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央行,重磅发布! / 12万亿,历史“最大规模”的政策来了

百科   2024-11-11 22:36   江西  


突发!央行,重磅发布!

泰勒 来源:中国基金报

兄弟姐妹们啊,11日,央行公布了10月金融数据。

编者整理了其中的重点内容。

一、广义货币增长7.5%

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9.71万亿元,同比增长7.5%。狭义货币(M1)余额63.34万亿元,同比下降6.1%。流通中货币(M0)余额12.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前十个月净投放现金9003亿元。

分析称,M2企稳回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债市和理财资金开始向存款回流。近期央行出台了一揽子增量金融政策,有效改善经济预期,市场信心提振,资本市场回稳,投资者风险偏好由避险情绪主导转向更为积极的资产配置。

二是随着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两项工具正式推出落地,商业银行向非银机构的融资增多,既促进了银行与非银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增强金融市场流动性,同时也对派生增加M2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三是财政支出加快,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企业存款。随着财政支出节奏加快,稳增长逐步加力,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存款同比增多。

此外,M1增速为同比下降6.1%,较上个月回升1.3个百分点。专家认为,M1增速边际回升,既反映出增量政策加快推进的背景下,经济活动企稳向好,社会信心有所改善,也有益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

而央行在近日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对货币供应统计体系进行了专题分析,预计相关统计口径优化后,M1统计还能更好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态势。

二、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

10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258.18万亿元,同比增长7.5%。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54.1万亿元,同比增长8%。

前十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52万亿元。分部门看:

住户贷款增加2.1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451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5万亿元;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3.59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64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9.83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9977亿元;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987亿元。

三、前十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7.22万亿元

前十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7.22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1.28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2.84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1.32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5.58万亿元。

四、社融规模平稳增长

初步统计,2024年前十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7.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13万亿元。其中: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9万亿元,同比少增4.32万亿元;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773亿元,同比多减1559亿元;

委托贷款减少374亿元,同比多减1002亿元;

信托贷款增加3734亿元,同比多增2702亿元;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874亿元,同比多减2755亿元;

企业债券净融资1.69万亿元,同比少736亿元;

政府债券净融资8.23万亿元,同比多7091亿元;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988亿元,同比少5077亿元。

专家表示,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社会融资规模仍保持较高增长,2023年10月,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政府债券新增1.56万亿元,明显超出季节规律。这主要是由于去年10月开始加速发行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拖欠企业账款等存量债务,当月新增逾1万亿元,推高社会融资规模基数,对今年10月同比增速产生了下拉效应。

专家称,长期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缓释后,更有利于“轻装上阵”发展实体经济,对于纾解债务链条、畅通经济循环、防范化解风险等都有积极效应。

五、10月份贷款利率保持历史低位 个人房贷增长好转

10月份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5%左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为3.15%左右,均处于历史低位。

10月末,“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6%;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17万亿元,同比增长21%;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3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5%左右;

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显示银行信贷对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此外,10月份个人住房贷款规模企稳,明显好于前9个月月均减少690亿元的水平,也好于前两年同期的水平。显示出个人住房贷款增长有所好转。



同期阅读:

12万亿,历史“最大规模”的政策来了

黄大智Alex 来源:星图金融研究院

11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会议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年内最受关注的会议决议也终于落地。

9月24日至今,年内一系列增量政策一一推出,作为一揽子增量政策的“重头戏”,财政政策的规模、节奏吸引了全市场的关注,也极大的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走势。

首先来看这场备受瞩目的“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具体公布的财政刺激规模有哪些。整体上看,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化债和预期引导。

一方面是在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能决策的内容,内容主要就是地方政府的“化债”,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化债的组合拳有三个,总计共12万亿元:

第一个规模最大为6万亿元,也是此前市场一度盛传的“小作文”方案,一次性报批增加6万亿的地方政府债限额,分三年实施,用于置换地方的存量隐性债务。

第二个规模其次为4万亿元。从2024年开始,将连续五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也同样用于置换存量的隐性债务4万亿元,减轻地方政府的化债压力。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已经发行过两轮的特殊再融资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且同样占用专项债限额,像云南、内蒙古等地区都曾发行超过千亿规模的再融资债用于偿还存量债务。此次更多是将地方政府专项债中的一部分,以明确的方式用于化债。作用可以类比过去的再融资债券。同样是化债,但相比于“6万亿”的新增化债,五年4万亿的化债,更多是侧重于结构的调整。

第三个是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

按照化债的这三个组合拳,未来累计共12万亿的资金用于化债。而按照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28年之前,地方政府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为何市场如此关心地方政府的化债?

所谓化债,指的是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从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长期以来是以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动机”的角色,中央政府通过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速的考核,使得地方政府间为了经济增长而竞争,这既是中国很长时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秘籍”,也是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与风险的原因。

规模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让中央政府不得不花费大力气、以严厉的问责机制,来限制地方政府债的过度增长,以解决地方政府债可能带来的风险。

这种初衷毫无疑问是好的,毕竟依靠债务带来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一直持续。但另一方面,在地方政府债叠加房地产、突发疫情、国际局势动荡等问题下,地方政府犹如被捆住了四肢,地方政府甚至不再以经济增长为第一目标,而是以“降低地方债务”为第一目标,这导致了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动机”的角色难以再提供强大的经济增长动力。

而化债,就是不再让地方政府受困于债务的问题,将精力从化债中抽身,重新转向经济发展,发挥地方政府的动力,将经济拉回正常的增长轨道。

那么既然是新的化债方案,就要看,化债的主体是谁、化债的方式是什么以及化什么债。

“谁来化债”方面,“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显示化债主体仍是地方政府,并非是此前市场曾经认为的中央通过增发国债/特别国债来置换地方债,而是沿用此前路线,让地方政府“以时间换空间”。

“化债方式”方面,本次的化债方案、化债金额全部是“明牌”,政府的债务和预算纪律被重点强调。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了“持续加强预算管理督促地方依法合规建设政府投资项目;对未纳入预算安排的政府支出事项和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实施,坚决堵住地方违法违规举债的途径”,这与上一轮在2015-2018年间“边化债边新增”的化债之路,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我们将地方政府看作是一个企业,化债是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降低其负债的利息负担,而非刺激其扩张。

化什么债则更需要明确,无论是6万亿还是4万亿,其对象都是“存量隐性债务”。市场此前一度认将化债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混同,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化债相当于减轻地方政府由于历史发展背上的“沉重包袱”,是让地方政府能够轻装上阵。后者则更取决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创造现金流的能力。

以发布会上整体对于化债的金额和节奏看,基本符合市场的预期,其中细节与此前各种“小作文”中的表述也有众多一致的地方。在发展过程中稳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是目前上下的一致共识,债务的问题从来都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最重要的是在于顶层定调的变化以及对于限额的突破。

在进行一揽子化债的同时,中央一如既往地强调严禁新增隐债,且二十届三中全会亦提出要“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显示中央对新增隐债的严监管不会因为地方化债而有所放松。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

但另一方面,化债需要在发展中进行,要防范地方不敢举债谋发展,干脆“躺平”,这同样不是政策的初衷。

除了化债之外,另一个可同样重要的则是对未来预期的引导。如果说化债是当前的“药方”,预期就相当于未来政策的“药引”。此前市场一度关注的众多增量财政政策,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均在新闻发布会上有所提及。

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方面,仍在加快推进。市场关心的地方专项债券用于收储方面,财政部也正在配合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政策细则,推动加快落地。

对于明年“更加给力”的财政政策,同样给出了明确预期。一是可能更高的赤字率目标;二是专项债规模的扩张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三是持续的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是更大力度和更广范围的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五是对科技创新、民生等领域更大规模的中央转移支付规模。

只不过这些针对于明年经济发展目标的增量财政政策,既需要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之内逐步落实,同时也需要耐心等待接下来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甚至明年的两会来进行决策。

9月24日以来,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出台,让市场对“天量”财政刺激充满期待,但需要注意的是,当下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策需要留出空间应对未来的超预期冲击。决策转向是确定的,方向永远比节奏更重要。

从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来看,市场永远是“买预期,卖现实”,政策落地短期一定会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股市面临的冲击可能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此前市场预期用于支持促消费等财政的刺激,也可能因政策落空而回调。

但同时要看到的是,政策态度和目标都是明确的,无论是化债给地方政府减负,让地方政府更好地发展经济,还是财政政策直达化解房地产的问题,这些传导至经济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让市场“歇一歇”,等经济赶上来,无论是对市场还是对投资者,可能都是一件好事。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PS: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因微信更改了推送规则,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不是所有观粉,都能在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有观粉误以为我们没更新。所以,需要各位老铁在每次看文章后,在文章尾端右下角,点一下在看,每天只需点一下即可。如果不点“在看”或者没有“星标”,就可能看不到我们的推送了!如果您不想错过“中小企业”的精彩内容,就赶紧星标⭐我们吧!


中小企业
为地区制定产业规划,为企业在产业中定位;为企业创立品牌,提升品牌价值;整合优秀供应商;为企业建立融资、投资的通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