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有朋友在问:出现手抖是怎么回事。
手抖,在中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有突然的手颤,也有饿了就心慌手抖。一开始很多人只当是低血糖,并不在意。
但如果长时间存在手抖,就要提高警惕了,可能是疾病给的提醒。比如特发性震颤、帕金森、甲亢、高血压、精神类疾病等。
接下来,我就从中医角度来聊聊手抖,朋友们可以先分享到朋友圈,以免之后找不到啦~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在中医看来,风引起震颤、眩晕类的疾病,皆属于肝,而这里的“风”又多指“内风病”。
当大自然吹来一阵风,花草树木是不是都会被吹的摇动起来。那朋友们想一想,如果身体内的“风”吹动起来了,哪里会受影响呢?没错,就是肢体,这时候就会出现手抖的情况。
大家知道了手抖是因为“风”,但为什么“风病”要找肝呢?
《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风气通于肝”,风气是春之主气,而肝对应的就是春;且肝为风木之脏,风病自然要找肝解决。
所以,中医又将手颤原因归为“肝风内动”,那想调理手抖的症状,我们的第一步就应该“祛风”;风邪少了再来补肝虚,抑制肝风动;当我们把前期工作做好了,最后再止颤就简单多了。
《通玄指要赋》:“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
“风府穴”的“风”指风之气,“府”为府宅;风府穴也可以理解为“风气的家”,是风的聚集、生发之地。
风府穴有清风散风、醒脑开窍、清神宁神的作用。可用于“肝风内动”等病症,缓解手抖、头抖,调理头晕目眩、中风、癫痫等。
从前文的介绍,大家也知道现在要把风邪挤出去。所以,在后发际线正中的直上1寸,枕外隆凸下方,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通过按压有酸胀感为准,找到风府穴。
每天用大拇指指腹,按压风府穴3-5分钟,排出风邪。
当我们把多余的“风”赶跑了,就要轮到补肝壮肝了。
“肝主筋,其华在爪”,肝阴虚、血虚,则“生风”。“风邪”为阳邪,且动为阳。当阴液不足就无法制约肝阳,容易肝风内动,产生颤抖。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原穴。大肠属金,金克木,而肝属木。当大肠的功能失调时,肝就失去了约束,就容易发生与肝相关的病症。
“大肠和肺互为表里”,而肺主气。所以,合谷穴可以调补周身之气,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促使血液回流到肝脏,制约肝阳。
它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同时,合谷穴作为“止痛大穴”,能缓解牙痛、头痛等痛症。
肝脏有血液了,是不是就不用管了呢?俗话说“发财容易,守财难”,守好了才有用。
太冲穴,在第1、2根脚趾骨向上交汇的凹陷处。太冲穴是肝经原穴,“肝主藏血”,起促进肝功能恢复、平肝熄风的作用,还能缓解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头晕头痛、急躁易怒。
合谷穴+太冲穴,又称“开四关”。各按揉3分钟,可打通身体四肢的四个关卡,疏通气血,使肝血充盈,抑制肝阳,肝风内动的症状就随之缓解。
《席弘赋》:“心疼手颤少海间”。
中医有“穴位所在,主治所在”的理论,既然是手颤抖,最关键的一步还是要在手上完成。手臂上的少海穴也就是止颤要穴。
少海穴是手少阴心经五输穴的合穴。有行气和血之功,疏通上肢气血,从而促进气血运行,通经活络。
少海穴位于肘部,穴下有由上臂走向前臂的血管和神经,所以刺激该穴上可缓解肩臂、腋窝部疼痛,下可缓解前臂麻木疼痛、肘关节痛,及手部不自主颤动等。
屈肘成90°,肘横纹内侧凹陷处就是少海穴,通过艾灸10-20分钟,可以缓解震颤、麻木的症状。
好啦,今天的干货就分享到这了。喜欢的朋友们可以点亮文末的【点赞】,转发到朋友圈让手抖高发的中老年人群都能早日了解、早日防治。
下期,朋友们还想听哪些中医知识?评论区告诉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