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刘雯蜀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3020002
分析师:陶韫琦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4090010
来源:浙商证券计算机研究团队
具体参见2025年1月15日发布的报告《讯飞星火点亮千行百业——科大讯飞深度报告》,如需报告全文或数据底稿,请联系团队成员或对口销售。
摘要
1、一句话核心推荐逻辑
科大讯飞是国产AI大模型龙头厂商,AI+教育、医疗、汽车等行业全面布局并已进入商业化变现阶段。未来预计AI应用渗透加速带动公司各主营业务线营收及盈利能力超预期。
2、赛道β和公司α如何看?
1、赛道β:AI+行业应用商业化进程加速,行业内厂商受益AI赋能经营效率有望提升。随着AI大模型的持续迭代,我们认为AI在教育、医疗、工业等细分赛道的市场规模均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同时,我们跟踪海外7家AI应用厂商的财务表现,发现AI赋能下,2024年Q3厂商平均毛利率81.33%(YoY +0.48pct),达21Q3以来的最高水平;合计销售费用率31.7%(YoY -1.3pct);合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54.48亿美元(YoY +34.4%), AI赋能经营质量提升效果显著。
2、公司α:公司坚持“平台+赛道”战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多维度业务生态体系。在大模型商业化方面,2024年公司通用大模型中标项目达91个,合计中标金额(以项目披露金额计)达8.48亿元,中标平均金额达到931.66万元,三项指标均位居第一;在智能硬件市场方面,经我们测算,公司布局的AI学习机、智慧黑板、智能AI批阅机产品市场规模均有望突破千亿元,同时对标海外AI应用厂商,AI有望推动公司经营效率提升,因此我们认为,科大讯飞也有望依托AI大模型赋能,步入“对内提质增效+对外打开增长空间”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3、主要的预期差
【与前不同的观点】
盈利预测与估值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在 AI 大模型技术领域持续迭代,叠加 AI+行业应用业务生态 的不断完善,整体经营有望增长。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年实现营收 234.69/ 297.33/ 368.59 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19.44%/26.69%/23.97%,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4.88/9.04/13.8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25.80%/85.41%/52.91%,对应 EPS 为 0.21/0.39/0.60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政府预算不及预期风险;2、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3、技术研发不及预期;4、大模型商业化不及预期。
财务摘要
1 公司践行“平台+赛道”战略,大模型赋能进入高质量成长
1.1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核心高管团队经验丰富
公司核心高管经验丰富。公司创始人刘庆峰博士,于1990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8年获“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7月获“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在语音合成等领域做出多项关键技术创新,并于1999年创立科大讯飞公司,担任公司总裁。多年来,刘庆峰博士在智能语音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都做出了突出成绩。
公司核心高管团队在智能语音行业深耕多年,领导公司团队在竞争中扭转了中文语音市场几乎全被国外IT巨头垄断的格局,占据了80%以上的中文语音主流市场,并连续七次夺得国际英文合成大赛冠军,目前科大讯飞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语音公司。
1.2 坚持“平台+赛道”战略,AI大模型为核心构建多维行业生态体系
公司坚持“平台+赛道”战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多维度业务生态体系。公司依托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讯飞开放平台,为开发者提供 708 项 AI 能力及一站式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人工智能产业生态持续构建;同时,科大讯飞在教育、医疗、智慧城市、运营商、汽车、金融等重点赛道,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据地”,并在 AI 学习机、智能办公本、智能录音笔、翻译机、智能助听器、讯飞听见等C端消费者产品上形成了领先的品牌优势和可持续流水型收入。
目前公司以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智慧教育和智慧城市为核心业务板块,同时运营商、智慧汽车、智慧医疗等业务板块全面发展。2024年上半年,公司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智慧教育、智慧城市业务分别实现营收35.12、30.12和11.8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分别为37.66%、32.30%和12.72%,构成公司三大核心业务支柱。同时公司在运营商、智慧汽车、智慧医疗等领域均有全面布局。
1.3 “产品+解决方案”协同发展,多行业G/B/C端构建全面服务矩阵
公司消费者及开放平台业务涵盖B端平台服务及C端标准化产品。公司开发的讯飞开放平台持续为开发者、特别是在创新一线的创业者,持续提供技术、品牌、渠道、投资等各项扶持资源,助力开发者创新探索,截至2024年上半年,星火生成式智慧驾驶舱已服务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使客户的展厅和管理场景在智能化交互效率上显著提升。在企业数字化业务方面,星火生成式智慧驾驶舱依托大模型技术和 AI 能力,通过与虚拟人对话的交互方式,可轻松实现企业数据问答、知识问答、虚拟员工自动讲解等功能,极大提升了获取效率,深度赋能企业在展厅形象宣传、数据获取、智能汇报等多个业务场景。
1.4 公司是国内智能语音龙头厂商,AI应用多赛道位居领先地位
2 AIGC加速渗透细分行业,有望赋能企业营收及盈利质量双增
2.1 全球AIGC市场规模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行业应用方兴未艾
预计至2028年我国大模型市场规模接近1200亿人民币。根据大模型之家、钛媒体数据,预计2023年中国大模型市场规模达到14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10.0%。预计到2028年中国大模型市场规模将达到1179亿人民币,2022~2028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0.11%,市场规模快速成长。多模态大模型带来AI全新应用场景,多模态内容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成长。第一财经数据显示,预计至2025年,中国多模态内容市场规模将达到833亿元,2018-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65.02%。多模态大模型内容将主要应用于商业定制、医疗、游戏、教育和影视领域。
细分市场看,预计至2032年全球AI+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537.1亿美元。根据Vision Research预测,2023年全球AI+教育市场规模将达到33.7亿美元,并预计至2032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537.1亿美元,2023-2032年CAGR约为36.03%。
受益于产业政策叠加AI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AI+医疗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我国AI医疗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8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4%。未来随着生成式AI应用的加速落地,预计我国AI+医疗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25%以上的年化增速,至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300亿元。
2029年全球工业AI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83亿美元。BlueWeave Consulting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工业AI市场规模约为31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583亿美元,2022-2029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2.07%。我国AI+工业应用有望加速渗透,2025市场规模超140亿元。根据德勤数据预测,至2025年我国人工智能在制造业应用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1亿元,2018-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67%。
全球汽车智能语音市场有望保持稳健增长态势,AI赋能下用户需求有望加速释放。根据Verified Market Research数据,2024年全球汽车智能语音市场规模约为32.9亿美元,并预计至2031年该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04.8亿美元,2024-2031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00%。
2.2 政策推动下,公司传统业务及AI大模型业务均有望高质量增长
2.2.1 政策推动下公司经营不确定性因素消退
2.3 技术迭代+供需侧产生合力,AI+行业应用持续催化
需求层面,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规模及经费投入规模均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根据观研天下数据,2023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达到5869.83亿元,同比增长7.30%,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67%,保持稳健增长态势。在经费支出方面,2023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达到5315.20亿元,同比增长9.52%,增速同比自2021年以来持续提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持续提升。
我国小学&中学财政性教育经费规模保持稳步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中学、小学财政性教育经费规模分别达到1.43万亿元、1.4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和5.6%,2015-2022年CAGR分别达到7.51%和6.74%,经费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在智能教育产品层面,我国学习平板销售量保持快速增长,但渗透率相较于海外市场仍有较大差距。根据洛图科技,2024年Q3单季度我国学习平板(学习机)线上全渠道销量为122.6万台,同比增长38.0%;销售额达到35.7亿元,同比增长51.7%;均价为2907元,同比提升9.9%。同时根据洛图科技预测,2024年中国学习平板全渠道(包含线上线下)的销量有望达到588万台,预计同比增长24.6%。在AI等智能应用的赋能下, 消费者对教育硬件的需求刚性有望持续增长,进而推动学习机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统计,我国目前在学生端的学习平板覆盖率低于5%,而美国市场中,2022-2023学年学生教育智能硬件的覆盖率已达到84%,其中36%的只能在学校使用,而48%的智能硬件可以带回家使用。如果按48%的渗透率计算,我国从幼儿至普通高中合计人数达2.30亿,则学习机空间可达到1.10亿台,按均价2907元计算得到总市场空间可达到3156.39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3 国内AI大模型及行业应用龙头,加速推进AI商业化进程
3.1 公司央国企大模型项目中标稳居龙头,C端用户生态持续繁荣
抢抓市场重大机遇,携手行业头部企业打造星火大模型B端应用生态。公司基于星火认知大模型与行业头部客户携手打造专用大模型,通过通专协作完成多种任务,旨在使用更少的算力和更高的效率打造专属大模型,目前已成功打造多个行业价值引领的场景大模型。
公司携手行业头部企业打造垂类模型以满足实际应用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其中,公司携手中国石油打造的330亿参数昆仑大模型,成功打造8个大模型+18个应用场景,构建能源化工领域的AI检索和问答引擎,而助力中国海油打造的“海能”模型,构建了5个专业场景模型和6个通用场景模型,聚焦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和日常办公中的痛点难点,赋能海洋能源行业焕新。
星火认知大模型发布以来,开放平台用户生态持续增长。公司发布星火认知大模型以来,讯飞开放平台已开放752项AI产品及能力,总应用数超过268.4万。开发者团队总数从2023年5月的409.4万增长86.2%至2024年10月的762.2万,大模型相关注册开发者团队数量达到76万(企业开发者45万,个人开发者31万),讯飞星火开发者生态加速繁荣。
公司积极布局C端软件+硬件业务生态,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营收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公司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实现营收61.85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开放平台、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营收分别为39.38/16.17/6.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6%/22.4%/17.1%,2018-2023年三项子业务CAGR达到41.92%/14.74%/24.64%,开放平台生态保持快速增长。
2024年H1,公司开放平台、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产品及服务营收分别为23.45/9.00/2.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9%/56.6%/1.6%,在AI大模型赋能下,公司智能硬件业务规模实现大幅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开放平台与消费者业务收入增长44%,其中智能硬件收入增长41%,开放平台收入增长50%。2024年双十一期间,公司智能硬件销售额同比增长65%,翻译机、AI会议耳机等品类在线上渠道销售表现亮眼。
3.2 公司大模型能力对标GPT-4 Turbo,应用产品有望抢占市场先机
3.3 公司财务情况持续好转,未来有望进入高质量增长期
公司启动“讯飞超脑2030”计划,旨在让人工智能懂知识、善学习、能进化,让机器人走进每个家庭。2022年1月,公司推出“讯飞超脑2030”计划,旨在从源头技术层面向更通用的人工智能进阶,加强软硬一体人工智能建设,走进亿万消费者家庭以解决实际生活场景下的刚需。根据公司规划,“讯飞超脑2030”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2022-2023年:公司目标让软硬一体机器人发展为外骨骼机器人,做宠物型的机器智能硬件,使其具备理解人多模态的认知能力。公司计划发布专业虚拟人家族,在医疗、教学等更多的领域帮助用户,而在技术层面掌握仿生机器人本体技术、多模态感知机及表达技术和主动对话技术;
第二阶段2023-2025年:目标让外骨骼机器人进入生活,公司预计未来10年每个家庭将拥有一个机器人,并计划发布陪伴虚拟人家族和软硬一体机器人,攻克多传感融合运动控制技术、多模态情感理解及特效学习等技术。
第三阶段2025-2030年:目标让懂知识、会学习的陪伴机器人进入家庭,且数字虚拟人能够自我学习和进化。公司旨在用软硬一体化的实际能力,推出能够自我学习的陪伴机器人和自主学习虚拟人,实现复杂场景融合决策与柔性驱动、跨模态融合自主学习以及常识推理和联想决策等能力。
星火大模型发布以来,公司加速具身智能领域技术迭代。2023年10月,公司以人形机器人为牵引,推进了关联“视觉-语言-动作”的多模态具身大模型,模型可实现复杂任务拆解准确率95+%、开放场景物体寻找成功率85+%,强化学习泛化抓取成功率提升30%,实现了认知大模型具身智能和运动智能的良好整合。
2024年6月,公司机器人平台进一步升级,机器人超脑平台2.0极大地提升了具身智能和相关的理解能力,包括任务规划和前端摄像头、麦克风一体化的模块。
我国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持续延伸,市场规模有望快速打开。根据亿欧智库数据统计,2023年人形机器人开始在下游商业场景中逐步应用,未来随着在各类现实生活场景中的理解和响应能力的持续提升,有望从专用转向通用,同时规模效应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成本降低,进而打开市场空间,在商业服务、智能制造、社区家庭等各类场景中实现对人的替代。根据赛迪研究院预测,至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3.2亿元。
4 未来主要的预期差
市场认为:AI大模型仍处于迭代期,在各行业场景下的商业化渗透仍处于尝试阶段,因此担心25、26年AI大模型应用对于公司营收增长的贡献不达预期。判断依据:2024年公司AI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标金额约8.48亿元,占2023年总营收比例仅约4.3%;
我们认为:一方面根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几年AI在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市场规模均有望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另一方面,对标海外AI应用厂商,我们认为公司有望在AI赋能下实现内部经营效率的提升和盈利能力提升。判断依据:2024年前三季度,海外七家AI应用厂商平均毛利率81.33%(YoY +0.48pct),为21Q3以来的最高水平;厂商合计销售费用率为31.7%(YoY -1.3pct);合计经营性现金流净额54.48亿美元(YoY +34.4%);平均ROE为4.57%(YoY+1.41pct)。
【与前不同的观点】
以前认为:公司处于AI业务拓展期,在研发端处于饱和投入状态,同时原有G端、B端业务受下游经营压力等综合因素影响,公司营收及盈利压力较大。判断依据:2024年H1,公司信息工程、数字政府行业应用的业务营收规模分别同比下滑21.76%和36.33%;
现在认为:一方面国家政策端对拖欠账款、地方政府化债等问题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公司G端教育、智慧城市业务有望好转;另一方面,公司AI+行业应用相关软硬件有商业化成效,未来盈利能力有望释放。判断依据:公司Q3及前三季度销售回款同比增长显著,经营性现金流情况有所好转,同时AI相关的软硬件营收同比实现良好增长。5 股票上涨的驱动因素
6 盈利预测与估值
教育领域:公司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已形成覆盖G+B+C三端的完整业务矩阵,未来有望AI赋能及智慧硬件商业化加速而保持快速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教育领域营收同比增长率为19.75%/24.53%/24.56%,对应营收分别为70.07/87.26/108.69亿元。
智慧城市:在智慧城市领域,公司提供数字政府、智慧政法等行业应用服务,未来有望受益于行业发展而保持稳健增长。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智慧城市营收同比增长率为-10%/5%/5%,对应营收分别为35.40/37.17/39.03亿元。
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公司依托星火大模型,布局开放平台用户生态以及智能硬件产品矩阵,2024年上半年经营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我们预计未来随着AI商业化的持续加速,相关业务有望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公司开放平台及消费者业务2024-2026年增长率为43.25%/39.81%/31.01%,对应营收分别为88.60/123.87/162.29亿元。
运营商:公司面向运营商客户提供5G+AI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未来有望受益于下游行业客户需求保持稳健增长,预计运营商业务2024-2026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10%/10%,对应营收分别为19.91/21.91/24.10亿元。
智慧汽车:公司面向下游行业客户提供智能化汽车音效解决方案,未来在AI大模型赋能下公司相关产品方案核心竞争力有望持续提升,预计智慧汽车业务2024-2026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0%/45%/35%,对应营收分别为10.43/15.13/20.42亿元。
智慧医疗:公司智慧医疗业务覆盖基层医疗、医院服务、患者服务等场景,未来有望受益于AI+医疗行业应用保持持续增长,预计智慧医疗业务2024-2026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9.18%/20.72%/21.16%,对应营收分别为6.43/7.76/9.41亿元。
其他业务:我们预计公司其他业务2024-2026年营收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0%/10%/10%,对应营收分别为3.84/4.23/4.65亿元。
毛利率:公司聚焦于AI应用领域,已形成完善的业务生态,未来有望受益于AI与产品应用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产品核心竞争力提升而实现毛利率水平稳步提升,预计公司2024-2026年整体毛利率分别为42.79%/43.11%/43.37%。
费用率:随着公司收入规模提升以及运营能力的优化,公司销售及管理费用率有望保持平稳优化态势。我们预计公司 2024-2026 年销售费用率分别为 17.32%/17.01%/16.85%,管理费用率分别为6.78%/6.46%/6.30%,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8.25%/17.91%/17.62%。7 风险提示
2、行业竞争加剧风险:行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大量公司逐步布局自身的大模型产品,未来行业竞争或将加剧。
3、技术研发不及预期:目前 AI 技术整体处于萌芽阶段,如若公司产品迭代不及预期或将影响后续商业化变现能力;
4、大模型商业化不及预期:大模型当前仍属于新兴产品,未来商业化进程仍在探索阶段,未来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计算机蜀你最牛
计算机行业研究公众号,
关注这一个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