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尘埃落定时,希望它们可以从生活里消失

财富   社会   2022-12-08 12:14   山东  


根据出差行程,昨天我从彻底开放的浙江转战到了“好客山东”。

下了火车就觉得不太对,虽然没有一群群的大白严阵以待,但看起来人们还是聚集在一个一个关卡前,跟浙江那种敞开大门迎四方客的感觉完全不同。

第一关是筛选若干被“挂着牌子”的特殊区域。来自这些地方的人得走不同的通道——别以为能说谎逃避,每个人都需要把行程卡放在一个机器上做扫描,语音播报无异常后才能进入通道。

然后就是常规的扫描场所码,拿给一个明显心不在焉的大白看。虽然现在各地都开始摈弃场所码了,但显然济南还对它念念不忘。

再下一关是填泉城报备小程序,但到了这里已经明显出现了混乱。因为就在大家埋头填完信息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人守在前面要看这个东西。

但就算这样,凡是经过这一关的人,还会像着了魔一样停下来填信息。

最后一关是把身份证放在一个闸机上,会自动读出绿码、核酸x天等信息。只有闸机打开,才能重见天日。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在麻木且自觉地执行,好似并没注意到身边已经全无监督者。而我还能想象,可能就在两天前,这里的每一个关卡都会有一群群的大白在吆喝着、巡逻着,用戒备的姿态迎接每一个闯关者。

再等我打车到了酒店门口,正想无视场所码走进去时,却被门童拦住了,说先生您得扫码。我诧异的看着他,想必他应该也看到了各种新闻,但依然是坚持着拦下了我,充满歉意的说自己还没接到通知,就是得按章办事。

我想了一下,也没必要为难他,于是就掏出手机扫了一下码,准备拿给他看。

说时迟那时快,我发现我的码,黄了。

那一秒种,我和他都陷入了尴尬之中。他显然也没有预料到会出现这种情况,似乎在犹豫是否要按照之前的惯例立刻上报。

我的身体显然跑得比脑子还快,伸手摁住了他。然后说,别急,让我看看是怎么回事。

再定睛一看那个码,下面有一行小字——

无72小时核酸结果。

我长出了一口气,笑着和他说,你看,这不也是因为现在各地都不查核酸了,我就三天没做了……他也长出了口气笑着说,那,为了你的绿码,要不还是赶紧去做一个吧。

以上就是一个“出差狗”在这两个月东跑西颠中最新碰到的一次小插曲,其实也是司空见惯的一次。但有所不同的是,等进到房间看到各地的疫情发布会新闻后,这才有了切实的信心——

这类插曲,恐怕真的是最后一次了。

1

这两天的朋友圈和微信群热闹非凡。

这边厢拨乱反正的新闻应接不暇,那边厢身边朋友的感染病例也层出不穷。有淡定的,有混乱的,有茫然的,大家不再像前段时间那么同仇敌忾,倒是多了几分乱世应有的模样。

有人说,大概连最激进的放开派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的速度。但也有人说,其实从上至下都在等一个信号。既然有人递了台阶,那当然要用最快的速度,连滚带爬也要下来。

毕竟大疫三年,谁不累呢?

毕竟突然的开始,也只有配上这样“突然”的结束,才算相益得彰。

不知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圈有“数据偏差”,感觉这两天最“热闹”的城市,竟是帝都。

最近的帝都不像是那个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保护得无微不至的襁褓婴儿,反倒像是被三下五除二扒去外衣,直接送去严寒中历练的叛逆之子。

无论是魔都还是核都,甚至是前两天刚被众人嫌弃的花都,都不如帝都这样轰轰烈烈。

这可真的是够魔幻的。毕竟直到昨晚十一点,我还买不了回北京的车票。

2

其实写这篇随笔的初衷,是想聊聊我在最近一年非常头疼看到的几个词,也真心希望他们能在完成历史使命后就此退场。

首当其冲的就是“非必要不xx”。

记得这个词的前身应该还是今年年初上海某教授说的那句“要控制灵魂对自由的向往”,当时大家只是取笑,感觉这个表达充满着冲突,甚至还有一丝诗意。

那么,是什么时候,这么“诗意”的表达变成了冷冰冰的用词,又进而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呢?

其实我一直就没有搞懂,什么是“必要”,什么是“非必要”。

吃饭睡觉是必要的,那出门买菜是不是必要呢?

养家糊口是必要的,那外出上班是不是必要呢?

身体健康是必要的,那去医院为慢性病开药是不是必要呢?

就算抛开这些“真·必要”不谈,学生去学校和老师同学在一起上课,参加各种校园活动,是不是必要的?逢年过节想去探望一下亲朋好友,是不是必要的?甚至平日想去室外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享受一下阳光,是不是必要的?

如果为了更重要的利益,一时的“牺牲小我”当然可以,但日积月累,总会触到一个阈值。

在那一瞬间,所有的非必要,都会变成必要。

另一个被滥用的词就是“应x尽x”。

事实上,“应有尽有”是个多么美好的词,但在过去几个月里,这个句式却变成了一个张牙舞爪的词组。

从正面说,它代表了不顾一切的勇气,但随之而来的,还有不管不顾的强迫性。不考虑个体差异,不顾及实际困难,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任务。

这本也是在特殊时期应该有的“魄力”,却一步步被异化、被泛化,好像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无需体察人情,为了任何大的目标都可以牺牲小我。

3

这两个词只是这两年冒出来的新词代表,背后却有着同样的底色。

而在此之外,更让大家又爱又恨的,当然就是街上一个一个的方盒子,和日复一日的大喇叭。

昨天看到一张地方政府关于拆除核酸检测设施的网传图片,为了防止删文就不放出来了,但可真是应了我这个公众号的名字。

事实上,针对这个产业是如何从为国为民身先士卒的好帮手,一步步走到现在这个田地的,等到尘埃落定后,真是值得深究一番的课题。但现如今,只是希望它赶紧消失。

当然,相信以我们政府的动员能力,这些方盒子当时是如何一夜之间长出来的,也就会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但更关键的问题是,他们要如何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大家要如何能从依赖核酸结果来判断自己生病与否和能否出行的思维中跳脱出来?

在短暂的政策调整期过后,希望各方能找到一条转向后更合理也是更行之有效的路径。

毕竟,沈一石可以跳入火海一了百了,可桑田里的桑农和织造局的工人们,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播客:


vol.16. “银行理财和中短债基金为什么也可以跌这么多?”

vol.15.“美国加息和我们究竟有关系吗?”

vol.14.“中国的股市为什么如此难以预测?”

vol.13.“我的房贷该提前还吗?”

vol.12.“我还能信任我的基金经理吗?”

vol.9.这一轮史诗级大通胀从何而来?到哪里去?

vol.8.经济下行是如何一步步影响普通人生活的?


宏观:

三季报中的真实中国(温暖升级版)

当欧元和美元重回1比1


起朱楼宴宾客
金融狗记录这个大时代,播客同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