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水热制备稳定高效锌离子存储的VO2@VS2异质结构(青岛大学李洪亮团队)

文摘   2024-09-27 16:00   广东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寻找可持续、环保的储能解决方案变得尤为迫切。在众多储能技术中,锌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安全性、低成本和环境友好性,成为研究热点。相较于锂离子电池,锌离子电池采用水性电解质,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极大地提高了安全性和环境兼容性。此外,锌的丰富储量和其氧化还原反应的低电位(-0.76V vs.2H+/H2),使得锌离子电池在储能领域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锌离子电池的性能仍受到电极材料性能的制约。特别是,现有的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导电性、离子扩散性和结构稳定性方面存在显著挑战。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设计具有异质结构的复合材料来提升电极材料的性能。二硫化钒(VS2)因其具有类石墨烯的层状结构和良好的导电性,在多价离子(如锌离子、镁离子等)的插入/提取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VO2 作为一种具有高理论容量的钒基材料,虽然在储能性能上有优势,但其较低的导电性限制了其在高倍率充放电时的应用。因此,将VO2与VS2相结合形成异质结构,可以显著提高锌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异质结构不仅能够优化电子和离子传输,还能通过界面效应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这种创新性的材料设计为高效锌离子电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这种异质结构的VO2@VS2复合材料展现了优异的锌离子存储能力,并有望成为未来高能量密度储能装置中的重要候选材料。
关键词: 锌离子电池、钒基正极、空心纳米球、异质结构、赝电容



文章简介




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的VO2@VS2异质结构材料,用于高效稳定的锌离子存储。研究中,VO2@VS2复合材料展现了显著的电化学性能提升,包括在0.1Ag⁻¹电流密度下的468mAhg⁻¹可逆容量,以及在1.0Ag⁻¹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仍保持85%容量的循环稳定性。本文通过电化学分析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VO2和VS2之间的异质界面协同效应及内建电场的作用机制,这显著提高了材料的电荷传输效率和锌离子存储能力。此外,实验还通过拉曼光谱确认了该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离子存储机理。本文的研究成果为开发高性能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材料设计思路。




本文要点


PART 01

VO2@VS2异质结构的合成与表征

研究者通过一步水热法成功合成了VO2@VS2异质结构。VO2与VS2的结合不仅改善了材料的导电性,还通过形成稳定的异质界面提高了锌离子的存储效率。通过对材料的详细结构和化学成分的表征,研究验证了VO2@VS2异质结构的成功构建,这为后续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奠定了基础。该材料在电极应用中的优异表现表明其在高效储能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1 VO2@VS2异质结构材料的合成及表征:(a)VO2@VS2空心纳米球的水热合成示意图;(b)VO2@VS2材料的X射线衍射(XRD)图谱,表明了VO2和VS2的成功制备;(c)V2p的高分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光谱,显示出V的价态为+4;(d)S2p的XPS光谱,确认了S的存在形态;(e)O1s的XPS光谱。这些表征手段共同验证了VO2@VS2异质结构的成功合成与其稳定的化学状态。

PART 02

VO2@VS2异质结构的形貌和晶体结构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分析,本文进一步揭示了VO2@VS2异质结构的形貌特征和晶体结构。VO2@VS2纳米球展示了空心球状结构,表面均匀分布着VS2纳米片,这种特殊的结构有助于快速的离子传输和材料的电化学反应。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结果显示出VO2和VS2之间的清晰晶体界面,表明该异质结构的晶体完整性良好。此外,SEM元素映射分析进一步表明了V、O和S元素在材料中的均匀分布。这些结构特征为材料的优异电化学性能提供了支持。

图2 VO2@VS2异质结构的形貌和晶体结构表征:(a)低倍放大SEM图像,展示了VO2@VS2样品的球状形貌;(b, c)高倍放大SEM图像,显示出纳米片均匀分布在球状表面,以及空心纳米球;(d)低倍TEM图像,揭示了VO2@VS2的空心球状结构;(e, f)高分辨TEM图像,分别显示出VO2和VS2的特征晶格条纹,以及异质界面,证实了异质结构的形成;(g)VO2@VS2样品的SEM元素映射图,V、O、S元素在样品中均匀分布。这些图像共同展示了VO2@VS2异质结构的独特形貌和良好的晶体结构,为其电化学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PART 03

VO2@VS2异质结构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为了评估VO2@VS2异质结构在锌离子电池中的电化学性能,本文进行了循环伏安(CV)和恒电流充放电测试。CV曲线的高度重合揭示了VO2@VS2电极在锌离子插入/脱出过程的可逆性,且具有多个氧化还原峰,表明其在锌离子存储过程中存在多步反应。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在0.1Ag⁻¹的电流密度下,VO2@VS2的可逆容量达到468mAhg⁻¹,且在1.0Ag⁻¹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85%。这些结果显示出VO2@VS2在高倍率下的优异循环稳定性和电化学反应活性。

图3 VO2@VS2异质结构的电化学性能:(a)VO2@VS2正极的循环伏安曲线;(b, c)恒电流充放电循环测试曲线,显示出材料在0.1Ag⁻¹下的高可逆容量;(d)不同电流密度下VO2、VS2和VO2@VS2电极的倍率性能对比;(e)VO2@VS2电极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曲线,表明在不同的电流密度下,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结构保持良好;(f)VO2@VS2材料在1.0Ag⁻¹电流密度下的长循环性能测试,显示了优异的容量保持率和循环稳定性。这些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VO2@VS2异质结构在锌离子电池应用中的巨大潜力。
PART 04

VO2@VS2的电化学动力学与锌离子扩散

为了深入研究VO2@VS2材料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本文采用了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恒电流间歇滴定法(GITT)等方法。GITT测试表明,VO2@VS2材料中的锌离子扩散系数显著高于单独的VO2和VS2材料,说明该异质结构有效提高了锌离子的传输效率。EIS结果显示,VO2@VS2的转移电阻较低,这进一步验证了该材料的高导电性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此外,异质结构界面形成的内建电场有助于促进电子和离子的快速迁移,增强了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图4 VO2@VS2材料的电化学动力学分析:(a)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b)CV曲线的对数拟合曲线,证明材料具有赝电容行为;(c)在不同扫速下赝电容的贡献比例;(d)GITT曲线,展示了锌离子的扩散能力;(e)不同材料中的锌离子扩散系数对比;(f)反应过程中的实时内阻,展示了材料的在反应过程中电荷转移电阻较低;(g, h)电化学阻抗谱(EIS)数据,进一步证明了材料较低的转移内阻和高的锌离子扩散能力。通过这些分析,进一步证明了VO2@VS2异质结构在锌离子扩散和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优势。
PART 05

VO2@VS2异质结构中的Zn离子存储机制与理论分析

本文通过原位拉曼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研究了VO2@VS2异质结构的Zn离子存储机制。原位拉曼光谱显示,随着Zn离子插入VO2和VS2结构中,材料的晶格发生了可逆扩展,表明Zn离子的插入和提取是可逆的。DFT计算进一步揭示了异质结构界面处的电子积累和耗散区域,表明该界面具有较低的Zn离子扩散能垒,从而提高了电子和Zn离子的传输效率。该理论分析为VO2@VS2在高性能锌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图5 VO2@VS2异质结构中的Zn离子存储机制:(a)第二次充放电循环的充放电曲线;(b)原位拉曼光谱,显示了VO2@VS2在充放电过程中的锌离子存储机理;(c)VO2、VS2和VO2@VS2的电子态密度(DOS)计算结果,证明了VO2@VS2的卓越的导电性;(d)Zn离子在VO2、VS2和VO2@VS2中的扩散能垒计算结果;(e)VO2@VS2异质结构的电子密度差异图,显示了Zn离子吸附后的电子积累和耗散情况。这些分析共同揭示了VO2@VS2异质结构的优异Zn离子存储性能和增强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PART 06

总结与未来展望

VO2@VS2异质结构材料在本研究中展示了其作为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巨大潜力。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的VO2@VS2空心纳米球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包括高可逆容量、出色的倍率性能以及在长周期充放电过程中的稳定性。这种材料的成功设计和应用归功于VO2与VS2之间的异质结构协同效应和内建电场,显著增强了电子传输和锌离子的存储效率。此外,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进一步验证了异质结构界面对电荷转移的优化作用。通过原位拉曼光谱的验证,研究证实了该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结构的稳定性。

尽管VO2@VS2异质结构在电化学性能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材料的导电性和离子扩散速率,并探索更环保的合成方法。此外,为了实现更长的循环寿命和更高的能量密度,进一步的材料设计和工程改进仍然是必要的。未来研究可考虑将该复合材料与其他高效电极材料相结合,以开发新型高性能锌离子电池。这些改进不仅将推动锌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还将为下一代储能技术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验支持。

本研究得到了青岛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号:X2023110650038)和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资助号:2023B1515120003)的经费支持,感谢团队成员在电化学性能测试和材料表征方面的贡献。




作者简介





李洪亮,男,博士,教授,1971年9月生于山东安丘,现任青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199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化工系,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01至2005年分别在以色列Bar-Ilan大学和德国马普学会炭材料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11月以海外引进人才到山东大学工作,2006年5月至今,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为本科生讲授《有机化学》基础课。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 “863” 计划项目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子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奖励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 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以第一获奖人获2015年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第七获奖人,获得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点击阅读精彩往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4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评论 || 汪卫华院士:新型无机玻璃材料在能源储存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多领域交叉合作!非晶态材料与物理学原理辅助设计低温水溶液电池电解液(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胡远超/香港中文大学蒋礼威)


评论 || 汪卫华院士:新型无机玻璃材料在能源储存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期刊特色|Unique Features

01

免费开放获取,免除作者出版费

02

快速发表文章被接收后24h内上线

03

“未来展望”,展示该研究领域前瞻性专家观点

04

自由格式撰写,排版工作由IOPP承担

期 刊 简 介

扫码关注期刊公众号

Materials Futures《材料展望》, ISSN 2752-5724)创刊于2022年,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联合出版,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3年度广东省高起点英文新刊项目”,2023年3月成为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 (COPE) 成员,现已被ESCI、Ei、Scopus、Inspec、DOAJ、万方等数据库收录。获得首个影响因子12.0,在全球材料综合类438本期刊中排名第41,位列Q1区。本期刊面向全球开放获取,免收作者版面费 (APC)。期刊致力于打造材料科学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期刊,为全球材料领域科学家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刊载范围聚焦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量子材料、信息材料、材料理论与计算。


自有出版平台:

http://www.materialsfutures.org/

合作出版平台:

https://iopscience.iop.org/mf

期刊投稿链接:

https://mc04.manuscriptcentral.com/mf-slab

编辑部邮箱:

editorialoffice@materialsfutures.org


Materials Futures
本期刊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办,汪卫华院士和赵金奎杰出研究员担任主编,2023年影响因子12,免收文章出版费。主要报道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量子材料、信息材料、材料理论与计算最新创造性科研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