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罐子藝術網」關注我們⬆
今年適逢中法建交60週年,巴黎吉美博物館開啟了2024「吉美中國年」。特別自6月12日起展示香港收藏家簡永楨「竹月堂」的私人雅藏,向中國瓷器藝術致敬。此次展覽將展出300件單色釉瓷器,其中250件來自簡永楨先生的藏品,50件來自吉美博物館館藏,呈現一系列橫跨8世紀至18世紀的佳瓷重器。
堪稱歐美亞洲文物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之一,收藏和展覽內容涵蓋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東南亞、喜馬拉雅等地域。回顧巴黎吉美博物館在2013年3月中旬推出重量級的展覽【古代中國瑰寶:玫茵堂珍藏青銅禮器 Trésors de la Chine ancienne - bronzes rituels de la collection Meiyintang】,呈現瑞士收藏家Stephen Zuellig二十年來所收藏其中120多件青銅精品。本篇《罐 新聞》帶領讀者回味這一場至今仍令人難忘的展覽。
余小蕙/巴黎報導
玫茵堂(Meiyintang),這個帶著夢麗色彩的名字,不僅是中國文物收藏界的一塊金字招牌,而且長久以來總是蒙著一層濃厚的神秘面紗。古董業界、收藏圈諸多傳聞,知道這個極富盛名的瑞士收藏在中國文物領域堪稱世界翹楚,尤其瓷器收藏被認為是西方私人手中最好的收藏;收藏家不僅財力雄厚、有品位、鑑賞力,更願意花精神和時間閱讀、研究,因此收藏極高,匯集了數量驚人的精品,然而收藏家行事低調、不喜張揚的作風,讓合作的古董商和博物館人員也很有默契地對其身份緘口不談,一概以「玫茵堂主人」稱之。這個謎終於在2011年玫茵堂假香港蘇富比拍賣珍藏御用瓷器時被揭開,倫敦《經濟學人》雜誌首先打破禁忌,公佈了玫茵堂主人的身份。
在亞洲紮根逾六十年的瑞士裕利(Zuellig)集團 Stephen Zuellig 和 Gilbert Zuellig 兄弟五十多年的中國文物收藏史,兩人聯手打造玫茵堂收藏傳奇的消息,迅速在全球各大媒體被報導和轉載。2011、2012年香港蘇富比拍賣的瓷器是專攻元明清三代瓷器的哥哥 Stephen Zuellig 的收藏;小他一歲、不幸於2009年去世的 弟弟 Gilbert 專注新石器時代到宋代早期陶器領域,Zuellig 家族所成立的基金會將其所有1500件收藏品長期出借給瑞士蘇黎世 Rietberg 博物館,Rietberg 博物館自2013年一月起展出其中六百多件佳作。
除了元明清御瓷外,彼時已高齡96的 Stephen Zuellig 自二十年前也開始進入中國古代青銅器領域。長期擔任這位收藏家的青銅收藏顧間、同時是促成玫茵堂青銅收藏在吉美博物館展出重要推手的巴黎古董商 Christian Deydier,回憶二十年前、1992年巴黎古董雙年展首次認藏這位收藏家時的情景時,仍舊印象深刻:「那天來看我,要跟我買一件青銅器,當時他看中的就是一件高難度的作品,一件二里崗文化的青銅器,他跟我說,Deydier 先生,我决定您將成為我青銅收藏的顧間(正如 Eskenazi 是他的瓷器收藏顧問),我要跟您買這件青銅器。我非常驚訝,因為對於一位剛要開始收藏青銅器的新進收藏家來說,他竟然選了我整個攤位最深奥、難懂的東西。當初我並不認職他。事實上,他開始收藏中國青銅器之前,就已經做了許多功課。他跟我說已經研究青銅器五年,遍覽世界各大博物館。事實上,他來找我時,對青銅文化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造型、不同飾紋,已經瞭若指掌。」
商代安陽時期 鶚紋青銅方彝
長 19 公分 寬 19 公分 高 15 公分
這是玫茵堂青銅收藏中最精彩、最罕見的珍品。它的造型是正方形,一般說來銅彝的造型多為圓形,目前所知的正方形銅彝非常少。它屬於安陽時期,是中國銅器神化的時期。這件方彝不僅器身佈滿装飾,而且是罕見的鶚(猫頭鷹)紋,這是戰爭的象徵、是死亡的呼喊,是從生界到冥界的過渡,是商代装飾中最為罕見的花紋,全世界大概只有十多件鴞紋銅器,因此這件鶚紋方彝絕對是一件重量極精品。多年前一件這類型的銅器在紐約蘇富比拍賣,以含手續費近一千萬美元成交,由此可知這類紋飾多麼罕見。
對這位虚懷若谷的收藏家,Christian Deydier 讚不絕口,「他是典型有文化素養的收藏家,會主動對自己的收藏進行了解和研究,絕非某些美國或中國富翁以收藏作為張揚炫耀手段。他非常低調,不僅具有經濟實力,最重要的是有品味、鑑賞力和知藏。他收藏純粹因為熱愛藝術,而且收藏面向廣泛,除了中國文物外,他也收藏十八世紀法國家具、佛拉蒙繪畫、印象派繪畫、歐洲瓷器、銀器、地毯、古籍善本等,儘管年事已高,但對許多事物仍舊保持高昂興致。」
Stephen Zuellig 過去二十年來在世界各地四處覓尋珍品,當有重要器物出現時,不吝付出高價來購藏,因此匯集了數量可觀的青銅精品。學者出身、當時為紐約蘇富比拍賣公司中國工藝品部主管的汪濤,曾於2009年出版《玫茵堂青銅收藏》目錄,以圖文對照方式詳細介紹玫茵堂主人截至當時所收藏,時期從二里頭文化到唐代的157件青銅器。自2009年後,Stephen Zuellig 持續擴大青銅收藏規模,目當時件數已增加到超過兩百;Christian Deydier 當時為玫茵堂青銅收藏目錄第一冊進行校注,並著手撰寫第二冊目錄,收錄後期收進的四十多件珍品。玫茵堂的青銅收藏雖然因2009年目錄的出版而曝光,引起國際矚目和廣泛討論,但至今從未公開亮相過。「展覽開幕後,玫茵堂青銅收藏的等級和規模,收藏家的精緻品味和高超的鑑賞力,肯定讓人驚訝!」Christian Deydier 表示:「這絕對是私人手裡最好的青銅收藏!」
二里頭文化 青銅高足爵
高 21 公分 長 18.6 公分
這件爵的重要性在於出土於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爵是飲酒用的三足酒器,身形隨時代不同而更易,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容器,其名稱在《考古圖》中已出現。二里頭文化銅爵通常尺寸小、造型簡單、沒有飾紋、器身呈橢圓型、器壁輕薄、底平、流口間不設柱,或只設細小的柱。這件爵屬於罕見例外:流長而狹,流與口之間設有兩個立柱,柱頂圓帽,器腹一側有把手,下有三個錐狀長足,造型優雅,而且尺寸大,世界上不超過五、六件,屬於孤品,目前私人手裡只有兩位收藏家各臃有一件。這件爵製作於西元前十七世紀,是中國青銅起源的代表作,但已展現複雜精湛的冶鑄技術,相較之下,西方則採較簡單的失蠟法。這件二里頭青銅爵古樸優雅、深具現代感。
商代二里崗文化 獸面紋袋足青銅盉
高 23 公分
此銅盉,造型極具現代感,同樣是中國銅器起源的代表作,但屬於二里頭文化之後的二里崗文化,商代初期、西元前16-14世紀。它像鬲一樣有細長的三足,是空心足,但擁有像盉一樣的流口,這樣有意思的複合造型並不多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 Brundage 收藏有兩件,全世界私人收藏家手裡大概也只有兩、三件。
根據 Christian Deydier,玫茵堂青銅收藏重在規模龐大,「與瓷器相較,青銅器精品的數量少的多,尤其高古時期的青銅器更是罕見,通常只有在收藏家去世時才會重現市場,因此要建立像玫茵堂這般規模的收藏相當困難,甚至可說是不可能。」尤其是收藏家相當難得地將重點放在中國青銅文化的起源,擁有數量不少、具代表性的二里頭、二里崗文化和安陽時期的青銅器。
除此之外,多件商代時期的青銅器,器身鑄有銘文,是重要的歷史研究資料。而 Stephen Zuellig 近乎百科全書式的收藏角度,致力收集中國青銅文化和藝術發展各時期、各類型、不同造型、圖案、飾紋具代表性作品,其收藏足 以勾勒出中國青銅文化發展的完整概貌。因此不論從歷史、文化或藝術的角度來說,玫茵堂收藏都深具意義。Christian Deydier 指出,玫茵堂收藏的另一個特點是,收藏品大多流傳有緒,出自最知名的收藏家舊藏,如 C. T. Loo(盧芹齋)、日本奈良中村準策/寧樂美術館、德國 Oeder 收藏等;有些銅器甚至曾經發表在十五、二十個文獻或出版刊物,因此相當稀罕!
商代中期二里崗文化 獸面紋青銅鬲
高 25.3 公分
鬲是古代炊器,由三個肥胖的襠袋組成,錐形空足。這只銅鬲在斷代上有困難,因為至今沒見過其他類似作品,但它結合了二里崗銅器造型和技術上的所有特徵。這件青銅鬲出自日本奈良中村準策/寧樂美術館舊藏,通身佈滿饕餮紋飾,向來被視為二里崗時期最精美的代表作和重要参考。這件作品收藏家於1992年巴黎古董商雙年展中向 Christian Deydier 購買的。
商代安陽時期 獸面紋青銅尊
高 41.4 公分 直徑 35.5 公分
這件尊斷代於商代安陽時期,安陽是殷商盛世,是中國青銅發展的重要時期,這時期的青銅器通身佈滿各式各樣的飾紋。這件青銅尊長久以來被認為是中國境外最精美的尊,直到巴黎塞努斯基博物館收藏了另一件半人半鳥紋飾的青銅尊,鋒芒才被取代。商代這個造型的重要傑作大概只有三、四件位於中國境外,不論是綠鏽的品質、造型的平衡美感、飾紋的精緻,都數安陽青銅的代表作。它器身鑄有銘文,出自法國駐中國大使 Hoppenot 舊藏,在 Hoppenot 之後,由 Eskenazi 於1980年在巴黎拍賣會上買到,後來賣給香港收藏家 P. P. Chiu(趙氏山海樓),在 P. P. Chiu 過世後,Eskenazi 負責處理他的部分收藏,這件作品賣給了玫茵堂。
問及展覽的源起以及玫茵堂為何選在吉美博物館展出藏品,為收藏家和博物館居中牽線,促成這樁展覽美緣,並且從頭到尾全權代理收藏家處理藏品保險、運輸、開箱,甚至作品拍照、資料提供等事宜的 Christian Deydier 不諱表示,「收藏家有意在某個博物館展出青銅收藏,我是法國人,當然直接想到的是法國博物館。原先屬意塞努斯基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但新上任的館長我不熟悉,對她的行事作為尚不清楚(注:本藝術專家 Christine Shimizu 於2011年11月成為塞努斯基博物館館長),何况以玫茵堂收藏的品質,國立級的吉美博物館更合適。」對同樣2011年秋天新上任的吉美博物館新館長 Olivier de Bernon 來說,這個他以「精湛卓絕」來形容的玫茵堂青銅收藏,則是一份從天上掉下來的大禮。
東周春秋早中期 龍耳方座青銅簋
高 33 公分 寬(連耳) 44 公分
這件大型銅簋出自日本奈良中村準策/寧樂美術館舊藏,它是東周春秋時期,西元前8-5世紀,這件作品來自一個重要遺址出土,因此數量可能是4、6或8件。目前所知世界上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手裡有3、4件,這件作品匯集了春秋時期青銅器所有巴洛克風格、最華麗精美的造型和裝飾:蓋捉手作蓮瓣狀,雙龍耳,方座圈足。這是寧樂美術館收藏的其中一件最重要的作品,西元前八世紀的器物具這般質量的甚為罕見。
西周早中期 鳳紋高足青銅簋
高 20 公分 直徑 21.5 公分
這件銅簋之所以重要,不在於它的尺寸或造型,而是它的銘文,器内鑄有四十字銘文(惟四月初吉,丁亥,王在周,格於大室。王篾 曆,錫玄衣赤褎,對揚王休,用作文考父丙肆彝,其萬年寶),這件器皿是為紀念帝王蒞臨、尤其是為紀念帝王賞賜榮譽封號而冶鑄。這件作品在十九世紀末曾為中國研究甲骨文專家劉鶚所收藏,後來不知怎地於1946年由中國一位官員赠送給法屬印度支那主計長,是這位主計長的孫子提供 Christian Deydier 此件器物。記載上面銘文的文獻可追溯到1886年(徐同柏《崇古堂款識學》), 亦即現代青銅研究一開始就有這段銘文的資料,而且研究、記錄這段銘文的出版很多,因此這件作品的重要性在於它的歷史價值。
西周中期 鳳鳥紋青銅鼎
高 16.3 公分
此件著名的銅鼎出自德國 Oeder 舊藏,曾在多本刊物上發表過,器身內壁鑄有『伯作寶鼎』四字銘文。它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鳳鳥紋的裝飾。從藝術史角度來說,鳳鳥紋的出現代表了中國銅器在風格和用途上的一大轉變。銅器早期是作為禮器,到西元前十世紀崇拜祖先的宗教逐漸式微,青銅器皿擺脫了祭祀的功能,喪失了宗教意義,成為富裕人家紀念婚禮等某個重要慶典或節日的日常用品,溝通和聯繫生、冥界的饕餮和動物紋飾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鳳鳥紋和日後的幾何造型。因此這件青銅鼎代表了青銅器在祭祀和一般日常之間的重要轉捩點。這件銅鼎不僅品質難得一見,不論保存狀况、綠鏽和冶鑄都很完美,對青銅愛好者來說,是市場上可以找到這個時期最好的東西;而且出自名家收藏,曾為巴黎 Najer Oeder、柏林 Oeder 收藏,德國收藏 Oeder 青銅界鼎鼎有名,他的收藏於1984年在倫敦拍賣時締造了很高的成績,後又在市場出現時,同樣締造驚人的價錢,因為這位收藏家雖然收藏數量不多但件件是工藝精湛、裝飾華美的精品。所以 Oeder 收藏的青銅向來是收藏家的重要參考座標。
事實上,吉美博物館自休館五年進行大規模整修、於2001年重新開幕後即陷入多重危機;過去十年間觀眾人數不斷下滑,2001年計有44萬觀眾,2002年參觀人數流失了三分之一,並一再往下探,2010年觀眾人數不到23萬名。再加上內部管理出現嚴重問題、四年前開啟的當代藝術政策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甚至被法國媒體以「一艘終將沉沒的醉船」稱之。
專長為柬埔寨文化和藝衏,過去22年長駐柬埔寨,在考古遺址進行考察研究、並擔任法國遠東學院院長的 Olivier de Bernon ,試圖力挽狂瀾,以一系列具知名度的專題展來擴大吉美博物館的號召力,增加參觀人數,同時吸引贊助商。2012年觀眾人數首度逆向成長,增加了15%,主要得力於兩項廣受歡迎的專題展:【石境:中國藝術之微妙玄通】與【茶文化】。根據 Olivier de Bernon 表示,吉美博物館未來五年的展覽計劃包括:春天玫茵堂珍藏中國古代青銅展之後登場的是同屬重頭戲的【吳哥窟展】;2014年為【克列蒙梭與亞洲】與越南藝術;2015年的展覽焦點為印度莫臥兒帝國與韓國文化。2016年計劃展出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玉展。
西周 乳釘紋銅簋
通高 16.6 公分 直徑 22.8 公分
Photo: Vincent Girier Dufournier © Droits réservés
商代安陽時期 銅斝
高 33.5 公分
Photo: Vincent Girier Dufournier © Droits réservés
戰國時代 嵌孔雀石、綠松石銅壺
高 19 公分
Photo: Vincent Girier Dufournier © Droits réservés
Olivier de Bernon 不諱言指出,這次玫茵堂珍藏古代青銅展,因為籌備時間極其短促,對吉美博物館不啻是一大挑戰。據了解,即使玫茵堂極負盛名,但作為在公立博物館展出私人收藏,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古文物,策展人 Marie-Catherine Rey 與研究員曹慧中在選件上格外謹慎,以曾經發表過或流傳有緒的器物為首選。在展覽籌備過程中一再更改、删减展出作品的件數。至於玫茵堂主人是否將在展覽後捐贈青銅器袷吉美博物館?館長 Olivier de Bernon 坦誠展覽交涉協調過程中的確提到這個問題,但至今尚未獲得確認;可能日後以捐赠或遺贈的形式讓玫茵堂的部分收藏進入吉美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裡頭。Olivier de Bernon 表示:「吉美博物館本身收藏了許多代表某些造型、時期的青銅珍品,但不如玫茵堂青銅收藏的豐富完整;玫茵堂珍藏的某些青銅器可以讓吉美博物館收藏更臻齊全。」
2013年巴黎吉美博物館推出的展覽
【古代中國瑰寶:玫茵堂珍藏青銅禮器】現場
《CANS藝術新聞》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2024古董年鑑
1996年2月創刊的《拍賣年鑑》及兩本專業藝術月刊《CANS藝術新聞》和《當代藝術新聞》,分別於1997年及2005年創刊。《拍賣年鑑》提供全方面的市場數據。《CANS藝術新聞》以古美術為定調、《當代藝術新聞》關注亞洲當代藝術。兩本月刊為提供讀者最新資訊,每月都以快速的節奏更新並跟緊藝術時事,內容字字深入淺出,剖析藝術產業種種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