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PE的诱惑与挑战:投资人跳槽后的现实生活揭秘 / 如果中国风投只剩3000家,我凭什么留下

百科   2024-11-04 19:04   北京  

来源:钛媒体创投家


国资PE的诱惑与挑战:投资人跳槽后的现实生活揭秘

同一个一级市场,却是两个不同世界。

随着国资主导占比的增加,市场化机构的空间和岗位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把目光投向了国资PE的岗位。稳定、弹药充足、能出手、压力小、进可攻退可守等标签吸引着他们,但门槛高、收入降、易背锅、一眼看到头等负面评价也让一众求职者望而却步。

国资PE到底是不是避风港?第一批跳槽进入国资体系的VCer们,他们过得如何?钛媒体创投家与10余位已经在国资PE机构站稳脚跟的“跳槽者”们,聊了聊他们的真实生存现状以及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1

跳槽门槛高不高?

取决于3方面因素。

第一,地域和机构大小,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头部国资PE入职门槛较高,对于学历、从业年限和从业经历都有严格要求,且竞争激烈。进入此类机构核心投资岗的难度不亚于头部市场化机构。

而相对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的中腰部国资PE机构的招聘条件则比较宽松,一般不会对候选人有过高的期待,业务熟悉程度和稳定度是主要的考量因素。如果应聘者有北上深中腰部以上的市场化机构的任职履历,跳槽到此类国资PE机构几乎没有阻碍。

第二,如遇同等条件的候选人,国资PE更青睐有国资(企业)从业经历的人。

不止一位猎头和国资机构的招聘负责人告诉钛媒体创投家:“市场化机构的求职者在入职后的稳定性比较差。”从客观上来看,国资机构的人员流动性并不比市场化机构低,其中主动离职占比较大,所以,从招聘者到求职者都更重视人员与机构的适配性。

第三,不得不提的隐性因素就是人脉介绍推荐。

这个因素在入职国资PE机构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受访者中有一半都明确表示,有家族长辈、领导、学长或朋友等人脉的推荐(打招呼),在其入职国资PE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另一半是通过市场化招聘入职的从业者,并未着重强调此事,只是提到有关系更好。固然得出此结论,一定程度上,有无人脉推荐必定是能否跳到国资PE的一个关键因素。

2

收入到底降多少?

不同于大家刻板印象的“收入大滑坡”。

地域与机构大小依然是决定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头部国资机构,因为实力与运营模式都与市场化机构极为类似,所以在收入结构上也不会有明显滑坡。

我们的受访者中,在北京、上海、苏州入职头部国资PE担任投资总监、VP的薪资水平都保持在综合税前40万-60万之间,与清科近期发布的《VC/PE行业从业者薪酬调查》相吻合,与市场化机构差异不大。

另外一部分来自其他非一线城市的国资机构的总监、VP的收入水平就鲜有达到综合税前30万的水平了,甚有投资经理们的收入不到20万。对于这部分受访者而言,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之前市场化机构的任期时,平均下滑了20%—30%左右。

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跳槽到国资PE之后,发现公司对薪酬待遇的承诺在实际执行中并不能完全落实,而有趣的现象是公司里大部分老员工对此事毫无异议,选择了默默承受。“不清楚是这些老员工已经习惯了收入上的克扣,还是他们有其他途径争取或者其他收入渠道来弥补这块差额。”

3

晋升容易吗?

国资PE的中高层普遍薪资水平不差,但是和其他国企一样,晋升到中高层的路径就靠一个字——“熬”。

“在香港7—10年的工龄,很多人已经是VP了,但在国资可能干的还是初级经理的活。”去年从港资PE跳到国资的Clark说道“但是,7—10年之后,因为个人能力不同,很多在市场化机构的人就不一定能继续升迁了,但是国资体系可能一直持续到你50岁之后,才可以保持缓慢升迁,薪水也会跟上。”

小红书的金融博主Panda也表示:在国资PE的江湖里,晋升之路没有捷径,唯有“熬”字诀。熬走了领导,熬走了同事,熬走了VIP,最后剩下的,或许就是你晋升的时刻。

如果熬不动了,想等市场好转再跳回市场化机构,靠谱吗?

“基本不太可能,很多市场化机构不喜欢有国资经历的人,两种体系相互排斥。在国资待久再想回市场化机构,除非你能获得比你的国资平台更大的名气,比如连续投中4—5个IPO。在现在的环境和国资体系内,基本不可能了。”Clark说道“进来了,最好就做好待一辈子的准备,因为这是性价比最高的策略。听起来很恐怖,感觉一辈子一眼看到头,其实国资体系里的上限还有很高。”

4

业务怎么做?

大部分国资PE在各方面都会严格受到主管部门各种文件的指导。指导文件简单一句话就决定了整个基金募资和投资的策略。

对文件的理解很有门道,非常考验经验。比如有的文件要求基金一定要以小撬大,期待理想状态下能够配到大量的民间资本,但在当前环境下,这件事在实操层面的难度非常大,如果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募资,很有可能根本配不到钱,最后导致国资的钱也一笔投不出去。

又比如有一些先锋的基金写“不考核退出情况”,这种国资机构一般比较灵活,出手比较果断。但是,经验丰富的人会综合考虑领导的换届时间,反而在投资上更谨慎。因为一旦领导换届,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说扣还得扣。

“因为基于指导文件来决定投资策略,而且项目池很多也是基于国企自身的资源禀赋圈定,在很大程度上,投资人的个人发挥空间很小。这也是很多市场化机构跳过来的人适应不了的主要原因之一。”前年跳到北京某一线国资机构的徐博士解释说,“和那些美元VC们给自己定位的“发现者”和“孵化者”的定位不同,国资体系下的投资人更多是一个“证明者”和“把关者”的定位。”

“国资PE目前吃不吃得上饭全靠有没有大项目”一个受访者表示“跳槽前最好能搞清楚自己到时候跟的是哪支基金,如果是国家级/省级的战略行业基金,比如半导体/新能源啥的,会好一点。”一位业内人士向钛媒体创投家透露。

“背锅这件事肯定是小概率的。”苏州某国资机构负责人对钛媒体创投家表示:“首先如果你不是直接外聘空降的高层,也背不了多大的锅。重大责任上,你的上级领导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网传的很多外招一个投资经理来背锅这种事,听个故事就行。国资体系里复杂的流程管理和严苛的责任追溯机制,是不会允许基层背锅侠这种事情发生的。”

5

氛围好不好?

只要你的目标是一家中腰部以上的国资PE,就别幻想够躺平。国资PE虽然不像市场化机构用KPI压的你喘不过来气,但是繁琐的日常工作一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无论是投前还是投后,巨量且高要求的文书和制表工作是家常便饭。而相较于8小时内的工作量,如果有上进心,希望能够加速“熬”进程,8小时外的工作量同样不可忽视,陪领导应酬,开车跑腿,“学习强国”,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干不了的。躺平只存在于没入职的小白的幻想之中。不过,如果选择中腰部以下的国资机构,或许有更大的机会躺平。

国资体系里有一套“奇怪”的阶层体系。Clark说道:“对于我所在的城市来说,市级国企强于省级国企(因为省会城市与省级国企平级,而省会城市比较有钱)强于区级国企。同样的,虽然我们省级国企比较难进,名气也可以,但实际上和任何一家央企接触,就算对面没啥名气,都能感觉到力量地位的差距。另一种体现是,不管你的板块在学生思维中有多“高大上”(比如私募/基金),只要是国企属性,无论是待遇、公司地位还是升迁速度,都远不如在国企母公司,尽管国企母公司只是控股公司,没有实际的业务。”

接受这种阶层体系是Clark真正融入国资体系的第一步:“跳槽前,了解这些等级次序非常重要,要调查好自己到底要去哪个级别公司的第几级分公司。”

国资PE体系确实相对稳定,但也绝对不是避风港和躺平之所。选择这条路,本质上是换了一条职业路径。两条路径没有优劣之分,适应规则,多花点时间,未必不能到达希望的高度。需要的只是调整好心态,放下骄傲,重新出发而已。



同期阅读:

如果中国风投只剩3000家,我凭什么留下

如果只剩下3000家GP,中国风投市场会是怎样的格局?

当聊到“国内创投行业管理人出清”这一话题时,给出了不同的预期,有认为最终GP数量会稳定在6000家左右,有认为是8000家左右,也有认为是3000家左右

大家的共识是,出清对于整个风投行业而言是好事。淘汰投资能力欠缺,靠周期红利“苟活”的GP,不仅对LP更加友好,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优化资源分配的洗牌。

出清空间

或许出清空间并不大。

执中ZERONE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22日,中国私募股权市场共计注册过的基金管理人有 19538 家,现存基金管理人 12898 家。

值得关注的是,近三年国内备案的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出现“消失”的现象,2022年注销1581家,2023年注销1761家,2024年注销826家(数据来源执中ZERONE)。

提到这个数字时,很多人会引用一组旧数据做对比:“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总数只有2000多家”。而实际情况是,2024年NVCAyearbook报告数据显示,到2023年年底,美国风险投资生态系统中有3417家风险投资公司,管理总资产达到1.21万亿美元。

12898家对比3417家看似是巨大的数量差距,存在合理的出清空间,但是从另外一组数据看,出清空间并不大。

援引执中ZERONE数据,近三年时间内有过新募基金动作的管理人数量,仅有6895家。其中国资控股和国资参股的管理人数量高达1960家,国内独立市场化运作的管理人数量为4935家。

不言而喻,其面临出清挑战的是4935家独立市场化运作的基金管理人。所以,综合考虑中美创业公司数量和风投资金总量的配比关系,与当下“健康运行”的GP数量,初步推断,中国GP数量可出清的空间或许并未想象中那么大。

“不必在理论层面上考虑剩余多少家GP才合理,无论最终稳定的是3000家还是8000家,市场会给予答案,我们希望是市场化优胜劣汰的结果,而不能是一刀切的缩减。”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委会会长沈志群会长表示。

“鼓励国资资金进场,鼓励耐心资本,用更多的亏损容忍来解决国资进场的顾虑,从监管角度心意是好的,实践起来会很难把控。“投资人李昊表示。

任何行业都是在优胜劣汰中升级。譬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之下,迅速涌现出200多家企业,最后厮杀活下来10家中国车企。

稳定的结构

如果GP数量相对稳定,天使、VC、PE各阶段投资人数据,以及国资、民营、外资各类投资机构数量占比又怎样的呢?

从各阶段投资人来看,“美国大约有30万人从事天使投资,而中国只有2-3万人,目前我们还无法精准统计。”沈志群会长表示。

“注定是需要大量的天使/早期投资机构去弥补这个差距的。”水木资本的董事长唐劲草也对钛媒体创投家表示:“未来稳定状态下,早期投资机构的数量可能占到总GP数量的80%。”

从投资机构类型来看,“稳定状态下,目前的头部机构占比一定相对较少,CVC的占比会增多,而当下我们的统计数据里也缺失了这一块。另外,会有大量小而精的GP崛起,基金管理规模大约在30-50亿,专注于某一个细分产业赛道,他们也会成为GP数量占比的中坚力量。”沈志群会长表示。

“在短时间内,国资GP的占比数量依然是主导,至少在50%以上。而以美元为代表的外资,即使我们态度上非常欢迎,但投资效果不会太明显,未来占比大约在10%以下。而剩下的部分则需要民营资本填充,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CVC。”

CVC机构已经成为中国创投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母研究数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CVC机构的设立数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为1.70%。CVC机构的投资事件数量从2012年的百余起增长到如今的千余起。

留在牌桌上的底气

“留在牌桌上”成了今年一级市场从业者的KPI。编者在年初曾经提到:VC穿越周期的三种能力:保持专业、抵抗惯性和与LP建立专业之上的信任。目前看来,这三种能力的含金量还在提升。

“如果在上一个十年里,是通过人脉关系拿到优质项目的人或募到资金的,那么在接下来的十年,这样的幸运不会再重演。”机构合伙人王凯(化名)告诉钛媒体创投家:“无法招引优质项目,掼蛋打的再好也无法拿到LP的钱。”

“现在市场上还是有很多IR岗位在高薪招聘,也有很多优秀的IR人员在流动,对于一些机构来说,这些IR或许是他们的救命稻草。”王凯强调:“一个优秀的IR人员,对于机构募资肯定是有帮助的,但是效果也是有限的。机构能够顺利募资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历史业绩,LP们经过泡沫洗礼之后,已经变得非常冷静与清醒了。”

投和管是能拉开差距的要素。“募资和退出,更大程度上是投资和管理能力所导致的结果,我们看到很多机构,在发掘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以及为项目提供赋能服务上存在能力缺陷,这才是他们最终被”出清”的根本原因。”沈会长表示。

“稳定赚钱只有5-10%”。HAOHAO学习的主理人李昊在《唯有一场泡沫能真正让眼前创投行业复苏》一文中提到VC想留在牌桌上必须解决以下5个现实矛盾:机构里面最厉害的人不在投资一线而在募资;投资判断中,用逻辑推理来理解现实问题;投资方向太多,没有办法深入产业;为了管理费支撑团队,降低投资质量而募更大的基金;一线队伍太年轻。

创投家说

创投行业的“出清”仍在持续,就像沈志群会长所说,我们不必太在乎最终稳定的数量是多少,只要它是市场化筛选的结果。

每一位把创投当作毕生事业来做的管理人,都应该重新冷静地思考,如果最终只剩3000家GP,我凭什么能留在牌桌上。





PS: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不是所有观粉,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有观粉误以为我们没更新。所以,需要各位老铁在每次看文章后,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您不想错过“中小企业”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


中小企业
为地区制定产业规划,为企业在产业中定位;为企业创立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整合优秀供应商;为企业建立融资、投资的通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