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罐子藝術網」關注我們⬆
封面故事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內容
那娜/北京專訪
大觀堂/圖版提供
中國文物藝術品行業有三種人:收藏家、行家和拍賣公司,當下,這三種身份未必平行,常有交集,其中行家最容易變換身份,但馮朗銓堅定如一在做行家,一做就是三十年。《CANS藝術新聞》本期封面故事專訪大觀堂主人馮朗銓,介紹這位與中國改革開放一同成長而來的古董商,他如何以三十年的行家經歷為模型,探索一名獨具一格的中國古董商的成長軌跡與自九十年代迅速崛起的文物藝術品行業的關係。
大觀堂主人 馮朗銓
嶺南文化底色的古董商
馮朗銓成長於廣州十三行後面的十八甫南。說起廣州十三行在中國外貿史上赫赫有名,無人不曉,而講到廣州「一口通商」貿易的歷史,西關十八甫的「資歷」可比十三行還要古老。「十八甫」興起於明代,是廣州最早的商業區。在十三行崛起之前,這裡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中心。今日廣州不少百貨名店、酒樓食肆乃至金融機構都發端於此。而長於十八甫的人家裡,都會有些老家具,馮朗銓說他自幼是睡在祖母家的一張大紅木床長大,那是他對中國家具最初的啟蒙。那張大紅木床是典型的廣式家具,廣式家具造型穠麗絢爛,意蘊靜穆奢華,熾烈的嶺南文化與奔放的西方藝術風格相互融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家具風格。青年時期的馮朗銓與母親一道經營外貿生意,積累原始資本後他便從熟悉的廣式紅木、竹木家具開始收藏。短短時間,他成為廣東地區最大的家具買家,做為買家,他積累的不僅是藏品,更是貨源和人脈,他認識了許多跑在古董一線的行家們。但他說當時也受過騙,交過不少學費。嶺南人的骨子裡是不服輸的,馮朗銓邊學習邊買賣,從珠海的三鄉家具市場到1996年在廣州成立「大觀堂」,9年後,他是第一位北上在北京開古董店的嶺南人。嶺南文化鼓勵創新,敢於引領社會變革。從近代的維新變法到現代的改革開放,廣東都走在時代的前列,這種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似乎也刻進了馮朗銓的基因。
北京大觀堂展廳
2005年在北京開店對馮朗銓仍具極大的挑戰
雖然早期收藏階段碰壁交學費,但作為古董商馮朗銓是有優勢的。他說自己是半個廣東人,生於北京,長於廣東,字正腔圓的普通話說出來,讓人很難在初次見時會以為他是一個南方人。流利的英語表達又使他早在三十年前海外的拍賣會上與日本和歐美買家競爭拍品,或去歐美一些老收藏家或老戶的家裡直接挑選家具。即便如此,2005年在北京開店對馮朗銓仍具極大的挑戰,初到北京人面不熟、藏品不顯,家具的二級拍賣市場還未形成規模,店面生意半年間毫無起色,馮朗銓採用的方式只能用價格吸引客源,也因他價格公道,為人爽直,藏品豐富,「大觀堂」在北京經營大半年後終於打開了局面;北方的家具收藏家陸續光顧「大觀堂」,其中馬未都、海岩等家具大藏家都是他到北京後認識的早期客戶。
馮朗銓介紹「2005年大觀堂來北京以前,國內幾乎沒有開古董家具店的行為,在北京想買到老家具只有從老戶或行家家裡淘。前廳紅木、柴木家具,後堂才賣紫檀、黃花梨,是廣東前店後廠的模式」。這與海外開古董店明碼標價的銷售模式完全不同,馮朗銓不要「捂著賣」,他認為未來一定是透明的公開銷售。
「大觀堂」在北京開店的第一件事便是捅破這層窗戶紙,他在北京古玩城B座(書畫城)一層盤下最大的店面銷售古董家具,但同時又出現了一個問題,當時的客人們要求家具有歷史滄桑感,不接受「博物館皮殼」,扭轉觀念是「大觀堂」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馮朗銓說「馬未都先生給大觀堂的幫助很大,他早期到世界各地看過海外藏中國家具,是國內最早接受「博物館皮殼」的人」。通過市場的驗證,現在的藏家們已接受這種對骨董家具的維護方式。
馮朗銓在2024香港國際古玩展介紹藏品
馮朗銓與香港國際古玩展創始人翟建民
中國家具的審美和價格建立比歐美晚十年
馮朗銓認為大陸的古董商又受到香港和台灣的行家影響深遠。就如古玩城B座的24小時的營業概念,他發現客人們的確更喜歡晚上來逛古董店,下班來聊天看藝術品是釋放精神壓力的生活方式,也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古董店的交易習慣。
拍賣場上,馮朗銓認為中國古典家具得走進藝術品拍賣市場並取得繁榮,要仰賴於王世襄先生於1985年出版的開山之作《明式家具珍賞》。
1995年,中國嘉德舉辦的【清水山房藏明清家具】專場是古典家具在國內拍場的首場亮相,28件拍品,總成交額4466萬人民幣,總成交率60.71%。來現場參加拍賣的大部分是國外的藏家和買家,國內做家具買賣雖然也來了不少,但多以觀望和瞭解為主。1996年的紐約佳士得【加州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藏品拍賣】則被譽為中國家具拍賣的一場傳奇,107件家具全部易主,總成交額達1120餘萬美元,創下當時中國藝術品單場拍賣的最高紀錄。自此之後,中國明清家具拍賣的市場地位墊定基礎,馮朗銓則說「這場拍賣僅僅是推動海外的中國家具市場;在此之前,中國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被外國人視為珍寶的明式家具,在中國本土還遠未彰顯價值,許多明清家具這期間都外銷海外」。恰如創立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的美國收藏家羅伯特·伯頓所說「當時我們真是和時間賽跑,因為這個收藏中國黃金時期的家具的黃金時刻稍縱即逝」。
中國家具拍賣市場的迎來黃金時代,已然在十年之後。2006年,中國和比利時建交35週年,作為當年官方的重要交流活動之一,由嘉木堂伍嘉恩女士與吉美博物館館長共同策劃,在北京故宮永壽宮舉辦的【永恆的明式家具──侶明室收藏展】,展出了比利時收藏家菲利浦·德·巴蓋的71件明清家具,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明式家具為專題的個人收藏展,取得空前成功,「明式家具」因此震撼北京收藏界。2011年春,【讀往會心──侶明室藏明式家具】專場在中國嘉德上拍,70件套家具全部以高於估價數倍成交,總成交價高達2.47億人民幣。中國內地古典家具的市場行情由此發端,實現彎道超車,2018年,北京保利推出【逍遙座古典家具】專場,2021年北京保利秋拍【逍遙座專場】中〈明末清初 黃花梨獨板架几式巨型供案〉以1.15億人民幣成交,迎來中國古典家具的億元時代,香港蘇富比2022年秋拍【何鴻卿爵士私人典藏中國歷代藝珍晚拍(一)】中〈明末 黃花梨圓後背交椅〉,加佣金以1.24609億港元成交,創下世界最貴黃花梨交椅拍賣紀錄。
2023年2月佳士得拍賣與深圳大觀堂合作舉辦【深度藝術·藝術收藏的生活方式】活動現場
綜合經營是中國古董商的必然趨勢
古董家具為了展示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美感,通常需要寬敞的空間,不止於比例的舒適協調,更激發人們的情感共鳴。因此馮朗銓不耽於一個店面的空間,在北京經營的近二十年間,他先後在天壇古玩城、北京順義區建立大觀堂會所;2015年,馮朗銓更在北京東五環邊建立了一座佔地35畝的大觀堂盆景園;疫情之後,於北京古玩城A座開闢200平米的展示空間。
我們發現大觀堂在二十年來始終保持擴張的勁頭,一直需要更大更大的空間,這是為什麼?馮朗銓的看法是古董商以前做單一門類就能成功,現在一定得要綜合經營。「當我們去安思遠、JJ.Lally、Eskenazi 這些世界知名古董商的店面,發現他們的店裡陳列的是各種門類和不同時代的古董,高古的雕塑放在明清的條案上,神秘且和諧。專業與綜合素質是兩條齊頭並進的軌道,可能有人會因此質疑你的專業水平不夠,但我認為未來的行家 dealer 只依賴單一項的專業水準難以生存。在我能輕鬆駕馭家具板塊後,我便拿出精力研究其它的板塊,擴大知識面,而未來的客人需要行家 dealer 擁有綜合素質。雖然學不了太多,挖掘一兩個板塊還是有時間的,此時我增加了盆景和庭院賞石收藏和經營項目」。
大觀堂參加2024香港國際古玩展現場
大觀堂參加2023香港國際古玩展現場
大觀堂盆景園
中國家具、盆景、賞石、書籍庫是馮朗銓三十年行家生涯所經營的最重要的四大門類。
盆景和庭院賞石在藝術品領域都屬於小眾賽道,這是馮朗銓十年來傾注心力最多的兩大板塊,可見他十分看好這兩個領域的前景;盆景和庭院賞石都需要空間,但馮朗銓任性的具備了以上的條件,並在這兩個領域耕耘十年以上。馮朗銓說他很早就喜歡盆景,「盆景和家具一樣,都具有線條之美」。早年他在法國戛納,看到對面遊艇上陳列著盆景,精心雕琢的樹木在盆中蜿蜒生長,輕輕搖曳的樹葉與周圍無垠的大海和碧藍的天空形成鮮明的對比。盆景宛如一個寧靜的小世界,承載自然的韻味和人工的巧思。這一抹風景讓馮朗銓感受到植物生命的美好,尤其後來收藏的「舍利乾」盆景,乾枯蒼白的枝幹 ,突兀的伸展在翠綠的枝葉之間。決然的恣態展現死亡的痕跡,看似死寂的枝幹旁邊中,新綠蓬勃而富有生機的枝葉向陽光努力生長。馮朗銓說藉由一株盆景理解了「生與死」是生命的必然循環後,便能以坦然的心態接受生命的完整過程。
馮朗銓去台灣,發現台灣的每家古董店裡都擺放盆景,陽明山上的收藏家家中,也有盆景的佈置,盆景就像收藏家精神家園裡的原野,帶著希望生機;在日本時,他以家具的理論學習盆景知識和價格體系,發現盆景是日本園林裡最沒有匠氣的部分,由此瞭解到,這些活著的古董盆景的存世量可能只在一萬棵左右。2016年,他在北京建立盆景園,為收藏家們提供精神家園的生命滋養。
大觀堂盆景園中錯落有致的佈置庭院賞石,馮朗銓說,對於庭院賞石,大觀堂一直處於學習的過程,在大部分拍賣公司和收藏家都已認可的明清賞石之外,小眾的人群開始提煉出庭院賞石的欣賞,有趣的是年輕人更願意追溯年代高古的賞石,直追漢唐。但有一點值得推敲,一些例如崑崙山等仙山類的代表修仙的題材,是否應被認定為賞石呢?目前這個辨論沒有定案。而庭院賞石的獨特之處在於不能像案頭賞石一般隨意的更換擺放,更強調與自然的融合呼應,與庭院整體風格的協調。實際上還存在一個誤區,要區分庭院賞石和寺廟賞石,古代庭院賞石的存世量特別少,南宋時期,戰亂導致北方精英階層遷徙南方,直到清代,北方的庭院賞石的存世量都非常少,孔廟留存下一些帶有著錄的庭院賞石。江浙福建安徽這些地方,有好院子必然有好賞石,對比之下,北派賞石更巨張力、南派賞石更具秀美。
我們更追求賞石的雕琢,它的雕琢代表古人的審美,這種雕琢亦是原創,一塊沒有雕琢的石頭是不能代表古人的,因為它沒有人的思想在上面。拍賣場上,庭院賞石藝術剛剛起步,只要房子夠大,庭院賞石和其它藝術品一樣可以置於家中,而且盆景和賞石是可以結合的,很多藏家是從家具到盆景再到賞石的收藏路徑,所以我認為大觀堂經營的這三大類相輔相成,盆景和庭院賞石的前景未來可期。
清早期黃花梨高束腰三彎腿架子床 226 x 155 H 234 cm
圈黃花梨嵌百寶螭龍博古紋圈椅一對 17/18世紀 67 x 47 H 98 cm
黃花梨半桌 16/17世紀 102 x 50 x H 87 cm
明晚期 黃花梨貼皮嵌石面圓角櫃 80.5 x 46 H 127 cm
庭院賞石 17/18世紀 L 117 x H 202(帶底座)x W 44 cm
觀箴雲簡 是一個偉大的工程
2012年,馮朗銓說服佳士得拍賣的單菁女士一同創立了「觀箴雲簡APP」。雲簡的創立,使馮朗銓不僅僅是一名古董商,馮朗銓首度與《CANS藝術新聞》披露創立觀箴雲簡APP背後的故事。
馮朗銓的母親從事印刷業。90年代,掛曆是最暢銷的單品,少有人知的是,當時香港掛曆上的風景畫要去圖片公司租賃,馮朗銓經營古玩生意後,才知道歐洲有一家專門從事資料租借的公司,已經營百年,無論是古董商還是博物館查資料,都找這家公司。二十年前,為了買家具,馮朗銓去歐美行家的店裡,發現他們資料的完整性,當時 Eskenazi 的店裡,有三名中國人專門幫他研究整理中國的資料數據,古董生意做得越久,越能感受書籍的重要。
從2002年為了追溯某件家具著錄購買書籍,到2008年系統的開始購買各門類的文物書籍,尤其重視拍賣圖錄,通過大量拍賣圖錄的海量信息,構建出各門類器物的價格體系。佳士得的裴朝暉先生曾和我說,「我們這代人一定要把紙質電子化。後來我們大量的蒐集出版物,最大宗的一筆是買下整座圖書館的書,以集裝箱的方式運回國內」。他清晰的記得一件事,在倫敦佳士得旁邊的小飯館,跟坐在對面的單菁說「我們幹一個偉大的工程吧」;此後,單菁支撐起雲簡APP的一切運營,馮朗銓則負責全部的資金支持。對於一個古董商來說,以一人之力投入藝術品數據庫是相當吃力的,但馮朗銓已持續投入了十二年。
位於北京大觀堂內的觀箴雲簡藏書室一角
參觀大觀堂的書籍庫令人感動且震撼。「雲簡」的藝術文獻實體書的藏書量已達到約 8萬卷冊,以海外早期絕版書為主,另掃描電子文獻近4萬卷冊,我們能在「雲簡APP」上查詢以多少筆數據?答案是目前上線的藝術條目逾108萬條,及3000冊早期絕版電子書籍的瀏覽。2018年,「雲簡」剛正式上線時,《CANS藝術新聞》曾採訪單菁,這6年間,雲簡從2018年度用版僅有書畫家印鑒和清宮檔案為主體的查詢內容,現已增加了各類別藝術品的內容,從被誤解為書畫類文獻工具到現在更貼近藝術收藏界和文博研究者需求的內容。例如早期海外拍賣及出版著錄的藝術品精準查詢,彌補了全球早期資料不可搜索的空白,以及名家鑒定文獻檢索、絕版圖書電子閱覽板塊,尤其包含佳士得、蘇富比自開創以來中國及亞洲藝術品拍賣單件精準查詢,獨創了提供原書原面對應展示,為用戶提供了還原出處著錄的真實度。現今「雲簡APP」已成為全球藝術博物館,拍賣行和藝術品業者的線上資料庫。
對於未來,古董商該如何與時俱進的迎向新時代,尤其是疫情過後藝術產業發生了許多變化。馮朗銓認為,科技的進步讓取得資訊知識上更加便利,這是必須擁抱的,就像他為何要發想做「雲簡APP」。但傳統古董商作為藝術顧問,與收藏家面對面的交流,無論是探討市場行情、專業知識、理念分享,更是這個行業裡最重要最為珍貴的模式。馮朗銓堅持了十餘年參加香港博覽會,在北京大觀堂裡也常是高朋滿座,與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暢談藝術。馮朗銓對中國藝術品的熱情與理念,三十年如一日,讓他在這條道路上不斷砥礪前行。
「雲簡」的藝術文獻實體書的藏書量已達到約8萬卷冊,以海外早期絕版書為主
《CANS藝術新聞》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攻玉山房藏眀式黃花梨家具》三冊合售
1996年2月創刊的《拍賣年鑑》及兩本專業藝術月刊《CANS藝術新聞》和《當代藝術新聞》,分別於1997年及2005年創刊。《拍賣年鑑》提供全方面的市場數據。《CANS藝術新聞》以古美術為定調、《當代藝術新聞》關注亞洲當代藝術。兩本月刊為提供讀者最新資訊,每月都以快速的節奏更新並跟緊藝術時事,內容字字深入淺出,剖析藝術產業種種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