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期播客想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也是我的播客第一次做书单。
事实上,录播客的时候完全没意识到今天是国际读书日,等到要发布前刷朋友圈才发现还蹭了一个小热点。
其实推荐书是很多泛财经类博主常做的事情,因为想要搞懂经济金融,读书真的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毕竟这同时是一个经验学科和交叉学科。
但我给朋友推荐书一般比较谨慎,因为每个人的偏好和接受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各花入各眼,适合你的未必会适合别人。但今天这两本算是比较“老少皆宜”的,不管你是入门级还是骨灰级,都应该读读。
正好,两本书是一本中国一本海外,中国讲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影响,海外讲的是周期和危机对金融的影响,对照着读,格外有意思。
这两本书都有电子版,另外微信读书APP上有《置身事内》。如果可以的话,建议《镜厅》买纸质书,《置身事内》读电子书,因为前者要经常来回翻着对比,纸质书容易做到,而后者有大量的扩充阅读,电子书可以直接复制搜索,更方便。
最后再次感谢为我做后期的immersion大神~
简单时间轴:
02:13 《置身事内》是一本难得的从政府视角讲中国经济发展的好书
05:20 举几个这本书让我很有收获的例子:分税制、土地财政和招商引资
09:01 事实上扩展阅读才是《置身事内》最大的亮点
11:20 读完《镜厅》后我非常激动,把它推荐给了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
13:30 这本对比两次大危机的书的结论是,“人类从来就没有变过”
16:20 从《镜厅》里看到的诸多de javu
20:03 为什么永远要对市场保持敬畏,永远不要all in
以下为公众号专供文字完整版,首发于我的知识星球:
这一期想给大家推荐两本经济学的读物,其实这也是我的播客,包括公众号后台经常会被问起的,就是能不能推荐一些书或者是一些材料来读。
首先我必须说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特别是对于不管你是想做投资理财,还是只是想了解经济跟金融市场来说,都是很好的习惯。
原因也是因为,跟其他的一些方面的知识不同,其实经济和金融是一种经验学科,是从过去不断重复的市场周期,包括人类的对于这两个领域的理解,堆积而来的。
另外它也是个交叉学科,就是你想要了解经济和金融,其实不光是这两一个很狭窄的这么一个学科,同时你要对政治历史要对非常多其他的知识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经济和金融这回事儿,所以阅读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又不想非常贸然的就去推荐一些书给大家,因为网上已经有太多的书单了,大家如果照着去读下来,可能几年也读不完,对我自己来说,其实这些年读的书很多,但是真正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或者甚至是值得给大家推荐的并没有那么多。
今天之所以有这一期播客,也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本我认为非常值得跟大家推荐的书,也是最近比较火的一本,讲中国经济的,就叫《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所以今天首先想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
那和它对应的跟大家介绍一本比较老的,但同时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讲西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一本叫《镜厅》。
这两本书对比着来看会非常的有意思,这也是为什么我会把他们俩放在同一期来介绍的原因。
1
那首先来介绍这本置身事内。我记得应该是去年这本书出了之后,在整个金融跟经济的小圈子里,首先有非常大的反响,然后现在也慢慢的扩散到了很多其他的领域的读者中。
原因也是因为在这之前,其实关于中国经济的,特别是政府与经济之间关系的这种书并不是很多。
一方面是因为整个中国进入到市场经济也没有很多年,留下来的史料并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就是中国政府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非常复杂的,但同时又是非常的隐晦的,所以能把它分析清楚,或者说能让大家觉得看了有料有意思,同时又觉得非常的有价值的这种书并不是很多。
《置身事内》其实是一个比较全景式的中国经济的剖析,另外也非常难得可贵的,它是站在政府的角度去谈经济问题,而这个事情其实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
你去看大量的西方经济学的或者说西方的书,他们往往强调都是小政府大市场,政府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它肯定不是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如果去看西方的这些理论也好,或者说一些实践也好,想把它套用在解释中国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奇迹上,其实是难度很大的。
我自己有阅读过一些关于日本的史料,会有一些帮助,就是日本从某种程度上跟中国有那么一些相似之处,在政府对于经济的作用方面。
但是日本还是太小了,不管是从人口还是从地域来说,而且它受到西方的影响其实更加的深。
所以这本书很吸引我的一点,就是在第一章里面他就提出了一个观点,说中国的每一个省份,都值得单独拿出来对他的政经关系进行独立分析。
为什么?像广东和江苏,其实它相当于世界上第十三和第十四大经济体,甚至比西班牙和澳大利亚还要大,包括像山东、浙江、河南,每一个单独计算都是世界前二十大经济体。
难以想象说当一个国家里面的五个区域都是全世界前二十大经济体中的体量的时候,还要将整个中国政府放成一个大的盘子来理解,这其实是非常不合理的。
能够跟中国的这种情况相提并论的,可能只有美国对吧?
美国也有很多的州经济非常的发达,但是因为美国独特的这种小政府大市场自由主义的经济形态,所以其实它的州的经济特点往往跟它天然的禀赋,比如跟自然资源也好,人文资源也好,甚至地理位置是有关的。
但在中国不一样,在中国除了跟以上说的这些有关之外,还跟当地地方政府的运作有非常大的关联。
所以当我看到置身事内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的时候,我就知道他对于中国的经济的运作是真正有理解的。
举几个点跟大家说说我个人觉得很有收获的。
一个是讲分税制改革和土地财政,其实这一块对于我们这些80年代或者90年代才出生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因为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还太小了,只能看到它的结果,而不知道它中间的过程。
所以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当年是怎么做分税制改革,怎么中央跟地方重新划分利益利益,然后又推动地方政府走向土地财政这样一个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然后这本书也用了非常多的故事。它不光是讲一些逻辑理论或者是一些知识点,比如说我印象很深的有一个故事就讲,当时中央派代表团下去跟各个省去谈分税制改革,然后讲去跟广东就是朱镕基总理亲自挂帅。
为什么?因为在广东谈的时候,当时的省委书记谢飞同志是不说话的,然后广东的其他同志每说一条,朱总理立刻就会给驳回去。
当时广东省有一个省委常委的领导就说,说朱总理你这样谈我们就没法继续谈了,因为你是总理,我们没法说什么对吧?
然后朱总理就立刻就反问他,说没错,我就是得这样,不然的话谢飞同志也是政治局委员,他一说话我们这些财政部的同事们还说什么,他们有话说吗?所以就得我来讲。
一下子就给驳回去了。
这个很生动的体现出了中国整个官僚体系中职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利用这种职级体系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如果你没有在体制内待过,会觉得里面开会或者什么就是在务虚,或者是官大一级压死人等等的。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其实中国的整个政治体制有它自己的一一套运作逻辑。
再比如说招商引资这件事。
最近我个人因为工作的原因,也接触到了非常多负责招商引资的地方官员,所以看这一段的时候也很有感触。
这本书里写到招商的官员,就说自己要做到什么样,要做到铜头、铁嘴、顺风耳、橡皮腰、茶壶肚、兔子腿。
作者觉得其他的都比较能理解,但是这个橡皮腰是什么?问官员,这个官员就解释说,橡皮腰指的就是要尊重客商身段,该软的时候要能够弯得下腰,但是在谈判过程中也不能随便让步,如果涉及到政府的重要利益,该把腰挺起来的时候也要挺直了。
我觉得这就讲的很妙。
因为其实我这半年来接触了很多的负责招商的官员,第一个感觉是他们真的非常的认真负责,同时整个态度和整个作风完全不像我想象中地方政府的官员的这种作风,甚至比我们很多市场化机构里的这种乙方还要更加乙方。说的什么一点,还挺卑微的。
然后处理效率也非常的高,这也能够体现出为什么中国会有一套自己的招商引资的逻辑,能让这些企业得到非常大的发展。
但另外一方面你去跟这些官员聊多了,或者说接触多了,也会发现他们其实是有自己的一套做事标准以及做事逻辑的。所以他的底线在哪里?以及他最大的诉求是什么?其实这一点上还是跟市场化机构非常不一样的。、
招商引资也不能说是中国的一个特别的特色,但是我认为在中国这么多年的政商关系里面,招商引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这本书里面,把这个事情讲得比较的透。
以上只是举了两个例子,因为时间有限,我就不一一的去讲。
如果说这本书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它其实是一个老师的讲义的整合。这有什么好处?虽然有些章节其实还是比较浅的,也点到为止,但是它在这个章节后面都会提供一个非常充实的扩展阅读,里边有很多的别的书的推荐介绍以及引用,所以它很适合作为一个起点。
如果你对这本书里边的某些内容非常感兴趣的话,可以根据它的扩展阅读去找到更多的材料,去把这个内容扩充的更加立体,就很适合作为一个推荐读物来推荐,它不是读完就完事了的一本书。
另外,这本书的所有引用等等的都有很详细的附注,是一个很严谨的,不是这种比较野史的读物。
所以这本书叫《置身事内》,是值得推荐给大家的。
但是这本书也有一些它的问题,就在于一旦涉及到中外对比的时候,这本书往往就非常的中方立场。
举个例子来说,在讲中美贸易冲突这件事的时候,这本书的观点认为美国把制造业的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归结到中国身上,是政客的一些把戏,是无稽之谈。因为本身美国的制造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就是一个长期趋势,根本跟中国没有关系。
这一点其实我觉得有待商榷。因为不管怎么讲,市场无形的手一定会造成的结果就是资源的最优解,对吧?中国当它崛起为世界工厂的时候,其实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你说跟中国完全没关系,只是政客的一种说辞,我觉得是不太对的。这不仅仅是政客的一种偏执。
而政客这个时候提出来要保护本国的制造业,甚至是让制造业回流,某种程度上除了他自己有自己的立场之外,也是强调政府这么一个有形的手跟中国政府进行一个抗衡的解决模式,我认为是它有它的道理的。
所以就是这本书一旦涉及到一些中外对比的时候,我的建议是辩证的来看,但是它对于中国政府自己的整个运作逻辑,包括重要的一些因素来说,还是描绘得非常精彩的。
2
除了这本书之外,跟它对照着来看,另外一本我想要给大家推荐的就是《镜厅》。
其实到现在为止,镜厅已经接近10年前了,应该是2016年的时候出来的。
我当时看完之后就非常的激动,把它推荐给了我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包括我的团队。因为这本书写得非常的精彩,然后有非常多值得让大家深思的地方。
他其实讲的是金融危机,但他讲的不是仅仅讲2008年的金融危机,而是把08年跟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对比着来讲。换句话说,他这本书里面写了两段过去100年里面人类最重要的金融危机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取名叫《镜厅》?是因为其实镜厅是签署凡尔赛条约的地方,作者的用意是说当年一战签署凡尔赛条约,其实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在于,这个条约没有承认全球的经济结构其实已经在发生很重要的变化了,而这件事情给30年代的大萧条埋下了一个祸根。
这个就很有意思,是在于其实这本书的整个论调也是在于未来发生的很多事情,比如说08年的大衰退时候的很多事情,其实跟过去几轮的经济金融危机里面的一些政策,包括一些政府跟市场吸取到的教训都是有关系的,整个运行的逻辑是有关系的。
所谓的草蛇灰线浮脉千里。
所以当你看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原来08年发生的这些事不是凭空来的,它是有迹可循的。
这也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镜厅的比喻。既然它是镜子,所以过去其实百年里面这两场大型的金融危机,它就像互相照镜子一样。
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其实监管和政府,特别是美国吸取了很多30年代大萧条时候的教训,因为毕竟伯南克就是研究大萧条出身的——其实本来今天还想给大家再推荐一本伯南克的自传,就是行动的勇气,但我估计时间有限,可能放到下一次再讲——但确实看这本书你就会感觉到人类是有在进步的。
比如说最近的硅谷银行,包括瑞信集团的案例,又能反映出监管和政府进一步吸取了当年08年金融危机时候的一些教训,更加快速的出手斩断了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完这本书,你可能更大的一个感受是人类其实从来就没有变过。
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时候危机的来临是因为什么?它是因为国家和国家之间或者是政府部门和部门之间都各扫门前雪,都以为管好自己份内的事就行了,根本没有考虑过别人的问题。
但是所有的经济跟金融的事情是关联的,往往就是因为别人的问题导致了自己的问题,这个事儿在包括现在的中国也是一样的。
各个部委或者是各个省份可能觉得我管好自己就可以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如果每个人都这么想的话,危机就会来临。
另外再举个例子来说,其实在30年代大萧条,包括08年金融危机之前,都有一种很天真的思潮,就是认为我们现在的经济政策已经驯服了经济周期了,所以以后不会再出现周期,也不会再有大的危机了。
但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思潮泛起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周期即将要来临了。
回到现在的周期来看,当时疫情爆发的时候,全球的央行也好,政府也好,采取了非常多非常规的货币政策跟财政政策,直升机撒钱、MMT等等的。大家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大的问题,确实也避免了这么一个百年大疫情对于人类经济的损害,但是它的影响其实还在慢慢的发酵,慢慢的显现出来。
不管你是说现在的通胀也好,还是一些地缘政治的格局也好,是不是跟当时的这些政策有关,我认为显然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有一种deja vu,有一种既视感,就是你可以把它里边描述的很多事情套用到现在发生的情况里面,然后会发现还是非常的符合的。
再比如说这本书其实完成于2016年,刚才也说到了,那个时候作者已经认为大家面临着美国霸权时代的过去,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没有人、没有国家、没有政府做好了准备,所以会有长期的全球经济失衡跟金融动荡。
他在写当年的大萧条,包括大衰退的时候,用了非常多的笔墨去讲美国霸权的诞生兴起,包括最后的衰落,然后对于世界经济整个的影响。我认为到现在来看,完全不过时,甚至还有很多可以去借鉴和思考的地方。
这本书里边还有很多的细节都很有意思,举一两个例子。比如说讲到上世纪30年代,个人储蓄、个人投资者其实有好多次银行挤兑的行为,它冲击了整体的银行体系,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整个大萧条的发生,也导致了后来存款保险公司的成立。
所以当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之后,人们就认为以后存款搬家不会再威胁到银行体系了。但是书里就写到说,
“对于那些身价上百万美元甚至更多的大企业来说,上限为10万美元的存款保险,不过是一种冰冷的安慰。”
这句话现在读就非常的有意思,因为你就可以很直接的想到硅谷银行对吧?它不是to c的,它是to b以及to小b,这些初创企业的,那么存款保险对他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价值,最后还是要靠政府出面全额的救助,才能避免系统性危机的产生。
所以没有一种政策是完美的,可以完全切断某种经济学里面的一些行为或者是一些可能性。
再举个例子来说,这个书里边提到08年政府为什么那么不愿意救助雷曼兄弟,觉得当时可以承受雷曼兄弟破产的后果?
主要的原因也是觉得雷曼兄弟是一家投行,它又不是一个吸收存款的银行,所以它不会造成连锁反应,结果没想到它冲击的是货币基金,而货币基金在08年已经成长为一种比起单个银行来说更加系统性重要的金融产品了,所以导致了更大的风波。
再联想到现在,特别是瑞士政府对于瑞士信贷的快速的处理,很有意思,因为瑞士信贷理论上说也不是一个有非常多的示范效应的银行,当然它是系统性重要银行,但是他的个人存款的比例并没有那么的高。
那么为什么瑞士政府不惜牺牲自己的一些信誉,然后还有一些比如说AT1债券的减记等等这些可能有很大争议的这种行为,也要把它赶紧处理掉?
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吸取雷曼兄弟的一个教训,就是你不要认为某一个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倒塌,大家是可以承受后果的,其实都是没法承受的。
那么最后再举个例子就是关于通胀,因为最近通胀里这个话题也非常的热。书中讲到,为什么不管是30年代还是09年,在大萧条跟大衰退发生之后,其实欧洲都是最早就会转向紧缩,他总是不太愿意宽松。
原因也是在于在上世纪20年代德国爆发的超级通货膨胀,会让后来的包括纳粹上台,包括发生了很多的事情,所以让欧洲比任何一个地方都害怕通胀。
但是很有意思的就是,你看到因为09年欧洲快速转向了紧缩,对吧?后来就发生了欧债危机,然后30年代紧缩之后反而加速了二战的发生,包括现在的俄乌战争。所以导致现在通胀再起的时候,欧洲第一次显得有点犹豫,他并不是很想去进行一个转向了。
而这样的你说它到底是在吸取历史的教训,还是可能导致一些更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是无从知晓的,只有未来看结果才知道。
3
这也就衍生到今天我最后想说的一个观点,特别是看完《镜厅》之后,我有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借用最近还在的看另外一本书,就是马伯庸的《大医》那本小说,他讲到:
“要怎样对一粒尘埃解释风暴?即使尘埃置身于大时代的烈风之中,也无法明白这撕裂一切的力量从何而来。”
这句话什么意思?不管我们是去看《镜厅》也好,还是《置身事内》也好,你是在看后视镜对吧?你是作为现在的一个个体去看过去的一些历史,你能够了解它的整个脉络是什么样的逻辑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发生一些事情。
但是对于你现在所处的时代,这个环境,我们现在每天正在发生的这样一个格局的变动,其实我们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没有办法窥其全貌的,不管那些经济学家也好,还是政府官员也好,还是我们这些普通人也好,其实能看到的都是一个非常局部的信息集。
因为你没有上帝视角,然后你也没有办法真正的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只有等到大时代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了,你再回头看才能理解原来现在发生的这些事情,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它导致了这么严重的一个后果。
为什么要说这个?某种程度上我一直所持有的——不管是对于投资理财也好,还是对于工作,还是对于现在这个世界的理解上——我常常跟身边朋友说的两个词,一个叫敬畏心,就是你永远要对市场对这个世界保持敬畏,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懂,或者说自己能够掌握现在到底在发生什么,往往你所知道的只是一个非常碎片化的信息集而已。
那么引申出来的第二点,特别是对于投资或者是对于创业这些事情也好,我会给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不要赌,就是你不要觉得你看到了一个别人都没有看到的机会,或者是你觉得这个东西值得你扑上身家性命去赌。
当然了,我认为我的这种观点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然后也不是这种企业家,或者说是一个真正勇往直前或者能改变世界的人的思考角度,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99.9%的普通人来讲都是适用的,那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或者说不要去赌一件事情。
不管你是投资理财也好,还是工作创业也好,都是适用于这条规律,因为你只是一粒尘埃,然后你不知道现在的风暴到底会走向哪里,会演变得多么的剧烈。
这个扯的其实有点远了,但是初衷其实是想给大家介绍这两本书。
第一本《置身事内》,其实帮助我很好地理解了整个中国经济的一个发展脉络,特别是他从政府的视角去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实虽然不是很新的视角,但是是一个非常全面的,然后解释的也非常的透彻,同时又提供了非常多的扩展阅读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另外一个《镜厅》就是跳出中国看世界看西方,然后看历史,去对比两次金融危机发生的前前后后的各种事情,然后会让你有很深的一种感受,就是我从我的第一期博客就开始讲的,周期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去面对这样子的一个周期。
市场:
随笔:
播客:
vol.22.普通人(不完全)港股投资指南
vol.21.“疫情后第一次出国的见闻总结!日本和新加坡的变化值得深思”
vol.19.“年度盘点第二弹:金融市场看的永远是更前一步的预期”
vol.18.“比起复盘2022,聊聊2023的投资机会才是正经事”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