主体建档评级,授信金额达76.53亿元,贷款余额60.01亿元,支持农业主体17903户。瞄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瓶颈时期,围绕“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及“百佳千优”目标信用村开展农户普遍授信及信用村全覆盖行动,通过采集农户生产、交易等信息,形成数据画像,评定信用等级和额度,升级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缓解农村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安全性,着力改善“三农”融资发展环境。截至目前,已建设信用村380个,评定信用户1.6万户,信用村经营户贷款余额达9.5亿元,有效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存在的问题
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单一,有效资源供给不足。农村金融服务在不断发展完善,但随着农民的资金需求日趋多样化,数字金融服务仍然缺乏多样性,现有的涉农贷款产品还不够灵活,没有创新推广如适合老年人群、特殊农作物、专业农业主体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难以匹配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此外,由于多数农业主体资本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且现有金融体系数字化水平不够高,不能精准鉴别抵质押物,也无法有效评估资产,金融机构对农民提供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性不高,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信贷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金融机构推进缓慢,数字化转型不积极。数字普惠金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前期投入资金较大,回报周期较长,辖区内部分金融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认识不够全面,只停留在线上平台信贷产品的推广和使用上,忽视了服务模式的创新、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数字科技研发等,导致数字普惠金融进展缓慢。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普惠金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数字普惠金融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存在技术应用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储备不够、乡村客户群体数据不完善等制约因素,在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中处于劣势,数字普惠金融的管理及服务亟待改进和提升。
技术及信息壁垒仍存在,普惠金融服务能力有待增强。辖内金融机构在向农业主体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时,受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的技术局限,农业主体在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进行贷款操作会有顾虑,担心存在财产安全和信息数据泄露的风险隐患,导致线上申请贷款热情度不高。金融机构在后续贷款管理的服务过程中,也会面对系统故障、数据丢失等技术难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数字普惠金融的推广。辖内金融机构在获取政府相关部门数据信息时,常常面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的问题,影响了金融机构对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如辖内某农商行表示涉农信贷业务拓展中,在获取当地粮食价格总体情况、农户详细耕地信息、农村特困名单等相关数据信息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相关建议
增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提升乡村振兴发展质效。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信息整合力度,优化配置科技金融资源,开发符合乡村振兴需求的普惠金融产品,针对受自然灾害影响风险较高的农作物,探索开展“金融+保险”线上普惠金融产品,兼顾数字技术线上化、智能化、差异化及适应农业生产周期性与季节性的特征,来满足不同农户及农业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对农业主体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识别难存在的问题,鼓励辖内金融机构运用数字技术建立智能化风控管理模式,注重贷前、贷中、贷后的跟踪管理,降低农业主体贷款违约风险,逐步提高信用贷款的发放比重,助力数字普惠金融提质增效。
推进金融机构自身转型升级,创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模式。引导辖内金融机构结合乡村振兴发展要求,制定自身金融数字化转型的长期规划,深耕乡村数字金融服务,下沉服务重心, 延伸服务触角,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数字惠普金融知识,结合区域特色将线上线下产品融合推广,让更多的农业主体了解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特色及申请流程,提升金融素养,增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知度。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善数字金融服务平台的运营建设,引进大型金融机构的成熟经验做法,加快数字普惠金融的服务转型,培养技术人才和服务团队,设计出便捷、高效、操作性强的线上金融服务平台,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强化技术创新与协同合作,缩减城乡金融服务差异。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技术设备更新,创建安全、稳定的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增强运用技术手段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甄别潜在风险隐患,定期排查风险点,注重技术人才的学习培训,提升自身技术服务水平,以及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综合运用。探索搭建金融数据、农业信息的融合共享,将农户市场进行细分管理,按照农业主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分类指导,支持稳定的农业主体发展壮大、起步的农业主体巩固经营、潜在的农业主体培育达标。整合现有农业主体数据资源,探索跨部门数据信息的共享,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现有农户信息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有效降低融资风险,扩大乡村振兴中普惠金融领域的信贷资金获得率。
(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鸡西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