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日本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遭遇了“七级强震”和“超强台风”。
如果光看简中互联网上的日本相关词条,大概会以为日本立刻马上就要沉没了。
实际情况当然比这要好很多。
除了热到让人窒息的猛暑和确实在接踵而至的台风(但日本人民甚至为了降温有一丝丝企盼)之外,很多人都在悠然度过自己的暑假假期。
是的,在我已经二十年没有感受过这个词之后,来了日本才知道这里大部分的本土企业都是有暑假的。
当然没有学生时代那么悠长,但配合上三连休和盂兰盆节,前前后后有个九连休十连休也是很正常的事。
日本的盂兰盆节和中国的清明有点像,当然更像墨西哥的亡灵节——看过那部《寻梦环游记》的朋友可能还记得,那是庆祝亲人灵魂回归的一个节日。
在这段假期里,大部分的日本人会选择回老家和亲人团圆,顺便扫扫墓祭拜一下什么的。
现在也有很多人会选择出去玩一趟,所以我所居住的镰仓这一周的拥挤程度,大概和五一黄金周的时候不相上下。
当然,如果聚焦到江之电的电车上,大概是日本人、欧美人和中国人三分天下。你问为啥中国人那么多?那得问在“镰仓高校前”那一站下车的乌泱泱的人群了。
顺便自荐一下我的这期镰仓生活一周年纪念播客,应该能让你了解一个网红打卡地之外的镰仓
1
扯得有点远,其实这次是想聊聊日本人的灾难观。
毕竟最近日本政府发布“南海巨大地震警报”是真的。而我去年来镰仓之后上的第一节日语课,一个日本女老师就事无巨细的跟我分享了她对未来若干年间一定会有场超大地震的推测依据,以及该如何防灾的具体准备。
当时我还以为她是那种杞人忧天型的人格,但这次发现,哦,原来这事儿全日本人都知道啊。
但当我把“你是更怕台风还是地震”的问题抛给现在教我的几个老师之后,得到的回答却是出乎意料的一致——更怕台风。
我还怕是学校老师这一职业有样本问题,特地去问了其他一些认识的日本人,最后得出的答案依然十个里有九个都说更怕台风。
还有一个说,我两个都不怕。
至于为什么怕台风?大概是因为台风是确定性的,每年总有那么几回,而且很可能会造成交通的中断甚至停水停电,对于大家的日常生活会有诸多不便。
那为什么不怕地震?大部分朋友给我的答案是——因为那是无法真正预测的,而且是一记头毁灭性的。
遇到就完犊子,没遇到担心也没用。
就像前两天那次神奈川的五级地震,我和两个朋友当时正好刚看完镰仓著名的灯笼祭(ぼんぼり祭り),兴奋之余决定去喝一杯。
穿过镰仓站前的商店街正在举办的热闹非凡的夜市,我们刚在一个古老商店街尽头的小酒吧点好酒碰了杯,突然所有人的手机都开始疯狂大叫。
啊,要地震了。
三秒钟之后,地震袭来。震感非常明显,古老的商店街天棚开始摇晃。旁边一对台湾同胞吓得不知所措,在拔腿就跑和买单付钱之间犹豫不决。而其他人则镇定的多,一边笑着一边继续喝酒。
直到店员出来主动和所有人说,尽快离开商店街,因为这条街的天棚年久失修,万一有余震砸下来就不好了,大家这才稀稀拉拉的开始往外走。
我问朋友说那结账的事情怎么办?她说日本人等完全稳定下来都会回来付钱的。
等我们走出商店街的时候,发现外面的夜市依然人声鼎沸。人们坐着吃吃喝喝,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只有路边一个把小吃洒出来的姑娘正在手足无措的冲着店员道歉,才能感受到这里刚才应该也一样摇的厉害。
夜市的一头,一个小型的爵士乐队正在演奏。带头的小号手说刚才因为地震演出中断了几分钟,为了弥补时间,我们给大家多演奏一首吧,于是坐着听音乐的老奶奶高兴地手舞足蹈。
总之,好像没有人为刚才的地震,以及下午广播里反复播放的南海巨大地震警报生效的通知而烦恼。
而我的一个日语老师后来告诉我,她家就在那次地震的正中心,于是她在房间里感受到的地震是竖着上下摇的——有地震常识的朋友可能知道,这可比左右摇晃危险和吓人多了。
但当我问她害不害怕时,她想了想说,就这样吧,如果老天真的决定那时候是场超大地震,那也只能接受了不是?
2
就在我写完刚才这一段的时候,居然又感受到了一次地震。查了一下震度,哦,是3。
那没事了,继续吧。
写作这篇小文当下的同时发生的地震,震中离我家应该不到100公里
在日本居住的这一年,我感受过的地震应该不下七八次。
犹记得第一次是在大半夜,突然惊醒,感觉床在缓慢的摇动。
当时脑子里反映了三秒到底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毕竟在中国生活了这么多年,还从来没遇到过地震。
然后发现是在现实,又花了三秒思考该不该下楼,结果起身的时候发现已经没动静了。
后来感觉地震的次数多了,一方面当然越来越麻木,另一方面却也确实对大自然越来越敬畏。
没经历过地震的朋友可能是无法想象的——当然我到现在也没有经历过真正的大地震,我也不想经历——不过就算是震度2甚至1的地震,你依然能立刻感受到自己的无力感。
因为你没有什么能做的,它就这样突然发生了。
地面开始轻轻地摇晃,家里的家具发出吱嘎的响声。几秒钟后一切停息,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这时候你就会知道,所谓的防灾防震的那些准备和信息,都只适用于灾难发生后,而不是灾难发生的当下。
那个当下,你就只能听天由命,在自然面前感受自己的渺小。
3
某种程度上,日本人应该是最能感受到自己渺小的民族了,因为这里的自然灾害实在是太多太多。
朋友和我说,除了地震之外,还有每年夏秋接踵而至的台风,由地震和台风引起的海啸,以及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但大家都知道迟早会爆发的火山。
我想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日本的神道教全部都是以自然为神,而各地的神社都可以请“家内安全”的护身符的原因。
前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灾害与社会》,是日本灾难社会学集大成之作,作者是来自应庆大学和早稻田大学的几位灾害研究者。
里面提到的一个观点很有意思,那就是——“世界上本没有灾害,人多了以后,就有了灾害”。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没有人的存在,自然灾害就不是灾害,只是自然现象而已。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地震、火山喷发,甚至说远一点,如果没有陨石撞击地球的出现,那也就不会有现在的自然生态,甚至可能不会有一系列的生物演变发生。
但当上面这些自然现象出现在我们人类活动的区域时,灾害就出现了。
所以灾害与社会,是一个相生相伴的问题。灾害的存在和程度,是通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来界定的。甚至可以说,恰恰是人类自身,决定了极端自然现象是否被定义为“灾害”的可能。
因此日本的研究者认为,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考虑如何减少或者规避这些自然现象,而是如何减少在极端自然现象中人员的伤亡——如果在一次较高震级地震中没有任何人员伤亡,那么此次地震就能从“灾害”还原为“自然现象”。
当然与这些非常积极的想要解决问题的研究者相比,早年的日本人,以及现在的很多普通日本人对于这些自然灾害,更多采取的是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悲观的宿命论。
比如有朋友就和我说,东京每隔几百年就会被夷为平地一次,最近的一次不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关东大地震。因此再来一次这样的地震也是无法避免的,那就只能重新再建一遍了,这可能就是东京这个城市的生老病死、周期往复吧。
每当这时候,我这个老二次元就会想起EVA里的新第三东京市。
真的也难怪有那么多的动漫和影视作品会把东京一次一次的毁灭,听说东京应该是全世界在文艺作品里被毁灭次数最多的城市了。
EVA里的名场面,缓缓升起的第三新东京市
4
写到这里,我突然又想起了伏尔泰的那本《老实人》,听说是他在经历了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之后创作的作品。
书中的主人公“老实人”甘迪德是德国一位男爵妹妹的私生子。他在男爵府邸中接受了家庭教师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思想,深信男爵的家就是人间天堂。
后来,他因为爱上了表妹而被逐出男爵家门,开始周游四方。
在经历了各种天灾人祸之后,这个之前认为“一切都好”的老实人开始有了思想上的转变。
当他最后回到家乡,决定要结婚并平淡地度过余生的时候,那个家庭教师又出现了,继续他的说教,告诉甘迪德,他到手的幸福都是经历的苦难的结晶。
甘迪德听了他的话,答道:“先生所言极是,可我还有地要去耕种,再见”。
小说到此结束。
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天灾人祸,他/她大概率不再会对神言听计从,而只是想踏踏实实的解决眼前的问题。
当一个民族被放在了几十年就会来一次大地震或者火山喷发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时候,他们信奉的神也就不太可能是更加虚无缥缈的佛教或者基督教,而更可能是山川湖海、风雨虹霓,乃至草木枯井,皆有神专司其事的神道教。
当我和日本的朋友说起中国人在面对灾难时“人定胜天”的思维范式时,他们无一不表示惊讶万分。
对于他们而言,人首先要接受上天的一切,这里有恩赐,也就有灾难。
当然,人本身也是上天的恩赐,所以在灾难面前保全生命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这其中有悲观的宿命论,也有坚强的毅力和忍耐力。
如此矛盾,但又如此日本。
宏观:
随笔:
播客:
vol.90.日元套息交易带来的股灾,更像是下一场金融危机的预演
vol.86.全球宏观和资本市场2024年中盘点:这次终于不是“打脸会”
vol.83.黄金行情走完了吗?上游资源品的投资机会可能才刚开始
vol.79.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存不住钱?
vol.75.为我们的资产配置,打造一个武器库
vol.71.有多少钱才该考虑做资产配置?
vol.47-48.停下来的自动步道,回不去的超低利率
vol.43. “国家要救的是房地产,不是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