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应该把重点放在抵挡通缩压力上”
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一直被“忽视”的通缩,终于被摆到了台面上。
要知道,在主流经济学界,“通缩”是很少有人在公开场合郑重讨论的词汇。
这次在9月6日的外滩峰会上,人民银行前行长易纲表示,中国面临内需疲软的问题,尤其是在消费和投资方面。
很有意思。
退休了,就更敢讲真话。
央行行长言论背后的深意
中国的重大政策往往不是一次性直给,而是经过吹风、试点、斟酌的多重环节。这番话从一个资深金融家的口中说出,无疑具有深远的含义。
首先,前央行行长作为金融界的重量级人物,其言论必然经过深思熟虑。他选择公开表达这样的观点,很可能意味着当前面临的问题确实相当严峻,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其次,他提到“针对通缩的解决方案,已经在路上了”,这无疑给市场传递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在经济面临挑战的时候,这样的言论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信心。
从我的理解来看,这番言论不仅是对当前政策制定过程的一种描述,更是对未来政策走向的一种预示。它告诉我们,尽管当前可能面临一些困难,但政府已经在积极寻找并测试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能够更有效地应对问题。
怎样破题?
通缩的核心逻辑确实与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密切相关,其中“需求不足”尤为关键。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减少杠杆,这进一步抑制了有效需求。
具体来说,居民的杠杆在之前房价上涨去库存的过程中已经被充分利用,现在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提前还贷。企业端受到多重压力,包括房地产市场调整导致的商业模式破坏,以及政策收缩如A4纸等措施,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降本增效。与此同时,地方债务和城投的杠杆也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面临着去杠杆的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尽管降低房贷利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购房需求,但如果人们没有赚钱的机会,或者没有借款扩张的动力,那么即使银行利率再低,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要真正解决通缩问题,单纯依靠货币政策可能不够,还需要配合财政政策等其他手段来刺激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需要关注并解决好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杠杆问题,以释放更多的经济活力。
政策转向: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与特别国债刺激消费
近期,政策层面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转向,显示出政府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理解和应对决心。特别是决定不再继续保护银行息差,而是准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这一举措无疑将直接修复居民端的资产负债表,有望进一步增加市场总需求。
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对于广大居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这不仅能够减轻他们的还款压力,更可能释放出一部分被房贷压抑的消费潜力。当居民们的负债压力减轻,他们更有可能增加消费,从而推动市场的整体需求上升。
与此同时,京沪等地的社消数据出现负增长,这也开始倒逼地方政府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来刺激消费。而“以旧换新”的方式,正是一种既能够刺激消费,又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双赢策略。
更重要的是,这一策略的补贴资金来源于“超长期特别国债”,这显示出中央政府在此时开始扛起了稳定经济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