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走访相机收藏家系列(67)
重庆陈晓林
转载自公众号书影旅行摄影
作者:李辉
不久前我在家里找到一份九十年代初北京一位开店人印的“相机收藏”目录:上面有当年中国相机的买卖指导价格,也有一些邮票、封卡的价格资料、还有一些联系人方式。基本上都是港台人,而陈晓林是唯一的大陆人,他是求购者。
他是中国最早那批收藏把玩相机人之一。
2018年春天,我到重庆拜访陈晓林,他带我参观了“渝都古典相机缝纫机博物馆”,他说做馆藏已经8年了。这个相机收藏馆藏位于渝北区“两江国际影视城”内,规模有400多个平方。
那一次我本来是探访他收藏的照相机,不想被他收藏的缝纫机所吸引,看相机反成了走马观花。他收藏的缝纫机牢牢的吸引住了我,回去后把缝纫机写了一篇文章。
而照相机反倒没有写什么,被错过了。这一次我想写100位相机收藏家故事,不能没有陈兄啊!于是成都采访完就赶来重庆,准备用一天时间重新采访他。
陈晓林先生是一位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家。
他从九十年代下海搞绿化,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后来公司越做越好,挣了不少钱。有钱了他没有换房子、没有换车子、更没有换妻子,而是都投入到照相机和缝纫机的收藏上去了,所以才有了相当规模的古典照相机和缝纫机博物馆。
相机收藏是西部的老大,而缝纫机收藏堪称中国,乃至亚洲最好的。
2023年10月16日一早,陈总让秘书来接我,先去两江影视城看展馆,我重庆的好友吴昊老师陪同我一起去。
开车跑了四十多公里才到,距离还是比较远的,这是一个景区,叫重庆两江影视城,需要买门票才能进入。秘书小董告诉我,他们的博物馆是国家承认的注册馆,属于自办公助,房子是景区提供,这里有两个专职人员,一年公司要补贴十几万进去。
同我上次看到的有些不同,现在相机与缝纫机分开了,各自独立的两个馆藏,面积大了,摆放的实物也多了。
我们先进相机收藏馆,从一楼看起,由于对相机的熟悉和所见众多,我努力寻找一些特别的器材,也就是独有的馆藏。
我最先发现的是1503密拍机的00001号机,据说当年是国家用等重量的黄金从原苏联引进后仿造的。
据说这一号机是送给当年公安部部长谢富治(开国上将),这太难得的了。
1503是密拍相机,或者说是间谍相机。这是我国自己研发的,模仿前苏联的F21,但它又有三个可以换的镜头,高级一点。
这种相机作为特殊相机,是给特定人员使用的,早年属于保密产品。它边上还有两个小相机,就是前苏联著名的F21了。
这是前苏联特务克格勃使用的,需要装在伪装物(比如大衣、皮包和书籍等),苏联解体后这种相机流到社会上,被收藏家所宠爱。
这里多说一句,并不是相机小就是间谍相机,真正的间谍相机是很专业的相机,在使用上是不会被人看到和发觉的,我们在影视剧看到的小相机并不是真正的间谍机,甚至是一些小玩具相机而已。
这里还有两台一般游客可能不会注意的相机,国产早期的仙乐和万林。
这种相机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上海两家作坊生产的,也是模仿国外的相机,但是产量不大,现在能见到的不多,成了国产相机收藏家眼中的爱物,价格都不菲了。
一楼还有一些少见的木制相机和皮腔机,还有一套邮政专用阿尔帕名牌专业相机,都是不多见藏品。
上了二楼,展厅的面积超过500平方,收藏的相机也很多,密密麻麻的摆放在柜子里。与我同行的吴老师好奇,他说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多的相机。
但我还是寻找特别的,就是少见的收藏,看到一个很长,像机床设备的相机,是专门用来拍摄金属材料,做精密分析的。头次看到这样的设备,还有些不懂,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制造的。
二楼其他相机有徕卡、阿尔帕和很多德国、美国相机,也有很多中国相机。
在另外一个展室里面,集中摆放了不少日本产的相机。
由于这些相机都很熟悉,我就没有仔细看和拍照。相机馆参观的人还是不少,虽然景区收费阻挡了一些人的兴趣,但是好奇的游客还是要来转一转,拍照留念的,人气并不差。
这次发现陈晓林先生的缝纫机收藏新开了一个馆,三层楼800平有余。面积更大,品种更多,摆放也更科学和周密。小董说这里展示了一千台不同品种和不同时代的缝纫机,不仅是中国最大、最完整的缝纫机博物馆,在亚洲甚至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
缝纫机馆不仅有齐全的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不同品牌缝纫机,也有世界上主要厂家的缝纫机,各个时期经典缝纫机基本都存在的了。
我虽然上次已经看过了,也写过了,还是意犹未尽,一不小心这里依然是我逗留最长的地方,也拍了很多图片,太喜欢了,这是非常专业和值得仔细看看的地方啊!
除了相机与缝纫机,陈总还有“三线”史料馆和其他东西,但是我时间有限,只是匆匆忙忙看一下,午饭后我回来休息。
下午四点,小董又来接我,这次是去陈总的家,他早早的等候着我了。老朋友见面,开门见山就聊起相机及收藏。
他说自己十一二岁的时候就玩相机了,是父亲一个叫唐文贵海员朋友,很喜欢他,就教他拍照和冲洗。他觉得这很新奇,于是从小在他心里就植下了后来收藏相机的种子。
他说:“我下海后赚了些钱,实现了财富自由后,就逐渐产生了两大愿望。一是要走遍世界,现在已经去了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另外就是全中国和满世界的买古典相机和缝纫机,目标是各1000台。”陈晓林先生有些得意告诉我。
当然了,这一千台相机和缝纫机的目标他也早已实现。他说相机馆和缝纫机馆里只是一部分。而更好、更珍贵的相机都是放在家里的,这样更安全且心里踏实。他一边说一边带我上了他的二楼去看藏品。
他首先拿出一只“大炮弹”,这是德国福伦达在1841年制作的里程碑式匹斯伐相机的复刻版,一共生产了100台,他的这个编号是44号,按重庆话来说是“发了又发”。
还有一台相机来自奥地利一家相机专卖店的,是奥地利的第一台古典照相机。卖给他的老板告诉他:“有了这个,才可以开这家照相机专卖店的”,由此可见不简单啊。
接着他又给我看了美国柯达早期的几款少见皮腔折叠相机,成色非常好,都是在国外购买的。再有台小相机的全身及插板竟然是镀金的,当年属于名贵相机的了。
而另外几台德国别致双反相机是他的挚爱,其中有一台上面标签还是来自sy916,看来是当年我们卖给他,赚了他钱的。
陈晓林先生告诉我,为了让我看相机,这几天特意把收藏屋从头到尾亲自打扫了一遍。平时他是不让保姆动的,他把每台相机都做好了标签,摆放整齐。
说到国产相机,他说:“玫瑰牌相机很多收藏家都不知道是哪里产的,后来在走访三线工厂时,才把它搞明白,写了专稿,为中国国产相机收藏文化,留下来浓墨重彩的一笔。”
陈晓林先生的朋友王强也赶过来了,陈晓林说过去一到周末,他就约王强去北京、上海买老相机。每次都要带十万、二十万的现金,花光了,然后拎着沉重的相机,赶末班飞机飞回来。
他收藏的相机和缝纫机大部分是这样购买和背回来的,他说“不是棒棒胜似棒棒”啊。
十多吨重的照相机和缝纫机,都是他亲自搬上楼,做好清洁,编好号码,再拍了照,作好档案记录,最后开车送到博物馆的。
陈晓林说这几年他相机买的少了,因为疫情不能出国,去外地也不方便,他就把所有精力都投到“三线遗址”的探访与研究上面去了。
所谓“三线遗址”,就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防止苏联的核打击,一些沿海的军工、科研以及重要工厂迁移到内地的深山中,成为保密和不为人知的单位,但到了本世纪初这些单位有的外迁,有的经营不善倒闭,现在只有不到20%的企业还存在着。
但这段中国工业的非凡历史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认识清理和记录的。
于是他又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跑了重庆、四川、贵州。用四年时间探访三线工业遗址近2000家,行程10万公里,拍照片近10万张,出版物六大本,默默的做着一件大事。
陈晓林先生从收藏古典照相机开始,进而收藏古典缝纫机,最后“跑三线”,成为国家文物的挖掘和守护者,已在全国产生了不小的响动,最近中国国家博物馆专门派了三位专家造访了他的博物馆,回京三个月后,开出了征集共81件收藏品的清单。
一位民营古典照相机收藏家,走到这样一个高度,非常让人敬佩和不容易了。
李辉(郭铁师):
80年代初期开始接触和喜欢相机;
90年代初期接触苏联相机,开始研究古旧相机,开始收藏国产相机。
2000年9月16日开办“sy916相机世界”网站,宣传相机文化,特别是普及国产古旧相机知识,宣传国产相机收藏,同时经营古旧相机、望远镜和钟表等。
2012年秋天开始放弃经营活动,全身心都出去游玩,一直到现在......
2017年后陆陆续续写了一百多篇有关相机收藏家故事、相机收藏活动、拜访各地收藏家以及相机展馆的文章。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