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乡》王建华分享会实录(6600字)
旅行
摄影
2024-10-06 20:30
中国香港
令胡歌老师晚上好,各位影友大家好!首先感谢令胡歌先生和蚂蚁平台,给我们《秦人秦相》几位老师提供了分享的机会。还要感谢胡武功、钟克昌、潘科几位老前辈,以及许安平、叶子胜、李建中、秦岭、左伟几位老师对我出版的摄影作品的鼎力相助。尤其是左伟老师,陪我一路走黄河,让我多次在国内外摄影大赛中获得肯定和认可。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是《望乡》,副主题是“走大河”。我很高兴把我十几年来沿黄河拍摄的好多片子,精选40多幅和大家一起分享。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30多条主要支流,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黄河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披荆斩棘,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通过这些照片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共同来回顾黄河九省不同的人文风情。我们先从黄河的源头青海省说起,青海是一个拥有丰富佛教文化遗产的省份,有众多的佛教寺庙,这些寺院分布在青海的各个地区,不仅数量多,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在拍摄过程中我也是心怀敬意,满心虔诚。吾屯下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一百零七公里的吴屯村,始建于1648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藏族热工艺术的发祥地,寺院、建堂众多,装饰华丽,室内收藏有大量精美的唐卡,堆绣、雕塑等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物艺术价值。第一张照片是手拿面具的僧人。藏族人称面具为“巴”,在西藏的宗教祭祀、民间戏剧或歌舞活动中,都少不了面具的帮衬作用。由于地域的不同,面具的作用也不同,西藏的“巴”具有出多姿多彩、对比强烈、形式各异的特点。第二张照片是这样的情景,当天吾屯下寺有隆重的宗教活动,在寺院的一侧,几位藏族同胞搭起了炉灶蒸包子,免费送给参加宗教活动的人和游客享用。拍完照片后,我同行的左伟老师免费吃了几个包子,包子是牛肉馅的,很香也很美味,是藏族特有的美食味道。第三张照片是在吾屯下寺广场拍摄的。因为那天有隆重的宗教活动,所以来的人很多,也很热闹,除了宗教活动以外,广场上还有其他形式的民间活动,尤其是耍猴的场地上围观的人最多。也许耍猴是汉族民间卖艺的一种形式,在藏民族地区比较少见,所以围观的藏族同胞很多,尤其是小孩居多。说起耍猴人,大部分都是河南老乡,走南闯北不怕艰辛,传承耍猴的事业。我印象中有一位叫马宏杰的《中国国家地理》摄影老师,出过一本书叫《最后耍猴人》。第四张照片拍摄于青海泽库县。画面是藏族同胞在牧场挖地窝帐房,一家人在悠闲的喝着刚在火炉上加热的酥油茶。下面是我在四川几个地方拍摄的几张生产、生活的场景。拍摄时所见所闻令人难忘,特别是在红原县的拍摄经历,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记忆中,让人印象深刻。红原县在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最高海拔4875米。当时在红原县拍摄藏民一家人聚餐。他们的聚餐就像咱们汉民的交友野餐,我们一起聊天、一起野餐,同时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当时我感到身体不适,出现头昏脑胀、血压高、呕吐等症状,藏族大姐说:你不要怕,你来到这里是高原反应,我让儿子送你到红原县医院治疗,第二天就可以出院。大姐叫儿子开车接送我们,藏族大姐的热心和善让我特别感动。后来,我把当时拍摄的照片留给他们做纪念。从那以后,我们经常电话往来,成了好朋友。我想这也是摄影这件事情让我着迷的一个原因,照片背后永远都有令我一生难忘的感人瞬间,会一直温暖我,激励我。第二张照片拍摄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唐克镇。这里第二天要举行赛马活动,咱们摄影人大部分喜欢拍摄赛马的照片,而我喜欢在赛马场周边拍摄跟赛马相关有趣的事。看到一辆运载赛马的大型卡车,马已经从车上被放到地上,男主人正在将保护赛马的软质护具用单手用力甩到车上,当时我就把镜头定格在这个瞬间。这张照片也拍摄于唐克镇。男主人骑着摩托车刚从镇上采购生活用品回来,到了自己的牧场,他高兴地牵引着自己的一匹马,带着自己的一对孙子,真是满载而归,其乐融融,回头再看这幅照片,我也好像能感受到藏族同胞的幸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一种宁静美和幸福美。这张照片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妇女在田间给蔬菜施肥的场景。当时是春夏之交,拍摄途中看到了这处空旷的田野里有许多藏族妇女在劳动。走近一看,原来她们是在给蔬菜地里的莲花白施肥。她们穿着民族服装,戴着面巾、口罩以防紫外线,她们施肥的动作很娴熟也很美,像舞蹈一样。当时拍这张照片时,我脑海里立刻想起了这样一句话:“劳动创造了艺术”。这张照片也是在唐克镇拍摄的。画面中的年轻藏族同胞双手将象是我们陕西农村干活用的筛子一样的金属盖子高举在头顶,向自己家里走去。原来国家精准扶贫时,给这里每人每户发放一个用金属做的盛粮,或是盛水、盛奶、盛蔬菜的器具,大约高一点五米,直径一米,由于体积大,藏族同胞采取不同的运输方式将器具搬到自己家里,照片中的藏族同胞高举的就是这大型金属器具的盖子。在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拍摄途中,有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一下。在一个牧场,我们偶遇了一位正在干活的藏族少女,她身穿民族服饰,交谈间,我们得知她也很喜欢穿汉族服饰,像牛仔裤、裙子这样的,看来真是个爱美的姑娘呀!回到西安后我就想帮她圆了这个愿望,也算是异地扶贫吧!我用顺丰快递给她寄了衣物,但一个多月都没有收到,查件后发现衣物并没有丢失,其实已经到了阿坝县,但是因为顺丰没有在基层村庄设立网点,于是又转交给当地邮政邮寄才送到。后来我又先后两次给这位藏族姑娘用邮政寄过春夏秋冬各季的衣物,仅邮寄费就很贵。那地方真是交通不便,邮寄也很困难呀!接下来是我在甘肃拍的几张照片,主要是反映黄河岸边人们的生活和黄河上特有的羊皮筏子。羊皮筏子可以说是黄河文化特征里坚韧、坚强的典型符号,是黄河中上游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黄河中上游先民发明用来借助河水运输物资的工具,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陆路交通不是很发达,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两岸人民的重要水运工具。现在人们节假日出行、游玩到宁夏中卫沙坡头河段,或者在甘肃景泰石林龙湾村河段等等河段都能乘上羊皮筏子这一古老的运输工具。在甘肃的第二张照片拍摄于甘肃省东乡县宋河口黄河岸边,船主人在摆渡口给小船扎锚,以防小船被风吹走。第三张照片拍摄于甘肃夏河县尼玛龙村,女主人带着孙子从附近山脚下背回石块给家里垒石墙。第四张照片拍摄于甘肃庆城县月圆村。我在拍摄途中突然发现这个村里有户人家的一头大猪从圈里跑了出来,一家人和隔壁邻居十多个人先后出来把猪往家赶。我好奇的是,女主人竟然跑在最前面,也许是她经常为猪付出劳动和辛苦,怕猪跑丢了有啥事。在农村养几头猪真是不易,首先要预防疾病,打好几次疫苗,还要给猪打扫卫生……一头猪养大能卖上几千块钱,那是一家人的收入,也是一家人的小银行。这张照片拍摄于宁夏的一个村庄。当时我们走进这个村庄,村子里几乎看不到人,很清静。当看到一户人家大门开着,我们便敲门走了进去,和女主人打了招呼,她家里还有两个孙子,我们看到女主人家的窗帘掉了,她弯下身去挂窗帘,两个孙子在一旁玩耍吃东西,于是我按下了快门记录下了这一瞬间。交谈得知,她儿子儿媳都出门打工去了,一年回来不了几次,两个孙子全靠她照看,还有一些农活也需要她和老伴一块干。在农村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绕不开的话题。农村青壮年去城市打工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奔小康,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留守老人的照顾、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也令外出打工者牵肠挂肚,放心不下。同时身在异乡,几多辛苦、几多无奈只有自己知道,故乡安不下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第二张照片拍摄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马家沟。我们在这个村拍摄小住了两天,和一户马姓的人家熟悉了,我称男主人为“老马”,老马人很勤快,家里养了几十只羊,每年收入几万元。当我们第一天拜访老马时,他热情地招呼我们,给我们拿出水果招待,当女主人在厨房水池洗水果时,她家几只小羊也跑了进去,看样子是向主人要水果吃,它们和主人形影不离。看见这个场面,我蹲下身子,记录下了这一幅人与动物融为一体、和谐共处的情景。第三张照片拍摄于宁夏中卫市一个村庄。这是他们在建温室大棚,大多数是妇女,精壮男劳力也许是外出打工了。种植大棚菜在北方平原地区比较普遍,最早是山东寿光的大棚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安市高陵区的蔬菜种植面积有14万亩,总产量达63万吨,是西北最大的温室大棚基地。在大西北这样一个干旱、少雨的地方种植大棚菜,我们感到新鲜,甚至还有点兴奋。这张照片拍摄于吴忠市的一个村庄。你看,这些孩子们在一根倒卧的古树上游戏玩耍、跳跃、游走,那个女孩儿竟然能在树干上走出平衡木的动作,让人佩服赞叹。我们更惊叹的是,偏远山村的孩子没有城市孩子各种花样翻新的玩具,也没有现代化的游乐设施,竟也能玩出了极致、快乐和兴趣。我们在内蒙古拍摄的一组照片,大多与生态保护有关。第一和第二张照片都是关于植树造林的内容。在西北地区植树是比较困难的,干旱少雨、风沙侵害、交通不便,树种选择也都是有影响的。第一张照片中种树的人们肩扛、手抬的情景,让我看到了西北地区种树的不易和艰辛。第二张照片是妇女们在苗圃里种植榆树苗。榆树生命力很强,耐旱,很适合在西北地区栽种。我们在拍摄西北地区植树造林、生态保护时,自然也想到了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这一工程是我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这两张照片是开车沿途拍摄时走到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的一个村庄,这些妇女在种植葵花,突然天下起大雨,拿起相机,我就跑进附近的一个工棚,里面有十四位妇女也在里边躲雨,聊天知道她们是在这里种植葵花的。我们一起共进午餐,雨过天晴,为她们拍拍合影,给每人洗一张,大家都很开心。你看,劳动的喜悦洋溢在她们的脸上,丰收的希望种在了她们的心中。这张照片拍摄于内蒙古鸡鹿塞遗址,该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是咱们陕西的风土人情。说起这次拍摄还是费了一定的时间和功夫的,在拍摄途中,我们发现对面驶来一辆载着花轿的卡车,眼前一亮,猜想应该是谁家结婚办喜事,于是调转车头,一路跟着“花轿”卡车来到了一户人家,果然是这家儿子第二天结婚,要用花轿迎新娘,于是我们就在周边住了下来。从当天下午到第二天早晨,一直到婚礼仪式结束,我们拍摄了婚庆喜照数十张,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婚庆礼仪俗话说“十里乡俗九不同”。当然一天多时间的忙碌,让我们这些年届中年的旅行者、拍摄人也沾到了这对新人的喜气,内心还是很快乐的。下面一组照片是在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下游的两岸拍摄的。这里是我的家乡西安市高陵区,即渭河和泾河的交汇的地方。这张照片拍的是高陵易有功花灯纸扎,这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张照片是在高陵渭河河滩区域拍摄细狗撵兔的场景,你看那位狗主人手里拿着的野兔就是细狗经过一场激烈奔跑、追逐过来的收获。细狗撵兔是古老的习俗,相传至今,已由农耕社会除害兽演变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竞技体育和娱乐项目。我们《秦人秦相》第一期里陈团结老师分享过一个“细狗撵兔”的专题。下面这一组照片是在山西省万荣县和偏关县拍摄的,以农业生产场景为主。第一张照片呈现的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村民拾棉花的场景。棉花种植在万荣县已不是主要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大约2000亩左右,和新疆种植面积3500多万亩无法相比。这里种植棉花主要是自用,所以能在靠近黄河区域看到一片一片的棉花地。第二张照片拍摄于山西偏关县的一个村,画面中是一对父子收割谷子的场景,他们用镰刀将稻谷割下来装在蛇皮袋子里,然后用机动三轮车运回家。在山西和陕西北部种植谷子较为常见,谷子耐旱,有种就有收,只是多少而已,谷子脱皮后成小米,用来熬粥,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第三张照片是这样,当时我们在万荣县黄河边拍摄时,发现一处渔家乐用的鱼就是黄河里的。画面中的电视信号接收器就是我们俗称的“卫星锅”。第一张照片拍摄于三门峡黄河岸边,我们可以看到,依水养鱼的年轻人在整理渔网,靠近岸边的水面上还停放着一只小船,看来是为下一次捕捞鱼做准备。第二张照片拍摄于黄河花园口,两个民工拉着铁丝网准备网石加固河堤。站在花园口,不免心潮起伏,心情略显沉重,1938年为阻击日军,蒋介石在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造成人为的黄河决堤改道。花园口决堤事件,给黄河下游河南、安徽和江苏等地的老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淹没耕地1200多万亩,造成黄泛区,有千万人受灾,390多万人流离失所。在拍摄途中我看到黄河河南境内的河堤在持续维护修复,提升加固,我深感欣慰,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第三张照片拍摄于焦作市温县焦作古城怀州怀庆府。这是一对夫妻在春天种植地黄,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可以块茎种植,也可以种子种植。焦作市的温县怀地黄是焦作的标志性产品,怀地黄种植已有3000多年历史,成为焦作四大怀药之一,是当地特有的药材。山东省是我们拍摄黄河流域的最后一个省份,是黄河的入海口。下面我们就分享这里拍摄的一组照片。第一张照片拍摄于济宁市梁山县的一个村庄。说起山东梁山县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梁山县既是黄河冲击和汶河冲击的交汇处,也是古典名著《水浒传》故事的发祥地。水泊梁山风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这里的畜牧业发达,主要以养羊为主,年羊出栏20万只以上,羊存栏15万只以上。我们拍摄这组照片是一对中年夫妻在夏天给羊洗澡降温的画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养羊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养羊人幽默的称为 “发羊财”。第二张照片拍摄于东营市利津县的一个村庄。东营市是黄河入海口之地,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区,这里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产,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照片中的妇女手持自制的化肥施肥工具,简单易操作,效率比较高,身后的玉米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第三张照片拍摄于菏泽市东明县黄河滩区,照片中的浮桥即将建成,村民在滩区上建设水上游乐项目。第四张照片拍摄于济宁市梁山县。这位在黄河中游泳的年轻人在泥水中摸到一条小鱼,放在手掌上高兴地让我们看,兴奋得无以言表,笑的连眼睛都没有了。这个年轻人是附近正在架桥的民工,酷暑难耐,歇工之余,他一头扎进水里凉爽凉爽。这张照片的拍摄距离现在有七八年了,但年轻的修桥民工在黄河水中放松自我,以及劳动之后发自内心的笑容和快乐仍然不时地感染着我。拍摄万里黄河历时十多年,2000年前后算是告一段落。期间我选出部分照片,按照时间、省份顺序输入在影集《走大河》一书。之后又选出了一些照片和《走大河》中的部分照片合在一起,作为《秦人秦腔》丛书出版,书名为《望乡》。在这十多年的拍摄中,每到黄河一处就留存水样并装在玻璃瓶中,大约有20余瓶,水瓶中的水能看出黄河从发源地到上游、中游再到下游逐渐的变化和生态变化及对黄河水的影响,这20瓶不同区域的黄河水,至今珍藏在我家中。近几年我自觉不自觉地利用在海南等地旅居的大把时间拍摄了我国沿海省份,特别是海南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大概拍了1万多张照片。为了避免多图刷屏,我选择了十多张照片放在文档,分享给大家。现在在摄影圈内盛行景观摄影,我拍的不一定好,也在慢慢地学习,不断地尝试。有朋友问我:你怎么又对大海感兴趣了,拍上大海了?我笑答:大海里有黄河,黄河就在大海里头!也许我用拍大海的这种方式来永远关注黄河,挚爱黄河吧!关于走大河和环海景观的拍摄作品,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收看和聆听!关于第一期摄影项目《柠檬水》-刘昊晖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