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罐子藝術網」關注我們⬆
蘇富比秋季拍賣的台北預展自10月21日起至22日止,於華南銀行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展出近50件重點拍品。蘇富比秋季的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的主要亮點分別為羅斯科(Mark Rothko)的〈無題(黃與藍)〉,以及趙無極巨作〈02.01.65〉。因此,預展首日特別舉辦了兩場圍繞這兩件領銜拍品的講座,第一場主題為「趙無極與羅斯科:雙雄初遇」,主講者為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杰。郭東杰細心地為聽眾介紹兩位藝術家,以及他們共同的伯樂山姆·庫茲(Samuel Kootz)的基礎背景,並對照歷史資料,使眾人對於這兩位抽象表現主義大師有更立體的印象與更深刻的理解。
蘇富比秋季拍賣台北預展首日(10/21)特別舉辦了兩場圍羅斯科〈無題(黃與藍)〉,以及趙無極〈02.01.65〉兩件領銜拍品的講座。第一場主題為「趙無極與羅斯科:雙雄初遇」,主講者為蘇富比亞洲區現代藝術部主管郭東杰,現場人氣爆棚。
趙無極:融合東西方藝術的先鋒
趙無極是20世紀中期重要的藝術家,他精通東西方藝術傳統,並在作品中將二者融合。他於1921年出生於北京,童年在南通度過,父親趙漢生是銀行家,家族可追溯到宋朝皇族。1935年,趙無極考入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六年後成為該校助教。1948年,他與妻子謝景蘭前往法國巴黎深造。趙無極的藝術生涯充滿國際色彩,1952年,他首次在美國展出作品,並在辛辛那提國際版畫雙年展中亮相。1954年,他在辛辛那提美術館舉辦個人回顧展。1955年,他參加卡內基國際藝術展,獲得第五名。從1957年到1965年,除1963年外,他每年都在紐約的庫茲畫廊舉辦個展。
郭東杰表示,趙無極在藝術生涯中曾有過三段婚姻,三任妻子都成為他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但他的美國事業最重要的藝術推手是庫茲,這位著名的畫廊經營者和推廣者大力支持趙無極的藝術發展。
趙無極〈02.01.65〉
油畫畫布 162 x 200 公分 1965 年作
HKD 80,000,000 – 120,000,000
羅斯科: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代表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核心人物之一。1903年,他出生於沙俄統治下的拉脫維亞,1913年移居美國波特蘭,並於1923年定居紐約。他原先就讀耶魯大學,中途輟學。四十幾年後,1968年耶魯大學為他補頒榮譽學位。1923年他在藝術學生聯盟向Max Weber學習,後進入帕森設計學院,正式展開藝術家事業。1923年至1939年是其第一階段,他受到典型的歐洲現代主義影響。四零年代至五零年代之間則是轉型期。1943年羅斯科去信《紐約時報》發表「宣言」(Manifesto),被視為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之開端。
郭東杰說:「今天看到此件羅斯科〈無題(黃與藍)〉,展現出他最具代表性的風格就是色域繪畫(color field painting)。1950年到1970年是藝術家的成熟階段,也就是經典時期(classic period)的藝術語言,這時其語言已進入極簡,但他對於繪畫的精緻性、精神投放與昇華已進入明確狀態。」
顯赫收藏
馬克·羅斯科〈無題(黃與藍)〉
油畫畫布 242.9 x 186.7 公分 1954 年作
HKD 225,000,000—275,000,000
庫茲成為兩位藝術家的橋梁
趙無極與羅斯科在1950年代紐約的相遇並非偶然,庫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作為推廣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推手,庫茲致力於推動美國藝術走向國際舞台,並在1942年為羅斯科策劃了在梅西百貨的抽象主義展覽。1957年,庫茲畫廊重新開業,簽下蘇拉吉、趙無極等一批國際藝術家,以拓展畫廊的版圖與國際影響力。根據趙無極基金會2017年做的調研,可發現即便1966年庫茲畫廊結業,兩人依然保持著友好往來。郭東杰特地展示了一本展冊,證實趙無極與羅斯科曾在卡內基國際藝術展中同框。這說明兩人不僅有創作的共鳴,還在藝術圈中有一定的交集。
還有個有趣的彩蛋,現場簡報內,呈現出龐圖運動藝術家李元佳電話簿的截圖,前面一頁是趙無極的聯繫方式,後面一頁是羅斯科的聯繫方式,可以細看羅斯科那一頁上,李元佳還寫著幾個字:「以下有我畫本」。郭東杰表示,這聽起來很刺激,若此話當真,羅斯科可能擁有李元佳的作品或畫冊。他進一步解釋道:「由於李元佳六十年代時在米蘭,後來去英國,那羅斯科也在英國,兩人可能曾往來過。這也對於我們以後回顧六七十年前這些來自世界各地,貌似扎根在不同的國際城市的藝術家彼此的交流,有一個更立體,也更人性化的印象。」
庫茲(圖中)是趙無極與羅斯科兩位藝術家的橋梁
龐圖運動藝術家李元佳電話簿的截圖,前面一頁是趙無極的聯繫方式,後面一頁是羅斯科的聯繫方式
趙無極與羅斯科的藝術共通點
在郭東杰看來,趙無極和羅斯科的作品雖看似不同,但兩者有許多共通之處。兩位藝術家都屬於20世紀的「流浪藝術家」,他們成名於異國,並在創作中融合了自身母國與異國的文化特質。郭東杰指出,兩人的作品在構圖上有三段式的結構特徵,趙無極偏向抒情抽象,而羅斯科則更傾向幾何結構。此外,他們都受到了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影響。羅斯科的色彩運用明顯受到馬蒂斯啟發,趙無極則在早期學習中以馬蒂斯和塞尚為楷模。此外,趙無極還與馬蒂斯的兒子皮耶·馬蒂斯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並通過其畫廊進一步推廣作品。
第二場主題為「回歸亞洲與重返歐美:全球化的華人抽象藝術市場」,由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余箐憫、桃園會展中心藝術總監王焜生,以及郭東杰三人對談。對話重點在探討華人藝術家如何在全球藝術市場中重新定位,並分析趙無極與羅斯科的抽象作品之間的異同。
第二場主題為「回歸亞洲與重返歐美:全球化的華人抽象藝術市場」,由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余箐憫、桃園會展中心藝術總監王焜生,以及郭東杰三人對談
郭東杰首先對王焜生的才華表達敬意,並請他分享戰後抽象藝術的背景、條件,及趙無極如何在這個時期融入西方藝術界,並將亞洲及中國文化帶入全球抽象藝術的核心。
王焜生:戰後社會與抽象藝術的交織
王焜生分享了其學術歷程,提到他在1996年赴英國攻讀碩士學位,之後到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學習。為了深入研究當代藝術,他後來前往德國柏林,研究德國表現主義的發展。2003年,王焜生有幸在柏林與趙無極面對面訪談,這讓他對趙無極的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趙無極不僅在華人藝術界具有重要地位,在西方藝術界也同樣備受推崇。
桃園會展中心藝術總監 王焜生
王焜生提到,二戰後的世界充滿動盪,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瓦解,藝術家們也開始更多地反思內在世界。藝術不再僅僅追求具象表現,而是逐步轉向了對精神層次的探索。印象派是科學性地探索光與色彩,而後印象派則更關注內心的情感表達,這一潮流最終發展為抽象藝術。
趙無極和羅斯科的背景也體現了這一時代精神。趙無極來自中國一個富有的家庭,但在1949年之後,他有二十年無法回國。羅斯科則是俄羅斯猶太人,移民美國後,一直尋找自我認同。他們都在異國追尋自我,並在藝術創作中展開精神性探索。羅斯科通過閱讀尼采的《悲劇的誕生》進行精神層次的探索,而趙無極則放下了具象繪畫的形式,專注於表達內在靈魂。他們的作品雖然形式不同,但其背後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追尋依然存在。
余箐憫:羅斯科〈無題(黃與藍)〉的背景與意義
余箐憫接著介紹羅斯科的〈無題(黃與藍)〉,強調1954年是羅斯科藝術生涯的「奇蹟之年」。這一年,他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生平首次大型個展,並結識了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和法蘭克·克萊恩(Frank Kline)的經紀人,標誌著他在學術界和市場上的雙重認可,正式躋身為抽象表現主義的重要成員。
蘇富比亞洲區現代及當代藝術部資深專家 余箐憫
羅斯科的創作歷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1920至1930年代,他受到歐洲現代主義的影響;1940年代,他進入超現實主義時期,並逐步邁向全然的抽象風格。1949年,他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看到馬諦斯的〈紅色房間〉,深受其色彩運用啟發。同時,他與克萊夫·斯蒂爾(Clyfford Still)的緊密聯繫,也對他的藝術風格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因素促成了他1950年代的成熟風格,尤其是他將色域繪畫簡化為兩到四個色塊,希望每幅畫布都如同一齣戲劇,每個色塊都是獨立意志的表演者,以激發觀者的不同情緒反應。他鼓勵觀者站在畫布前,感受作品帶來的沉浸和包圍,從而激發出更深層的精神空間。
郭東杰:趙無極的藝術發展與影響
郭東杰接著介紹了趙無極的藝術歷程,特別關注1959年至1965年他與庫茲畫廊合作的時期。這段時期對趙無極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畫布尺寸的擴大。他早期的作品大多在120號畫布(195 x 130公分)上創作,但1959年後,他開始有意識地每年創作162 x 200公分的大幅作品,因他開始在歐美參加越來越多美術館級別的展覽。對於一位藝術家而言,創作大幅作品是在藝術史和博物館系統中建立自己名聲的重要方式。至今,許多這一尺幅的作品已被各大美術館收藏,例如巴黎龐畢度中心就收藏了三幅。
除了畫布的擴大外,庫茲畫廊還讓趙無極更接近了美式抽象表現主義的核心精髓。早期的趙無極帶著中國文化的精華來到法國,並創作出甲骨文時期作品。然而,1959年後,他的創作進入了美式抽象表現主義的語境,並吸收了波洛克式的自動書寫、羅斯科式的三段式構圖,以及庫茲對於大幅作品的鼓勵。這些影響讓趙無極改變了創作方式,結合了中國書法的狂草精神和波洛克的自動書寫,使他的創作達到狂草時期的巔峰。在此幅〈02.01.65〉中,可見趙無極運動流暢的筆觸,他不僅要塗抹顏料,還要用劃刀刺破畫布,形成風馳電掣的動感和能量。這種創作方式結合了美式藝術的特點,同時帶有中國的文化基因和法國的藝術經歷。趙無極的狂草時期正是中、法、美三地文化融合的結果。
隨著亞洲市場在1980年代的崛起,趙無極的作品逐漸回到亞洲市場,並在全球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2020年後,華人抽象藝術市場的價格與審美標準逐漸與歐美接軌。趙無極與羅斯科的作品被放在一起討論,正是對這種文化與市場互動的探索。過去,我們關注趙無極作品中的「中國性」,隨著藏家國際視野提升,我們開始更多著眼於其作品中的「西方性」。
「回歸亞洲與重返歐美:全球化的華人抽象藝術市場」講座現場
王焜生:重新審視趙無極與羅斯科
在總結發言中,王焜生指出,理解趙無極和羅斯科,可以嘗試撇開他們的文化背景,單純從作品本身去探討。兩位藝術家雖然來自不同文化,但他們都在探索抽象藝術,且作品展現出一種超越地域和文化的「世界性」語言。
這種抽象藝術不僅去除了具象的背景,還以一種精神層次的抽象與觀者的生活經驗產生共鳴。康德曾提到「天生的審美觀」,這種審美觀不依賴教育,而是人類天生具備的感知。趙無極和羅斯科的作品正是通過這種「人類共同的審美標準」打動了全球觀者,無論文化背景如何,觀者都能從他們的作品中感受到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結語
趙無極與羅斯科,代表了東方與西方抽象藝術的頂峰。他們的作品超越了地域與文化的界限,展現了人類共通的精神性與美學標準。這次講座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兩位大師作品的藝術魅力,也加深了我們對於全球藝術市場中,華人藝術家如何定位與突破的理解。
《當代藝術新聞》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趙無極【無言的空間】
1996年2月創刊的《拍賣年鑑》及兩本專業藝術月刊《CANS藝術新聞》和《當代藝術新聞》,分別於1997年及2005年創刊。《拍賣年鑑》提供全方面的市場數據。《CANS藝術新聞》以古美術為定調、《當代藝術新聞》關注亞洲當代藝術。兩本月刊為提供讀者最新資訊,每月都以快速的節奏更新並跟緊藝術時事,內容字字深入淺出,剖析藝術產業種種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