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罐子藝術網」關注我們⬆
江瑄/香港專訪
東寶齋/圖版提供
香港東寶齋是由劉惠漢夫婦創立於1985年,一直佇立於香港荷李活道173號,文武廟旁邊,專營古代佛教藝術包括佛像、唐卡、法器等,其中又以喜馬拉雅山區地區的藏傳佛教鎏金銅像居多。除此之外也有尼泊爾、中國、印度、東南亞藝術作品。早在70年代東寶齋已開始了與藝術界的交流,由劉惠漢先生的父親與中國、海外博物館、私人藏家長期合作,打下了穩固的基礎,目前由第三代劉俊揚和父母共同經營。
劉俊揚這位80後的第三代,具備了學者、研究員、收藏家的特質,一談到喜馬拉雅山區藝術便滔滔不絕的分享藏品背後的故事;在外人眼裡,他接手經營東寶齋似乎理所當然,然而劉俊揚卻說一切都是一份福分和緣分。在訪談中,他說到在喜馬拉雅藝術領域締交了許多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也分享自己曾到過西藏、印度這些喜馬拉雅藝術愛好者的天地,為了就是更貼近他們的文化歷史根源,話語間流露出感動、景仰之情。本期「後浪」專欄特別專訪到這位有著老靈魂的古董商第三代,請他分享對喜馬拉雅藝術的觀察與見解,又是什麼原因讓喜馬拉雅藝術觸動了他的心?
香港東寶齋創自於1985年,是一家聚焦於喜馬拉雅藝術古玩的畫廊
CANS藝術新聞:請問你大約從什麼時候對喜馬拉雅藝術產生興趣?又在哪一年決定加入父親的事業?
Andrew:
自有印象以來,大約從6、7歲時,我和哥哥就在父親店裡跑來跑去。白天放學後我就躺在店裡地上睡覺,等父母忙完一起回家吃飯,日復一日。除了店裡有佛像,家裡也有佛像,可以說我在佛像海中成長的,當時我很喜歡畫畫,常隨手拿支筆畫佛像、法器甚至臨摹唐卡,潛移默化下,我也漸漸喜歡上喜馬拉雅藝術,雖然我當時並沒有想過這將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要認真明白一門學問,應從探其根源著手。喜馬拉雅藝術發源於印度,很多佛像皆來自印度,若要真的明白,一定要了解印度教與西藏佛教的源頭、明白他們之間關係為何?這樣才能了解複雜的喜馬拉雅藝術。我18歲至美國北德州大學(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藝術史學系就讀,在大學時,第一堂課就是學習印度教的歷史,至今仍讓我記憶猶新。
2010年時,回到香港開啟了與父親一起規劃展覽、製作圖錄,至今也做了15年圖錄。從一開始圖錄的製作,我們需要花上很長一段時間去研究展品,歷經了許多挑燈夜戰的晚上,時至今日,我對圖錄製作算是相當上手,有一次我們僅用了4天時間,就將檔案送印了!圖錄不僅僅是我們對展覽的記實,更是讓藏家藏品留下紀錄的重要文獻,當藏家後代問起以前的收藏到哪了?他至少可以拿出來證明自己以前的收藏交由東寶齋經手,並由知名博物館收藏,雖然珍藏已不在身邊,但仍有圖錄相伴,以茲紀念。
每次展覽,我們下最多功夫的就是與世界各地藏家溝通,在今年5月份推出的展覽【密宗奧秘──喜馬拉雅藝術】。從籌備計畫、飛至世界各地與藏家協調,將佛像請至香港後,再進行拍照及圖錄編撰,前後大約花了3個月時間,雖然圖錄中只收錄了33件精品,不過還有些體量精緻的展品,未收錄其中,所以共有50件展品。
東寶齋劉惠漢夫婦和劉俊揚
CANS藝術新聞:在學習歷程或工作中,你是否有遇到特別難忘的人事,可否與我們分享?
Andrew:
難忘的人事物說不盡。不過在2012年,菩薩道收藏(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The Sculptural Heritage of Tibet: Buddhist Art in the Nyingjei Lam Collection】曾於紐約魯賓美術館(Rubin museum)展出,菩薩道特別寫信給魯賓美術館請他們將展品拿出來,表示有位香港年輕人要上手這些佛像。當我抵達魯賓美術館倉庫,戴上白手套後,館長卻表示全館只有他一位手下一個人買了保險,最後我們也只可以隔岸觀看,一方面很高興,但卻又有些小小的遺憾。
值得一提的是, 多年前有一次我去了法國一家小型拍賣行,當時有一尊較大的永樂皇室御製宮廷佛像,若是我要去競標該佛像,必須先繳15,000歐元訂金,在我要繳納時,遇到拍賣公司主人 Pierre 先生,當他看見我時,表示我不需要給訂金就可以參加競標。從 Pierre 先生口中得知,原來在40年前當他20多歲時到過香港,在我爺爺尖沙咀的古董店裡看到一件很美的青花盤,當時價格是20多萬港元,Pierre 先生說:「我問你爺爺是否能讓我將盤子帶回去法國問客人要不要,可是我現在沒有錢可以支付,你爺爺爽快的表示只要跟他說一聲,就可以帶回去了!我那時只不過是個20多歲的小伙子而已。你爺爺說他們中國人做生意都是講一個『信』字, 當時令從外國來、年輕的我十分感動,他給了十足的信任。」 所以他說我在法國任何他管轄下的拍賣也不需要支付訂金。雖然我未和爺爺共事過,但當我聽到這則故事時挺窩心的。
在這圈子,我們見過各式各樣的職業、年齡有高有低,但由於我們都沉醉於喜馬拉雅藝術,所以在長輩眼中,我不會是個小孩;相對的,在我眼中,他也不會是一位年紀很大的前輩。當大家坐下交流時,不論研究了3、50年或是3個月,都體悟到學無止盡,在研究喜馬拉雅藝術的道路上,我們都如同學生般,一直不斷學習,所以我們只要一見面,就會談上6、7個小時,甚至意猶未盡覺得時間太短了!
劉俊揚自小成長於充滿馬拉雅藝術環境的東寶齋
CANS藝術新聞:你自大學畢業後,與父親一起經營東寶齋至今,你所遇到最大的挑戰又是什麼呢?
Andrew:
無論與誰一起工作,總會有意見相左需要討論或磨合的地方,若我與父親因為一點小事而爭吵,換來的結果就是一個禮拜什麼也做不了;如果我們一同破解問題的癥結點並尊重對方,一切自然水到渠成。我們會因為對一件佛像斷代不同而有所爭執,或是對物件的看法有所矛盾。現在,我們會靜下來,放下內心的自我,慢慢研究,以最專業的態度和借助最真實的資料來求證。
現在我們比較像是顧問的角色,可是藏家身邊也會出現各樣不同的顧問,有時和我們給出的意見會不同。曾經2017年在倫敦 Bonhams 出現了一張十八世紀珍貴的紅色絲綢描金唐卡,以31萬英鎊頗為高的價格成交。後來,我們又有幸從收藏家手上遇到一張更難得、更早期十四世紀的紅色絲綢描金的唐卡,暫時來說那是前所未見的。本來我們打算把它讓給歐洲一家私人博物館,博物館一到店裡表示要拍照給他的顧問看。我們給的價格是相對2017年拍賣的價格便宜很多的,他覺得為什麼那麼稀有的東西,價錢卻不高,會不會有問題呢?而當天晚上他打電話給我說,説他的 advisor 只回了他兩個字「Must Buy」,不過當唐卡到博物館時,卻遭到館內館外眾多意見,很多人覺得沒看見過就這不對的。其實有很多東西以前曾經存在,只是隨著時間而被破壞了,所以 Ignorance 是很危險的!為幫助客人進一步了解,我們請了現今喜馬拉雅藝術的數位權威作鑑定,更寫了一篇出色的文章。可惜幾經周折後,博物館主人還是立場搖擺不定,最終將唐卡退還。有時真正好的東西,還是會自己選擇他的去處,如我父親所說的一樣,「菩薩會選擇自己的家」。
經過時間的積累,我漸漸意識到,真正的大收藏家、愛好者,會花很多時間潛心研究,使他們具備眼光,不被他人意見而左右。我們目前正積極的與外國早期資深收藏家取得聯繫,因為他們年紀已經越來越大,就連歐洲的老收藏家也不多了,加上當地年輕的一代很多人對古董藝術失去了興趣,轉而投資股票、房地產、或當代藝術,比起古董投資,在沒有適當的顧問底下,當代買到假貨的風險較低,加上市場上高端仿品不斷湧現,所以為客戶把關是相當重要的環節。
尼泊爾 十四世紀 馬拉皇朝紅銅鎏金無量壽菩薩像
H 24 cm
來源:九十年代私人收藏
西藏 十二至十三世紀 銀銅鎏金空藏菩薩像
H 24 cm
CANS藝術新聞:一眨眼的時間,你也與父親共同經營東寶齋10年了!就你觀察,喜馬拉雅藝術領域目前藝術品市場發展如何?
Andrew:
東寶齋於1985年成立,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開業,彼時以外國西方藏家居多,大約2000年左右, 亞洲藏家才逐漸對喜馬拉雅藝術感興趣。目前收藏喜馬拉雅藝術的藏家大約一半為西方人、一半是亞洲人;然而在2000年後,中國內地買家掌控了更多話語權,藏家逐漸年輕化,他們分布於北京、上海、成都,尤其是成都的藏家對這個板塊更有興趣,甚至有20-30歲卻相當有經濟實力的藏家出現,這些新興藏家也許沒有雄厚的背景與老師,不過他們積極參觀博物館、參加各種不同的拍賣會,不斷充實這方面的知識,我很佩服真正出自興趣並作足功課進行收藏的年輕藏家們,他們為喜馬拉雅藝術注入了新活力。
至於香港本地藏家20至40歲的也有,在今年五月【密宗奧秘】開幕的第一天,當地不少年輕人,問我們展覽需不需要買門票?他們說沒有那麼多資金,但仍舊對圖錄感興趣,甚至詢問能否購買?能對喜馬拉雅藝術產生興趣本身已經是種緣份,【密宗奧秘】展覽期間,我們送了很多圖錄給有興趣的年輕觀眾,很開心看到如此景象,這個領域的前景可期。
相較亞洲藏家年輕化的趨勢,西方一般都是60幾歲資深藏家居多,許多藏家二代對佛像不感興趣,他們更傾向他們認為握有實際的資產,所以不少資深藏家將藏品交由我們處理,除非像是有私人博物館的藏家二代,從小耳濡目染下,對這門深奧的藝術逐漸感興趣。如美國凱悅集團普立茲克(Pritzker)家族等。
西藏 十五世紀下半期 唐東嘉波大成就者自造像
H 13 cm
來源:
菩薩道收藏
1996-2005年 借給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館
2005-2019年 借給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
西藏丹薩提寺 十四世紀 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H 21 cm
CANS藝術新聞:可否最後請你分享對東寶齋或是自己未來期許?
Andrew:
我希望只要對喜馬拉雅藝術感興趣的人,路過東寶齋時不妨都進來走走,大家互相交流。很多客人走進來店裡,也會害怕問問題,我鼓勵客人,有什麼問題盡量提出,若想收藏,那更應該明白更多知識,才知道如何收藏。此外,有時聽到客人說某件類似的佛像上週賣了多少錢,我認為價錢不應該凌駕於藝術本身價值,這是對藝術品基本的尊重。
在亞洲有一間收藏佛像相當出色的地方,最近跟我討論到,現在他們不想再展出佛像,而是在門口外面擺了斥資500萬美元買下的當代藝術品,目的就是吸引更多年輕人去打卡,但再過幾年,真的會有人會認為這件藝術品價值500萬美元嗎?而佛像所承載的文化歷史價值更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祂們千年前從印度被喇嘛帶到拉薩,中國乾隆時又送回西藏,其後輾轉到了歐洲藏家手中,現在到了香港,經過這麼多年,那是沒法對比的。我們希望客人能視這些藝術品為寶物,而不是光想如何去投資獲利。在客人詢價前,我們也先觀察客人對待佛像的方式。曾經有位女士,想當日就請一尊佛像給她爺爺,我告訴她不要急,不如先帶爺爺過來看,且充份了解佛像的來頭後,再請回家吧!說到底「expertise, cautiousness, passion」這三點,還是我們希望帶給客人的觀念。
2024年5月21日至6月2日【密宗奧秘:二零二四年五月喜馬拉雅藝術展覽】
2018年5月25日至29日【膜拜·私人佛教藝術珍藏】
更多精彩內容
2024 / 9 No.320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CANS藝術新聞》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波羅‧揭諦
1996年2月創刊的《拍賣年鑑》及兩本專業藝術月刊《CANS藝術新聞》和《當代藝術新聞》,分別於1997年及2005年創刊。《拍賣年鑑》提供全方面的市場數據。《CANS藝術新聞》以古美術為定調、《當代藝術新聞》關注亞洲當代藝術。兩本月刊為提供讀者最新資訊,每月都以快速的節奏更新並跟緊藝術時事,內容字字深入淺出,剖析藝術產業種種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