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么说,应该不会有人反对我吧?三年前,我这么说,还有人不服气,互联网人懂什么汽车,这么高深莫测的行业!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从传统车企挖人,坚持认为,汽车的水很深,外来人进来,肯定交学费,殊不知,最终交学费的,却是老师傅。
老师傅,大概从五年前开始,被人上课,一直上课到今年,下巴都惊掉了。
整个车圈的传播,这几年,从历史回顾上来看,经历了三波冲击。
第一波,来自蔚小理为首的新势力,这个阶段,半斤八两,理想最终胜出,李厂长用媒体思维,给车圈上了一课。
在2022年之前,蔚小理的传播,在汽车圈,基本上代表了最高水准,但是那个阶段,三家企业,也仅仅是老板的理念比较新颖,但是传播的操盘手,基本上还以传统汽车人为主。
现在,三家企业,基本上也都换人了,或者吸引了新的人进来。
这个阶段,小鹏的传播最激进,烧掉了大量的钱,用了很多传统广告手段,操盘者来自传统汽车,后来好像去了阿维塔;蔚来这个阶段,做得相对比较好,那个时候,蔚来的势头也是最好的,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尤其蔚来车友当时成了一种崇拜宗教的趋势,可惜没有保持住,产品力没有打在正确的时间点上。
最终的胜者是理想,李厂长用媒体的思路,带着一帮数码媒体,带着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重新定义了汽车圈的评测逻辑和传播逻辑,整个车圈的高昂传播费用,也是在这个时间段,被打掉的。
一些老汽车媒体人,日子从此不再滋润,就是从这个时间段开始的。
当然,这个阶段,传统车企,并没有被打服,他们觉得可以通过学习理想解决问题。
第二波,来自华为为首的发布会+产品打法,这个阶段理想也进阶了,两家用数码圈的方法论,又一次给车圈上课。
整个2023年,中国汽车圈更像是余承东和李厂长两个人的双簧,一场接着一场的发布会,加上产品重新定义了三电,重新定义了车灯,重新定义了自动驾驶,重新定义了智能座舱。
理想带着一帮数码媒体,成功在车圈找到了第二增长曲线,华为进来之后,玩数码媒体,就不再是理想的强项了,两个回合一下来,华为一套行云流水的流量降维打击,就让李厂长看到了巨大的差距,直接说,不吵了,吵不过。
发布会,开始失去广告法,也是这个时间开始的,每一个技术都是“最”,牛逼必须吹上天,直到最后很多事故之后,自己啪啪打脸。
这个阶段,你发现了什么?流量的绝对控制,铺天盖地的短视频切片,铺天盖地的尬吹文章,都是经过seo的,对于算法特别友好,迅速占据流量池的主动权。
这个阶段,说实话,是有毒的,因为水军的巨大发展,也是来自这个时间段,导致后面,大家争相效仿。
第三波,来自小米的发布会+人打法,360进来后,直接把发布会和产品都省略了,单纯人就可以,这是互联网的方法论、话题。
我一直说,事件营销,是整个传播皇冠上的明珠,无论是广告,还是公关,最终在事件营销面前,都是弟弟。
小米和360,分别给汽车圈演示了两套事件营销的不同流派,小米是发布会+人,360是人+事件,但是最终都回到了一个原点,人。
几乎所有早起互联网公司,老板就是企业最大的IP,马云、马化腾、刘强东、张朝阳、丁磊、王兴、张一鸣,他们早期就是公司的免费流量来源,媒体喜欢采访他们,他们也愿意与媒体分享,就像如今的新能源圈子一样,老板们愿意表达自我。
那是一个让我无比怀念的时代,但是又再也回不去的年代。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话说出来,效果完全不一样,用周鸿祎的话说:你就是不会包装,看看人家雷军怎么描述这个车漆的!
互联网打法的核心,就是用人不断创造事件,驱动整个流量池,用自来水灌满它。
这是一张明牌,所有车企都看到了,也羡慕了,从雷军那场su7发布会开始,所有车企老板都产生了走到台前的欲望,长城的魏建军,奇瑞的尹同跃,这两位最让我想不到的老板,也开始做短视频切片了。
但是,不是人人都是雷军、周鸿祎,人的性格千差万别,我们看到的是流量,是光鲜亮丽的大佬,但是背后的策划团队,才是核心。
小米的传播策划团队,从黎万强开始,就没有断过,一直保持着能打的战斗力,并且有强有力的互联网基因,否则这么多年下来,早就被南边的菊厂打死了;360虽然中间换了很多届公关VP,但是老周基本用人从来不吝啬,都是花的钱,挖大才,历任公关VP都算是系出名门。
车企们,终于觉悟了,用老人快速学习新的打法,不太现实,必须启用新人,我们看到长城的传播团队,一茬又一茬地换人,小鹏也在换人,蔚来也在不断地进人,B站的人去了,阿里的人去了,岚图也在换血,拼多多的人去了,极氪甚至把整个荣耀的团队挖了过去,关海涛直接带队粘贴复制,毕竟跟小米打对手牌,华为系的人,更有经验。
反而,比亚迪成了一个特例,但事实上,自从比亚迪此前广告门事件之后,李云飞就已经重新再造了比亚迪的传播团队,组织架构神秘,全供应链自给自足,战斗力初步形成,去年的“在一起”策划,展现了一定的内容能力。
说实话,有些车企,传播部门的组织架构,我看了都哭笑不得,框架都搭建得稀里糊涂,能办好事,就怪了,左右手都在互搏。
我今年,再也听不到传统汽车人跟我嘴硬了,他们彻底认怂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没什么丢人的,良币驱逐劣币。
经过三波降维打击,车圈传播,迎来了全新的时代,硬广告从此宣布死亡,营销事件时代从此开启。
在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历史上,除了拼多多和美团之外,没有其他企业是靠广告把品牌做起来的。
无论阿里巴巴、京东还是百度,腾讯、字节或者曾经的360,他们的市场部,大部分时间,都很低效,反而他们的公关部,成就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公关史,诞生了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关天团,诞生了华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绝世高手,也诞生了如今拼多多独步天下的钞能力直击人性公关流,在这个过程中,有无数以小搏大的经典案例,也有无数能进中国传播圈名人堂的公关高人。
我坚持认为,阿里巴巴和京东,拥有全中国最垃圾的市场广告投放部门,在拼多多面前,不服来辩。
现在还继续去分众、新潮投放电梯广告的车企,如果不是腐败,可能就是脑子有问题,那块屏能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吗?
最后,补充一下,现在真的是,去互联网大厂挖人的好时候。
新能源汽车,有事可做,充实。互联网大厂,人才过剩,可挖。
本质上,互联网企业,大多都在收缩,传播团队的常年稳定,造成了很多员工,都在高P阶段,但是公司又面临着业务收缩,英雄无用武之地,你现在去阿里、腾讯、京东、美团甚至字节看看,是不是级别越高,越是心惊胆战。
有几个关系要好的亲口跟我说,其实职场打工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安全感,每天忙忙碌碌,在有成就感的工作氛围内,会觉得自己很安全,行业到了倒退期,每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反而觉得很危险。
一个是存量市场,一个是增量市场,阿里、京东、腾讯、美团、百度、360,甚至字节,都可以去挖,他们一堆人,其实都想去车企,真的,我问过,拼多多可能不太行,工资实在太高。
而且,原本互联网企业大部分是盈利的,所以工资很高,车企挖不起,但是这几年的残酷打击之后,很多互联网人的预期也下来了,这个时候,也有了谈判的空间。
最核心的一点是,互联网大厂高P,大多数年纪正当时,去了车企就可以带团队。
北汽极狐的美女老板不是说不会传播吗?我手上有大把能干的35岁以下的精壮互联网公关可以推荐,车企有需求,尽管来找我,免猎头费。
副作用也是有的,每个行业,大家都有自己的基石媒体,每个资深的公关都有一帮好兄弟,你换圈子了,能不能照顾到这帮老兄弟?毕竟在媒体公关圈里,有不成文的杀熟文化。
公关对媒体,就是白嫖;媒体对公关,就是黑稿;很多时候,流氓行为,仅限熟人。
补充一句,车厂去互联网公司大厂招公关,最好上限是对方的公关总监,千万别是VP,别问我为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付费。
我很幸运,互联网一直是先进生产力,人才的流动,让我可以一直有生意做,再一次向互联网致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