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外敌入侵,政治正确是全民抗战,但也有人选择了另一条路,在敌我之间充当缓冲,既给敌人办事,也为自己人办事。当地老百姓说他好,中国军队也说他好,日本人也觉得他好。当然战后清算,毫不留情,一律都是汉奸。两年前,滇西战史专家戈叔亚说要给我介绍一个人,他说我一定感兴趣,当他说出这个人的身份,我说:您真了解我。
他介绍给我的人姓杨,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但是,引起我兴趣的是另一个名字——钟镜秋。他是钟镜秋的亲戚。讲到滇西抗战,离不开钟镜秋这个名字,他是日本占据滇西两年期间的伪腾冲县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汉奸。所有的腾冲沦陷往事都和这个人有关。钟镜秋只做了两年的日伪县长,却贻害了自家几代人。滇西光复后,尤其是49年后,钟镜秋的后人遭了殃,所有和钟镜秋沾亲带故的,都远离他的直系亲属。我问起钟镜秋的后人情况,他说:很不好,几十年了,一直被压在社会底层,改革开放后也没有任何的改变。说实话,从腾冲人对待邱天培的态度,可以想象他们怎样看待钟镜秋。70年代末,改革开放后,地富反坏右的命运都有所好转,汉奸的后人还是无法翻身。我第一次和戈叔亚老师说起钟镜秋,他就说:不能说他是坏人。腾冲县委宣传部的田老师也说:当年的老人很多人都说钟镜秋是好人。他们认为:张问德杀钟镜秋是公报私仇。1944年,被以汉奸的罪名公审枪毙了。我没有找到张问德和钟镜秋有什么私仇。日本人来之前,他们俩一个在腾冲赋闲养老,一个在龙陵当警察局长,没有交集。日本占领滇西期间,他们俩一个是腾冲伪县长,一个是腾冲抗日县长,他们之间的所有恩怨,应该都属于公仇。1942年5月,日军追踪赴缅作战失利的中国远征军,从畹町进入滇西,直接扑向怒江,受阻怒江惠通桥后,日军退守滇西,并开始经营滇西。入住腾冲的是56师团148联队,负责重建当地行政事务的是148联队的行政班。行政班就是事实上的行政机构,或叫影子政府。日军侵入中国,是抱着长期占领打算的,每支部队都携带着一个名单,上面是曾在日本留学,又回到滇西的中国人。148联队行政班本部长田岛寿嗣从名单上物色了一个合适的人选——龙陵警察局长钟镜秋。钟镜秋是龙陵镇安人,说起镇安,外地人没有概念,但是,说起松山很多人知道,镇安就在松山脚下。钟镜秋15岁赴日留学,21岁回国,后进入南京警官学校,毕业后,回到龙陵,一直在龙陵警察局任职。日本人进入腾冲城后,贴出告示,对当地居民秋毫无犯,希望他们返回家园。但是,对于腾北山区的村民就完全不同。当时腾冲的态势是腾冲北部山区不仅有抗日政府,还有打游击的中国军队,在腾北打游击的是国民革命军预备第二师一部。钟镜秋的作用就是在中日之间进行协调。时常有中国军人和渗透进来的谍报人员被俘,出面解救他们的,是钟镜秋。抗日军依托腾北山区打游击,时常和扫荡腾北的日军发生拉锯作战,日军免不了对掩护中国军人的当地乡民进行报复。腾冲抗日纪念馆里放着三只大桶,那是博物馆的主人从腾北一个乡村收集来的。关于三只大桶,有一个悲惨的传说——某次,日军扫荡腾北,采用回马枪战术,突袭一个帮助过预二师的村庄,抓住了几个人。为了震慑当地人,使之不再帮助抗日部队,日本把他们分别放进三只汽油桶,装水、点火、煮沸……有人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是否确实,还需要专家考证,但是,逻辑上,这种故事发生概率很大。据记载,日本占领腾冲两年,中国军队的抗日游击战一直没有中止,但也始终没有发生类似华北“三光政策”那样的大规模报复性屠杀事件。腾冲人普遍认为,是钟镜秋起了缓冲作用。钟镜秋以柔软的身段,在中日之间辗转腾挪,百姓普遍认为,他是在为腾冲人办事。田岛很给钟镜秋面子,但凡钟镜秋出面,他都会尽量选择放人。钟镜秋高情商,会办事,他给田岛物色了一个本地女人,田岛还假戏真做,正式办了中式婚礼,迎娶这个中国女人。虽然他在家乡已经有家室。宪兵队看不惯田岛的做派,他们认为钟镜秋和那个女人都是双面间谍,为中日两边做事。他们参了行政班田岛一本,把他调离腾冲,去了芒市。1944年,中国军队发动滇西反攻,攻下高黎贡山,包围腾冲,并突破县城,活捉了钟镜秋。抗日县长张问德以二十集团军少将参议的身份随军反攻,主持战后对日伪的清算。当地人认为,钟镜秋的伪政府庇佑了当地人,纷纷请求赦免钟镜秋。反攻腾冲的军事长官二十集团军司令霍揆章也认为钟镜秋一直暗中为中国军队做事,要求赦免钟镜秋。张问德一句反问,让所有人都无言以对,他说:如果因为保护过当地百姓就可以不杀,那以后再有外敌侵略,谁还会出面抗敌?最终,钟镜秋被枪毙,霍揆章也因此和张问德闹翻。他后来离开军队,去昆明当了云南警备代总司令,在他任上,他的手下干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就是刺杀李公朴、闻一多。霍揆彰因此被撤职。1949年,他去了台湾。钟镜秋之死,在当地人眼里,多少给张问德的形象带来损害。几十年过去,当年的亲历者依然认为,人们坚持认为,张问德是抗日大英雄,钟镜秋也不是坏人。但是,当地人对钟镜秋的这种评价,并没影响钟镜秋后人的命运。钟镜秋的两年抉择影响了后代的永永远远。(史料素材得到戈叔亚老师和腾冲宣传部田老师帮助,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