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 || 澳大利亚碳中和零排放发电中心主任陈志刚:以大胆探索与持之以恒体现创新与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

文摘   2024-10-10 17:01   广东  










封面人物

陈志刚教授








澳大利亚碳中和零排放发电中心主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讲席教授,能源材料学科首席教授(Capacity Building Professor), 物理与化学学院Academic Research Lead, 博士生导师,昆士兰大学和南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长期从事功能材料在能量转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2008年博士毕业,师从成会明院士和逯高清院士。博士毕业后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机械与矿业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荣誉副教授,荣誉教授,后转入南昆士兰大学担任副教授(2016)和教授(2018)。于2021年加盟昆士兰科技大学,担任能源学科讲席教授。先后主持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科学院、州政府、工业项目等共计五千万澳元的科研项目。共指导20名博士生和29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已毕业博士生17名和硕士生30名。在Nat. Energy、Nat. Nanotech.、 Nat. Sustainability.、Chem. Rev. 、Prog. Mater. Sci.、 Adv. Mater.、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460余篇学术论文, 被Scopus引用35000余次,H-index达100(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7188708630)。是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2019-2022)和全球Top2%科学家(2019-2023,Elsevier BV)。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编辑,国际期刊Materials Today Energy,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Rare Metals, Microstructures,EcoEnergy等编委。

Q1

问题一

陈老师您好, 您在热电纳米材料领域深耕多年,可以请您分享一下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和难点吗?

热电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的材料,其研究旨在利用纳米尺度效应来调控材料的热电性能,从而实现高效的热电能转换。热电纳米材料的研究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热电性能的提高:热电效率取决于材料的电导率、热导率和Seebeck系数。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纳米结构设计和工程,提高材料的电导率和Seebeck系数,同时降低热导率,以实现热电性能的提高。

2. 结构设计与调控:纳米结构的设计和调控对于实现优异的热电性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需要精确控制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界、孔隙结构等微观结构特征,以调控电子和热子的传输行为,从而优化热电性能。

3. 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纳米材料往往具有较高的表面能量和反应活性,容易受到环境和化学反应的影响,从而影响热电性能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开发稳定性高、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热电纳米材料。

4. 制备工艺与成本:有效的制备工艺是实现热电纳米材料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研究人员需要开发简单、可扩展的制备工艺,同时降低制备成本,以推动热电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热电纳米材料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热电性能,同时解决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挑战。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热电纳米材料将在能源转换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Q2

问题二

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团队在可编织热电材料最新突破性的研究进展。

我们团队最近在可编织热电材料最新突破性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

1. 基于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热电材料因其柔韧性、轻量和成本效益而备受青睐,为可穿戴式可编织热电设备带来了希望。然而,它们的热电性能需要显著提升才能实现实际应用。在这项工作中,我们引入了三种合理的“三重处理”方法来改善基于单壁碳纳米管(SWCNTs)的柔性热电薄膜的整体性能,实现了在室温下高达20.29 µW cm−1 K−2的高功率因子。超声波分散增强了电导率,NaBH4处理减少了缺陷并增强了塞贝克系数,而冷压实质上使薄膜显著致密化,同时保持了高塞贝克系数。此外,弯曲测试确认了结构稳定性和出色的柔韧性,一个六腿的柔性器件在40 K温差下表现出最大功率密度达到2996 μW cm−2,展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该材料还具有高度可操作性,可以根据织物的尺寸要求来裁剪和进行可编织器件设计,这一进展将SWCNT薄膜定位为有前景的柔性热电材料,并为高性能碳基热电材料提供了启示。该工作近期已经由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杂志接收并发表。


发表文章:Boosting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based films through rational triple treatments; YM Liu,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 (1), 3426

2. 有机热电纤维由于其一维结构和高柔韧性具有成为可穿戴热电纺织品的巨大潜力。然而,大多数有机热电纤维存在热电性能不足、制备成本高和机械脆弱性等问题,这显著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快速且成本效益高的湿法纺丝方法制备了二甲基亚砜(DMSO)掺杂的聚(3,4-乙二氧基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纤维束,然后经过有理的浓硫酸(98% H2SO4)后处理以提高其热电性能。由多个单独的PEDOT:PSS纤维组成的可穿戴纤维束有效地降低了电阻并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稳定性。有理的硫酸处理部分去除了过量的PSS,从而将电导率提高到4464 S cm‒1,同时平行纤维束也是提高功率因子达到80.8 μW m‒1 K‒2的主要因素,与目前已发表的研究相比具有超强竞争力。此外,基于这些纤维束的热电器件具有高柔韧性,温差为25 K时呈现出有希望的输出功率为2.25 nW。我们的工作为制备高电导率的全有机柔性纺织品提供了见解,具有优异的热电性能。该工作近期已经由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杂志接收发表。


发表文章: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and Flexibility in Rationally Treated PEDOT:PSS Fiber Bundles.Wu, T., et al. Adv. Fiber Mater. 6, 607–618 (2024). https://doi.org/10.1007/s42765-024-00374-z

3. 我们还尝试依次采用浓硫酸(H2SO4)、硼氢化钠(NaBH4)和1-乙基-3-甲基咪唑二氯乙酸乙酯(EMIM:DCA)的三重后处理来增强柔性PEDOT:PSS纤维的热电性能,在25°C时达到了55.4 μW m−1 K−2的高功率因子。综合表征证实,在经过硫酸和EMIM:DCA处理后,多余的绝缘性PSS可以被选择性地去除,从而导致构象变化以增加载流子迁移率,从而提高电导率。同时,NaBH4处理被用于调节氧化水平,进一步优化Seebeck系数。此外,组装的柔性纤维热电器件在温差为10 K时展现出约60.18 nW cm−2的输出功率密度,证明了优化纤维的卓越性能和可用性。这项工作为利用调节聚合物链的方法开发高性能有机热电材料提供了见解。该工作近期已经由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杂志接收发表。


发表文章:Optimization of Wet-Spun PEDOT: PSS Fibers for Thermoelectric Applications Through Innovative Triple Post-treatments; YY Deng, et al. Advanced Fiber Materials 2024, 6, 1616-1628

Q3

问题三

可编织热电材料具有众多优点,可应用领域广、潜力大。在您看来,该领域的研究趋势是怎样的?未来的研究热点会集中在哪些方向?

关于研究趋势,与传统的热电材料相比,可编织的热电材料通常表现出更高的柔韧性和更明显的一维特征,例如柔性热电纤维。因此,它们可以被编织成柔性基材,利用编织技术创建三维热电器件。这些柔性基材可以是常规的服装,也可以是胶体或网状的支撑材料。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热电器件可以通过合理的编织而转化为智能纺织品,无需额外的柔性基材支撑。由于可编织的热电材料和器件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编织型热电器件(W-TEDs)往往具有更高的穿着舒适性,并具有其他柔性热电器件所没有的独特优势。例如,可编织的热电器件可以量身定制,以匹配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流方向,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体热。此外,可编织的热电器件还具有显著的集成能力、一定程度的可洗性、与肢体运动的兼容性以及更广泛的应用场景。热电纳米纤维线具有成本效益、原材料易得,并且具有优良的加工性能。可编织的热电器件可以轻松地缝制到织物中,或直接编织成大面积的柔性热电器件。简单的缝制不会改变原始织物的基本特性,可以在保持舒适和透气性的同时,融入各种电子功能。此外,基于热电效应将它们整合到手套和口罩中,以及线的可缝性,可用于自供电的冷热源识别和人体呼吸监测。由线组成的自供电应变传感器可以显示与不同应变相对应的温度和电压变化,可用于优化篮球运动员的投篮精度。这些独特的特点使得热电纤维线在智能可穿戴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包括可穿戴发电机、呼吸监测和运动优化。

Q4

问题四

热电材料及其器件能够实现固态能量的直接转换,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您觉得未来可编织热电材料及其器件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柔性可编织热电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服装: 可编织热电器件可以集成到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服装中,用于供电、能量收集和温度调节。例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以及具有自身供电和温度控制功能的智能服装。

2. 医疗健康: 可编织热电器件可用于医疗健康监测和治疗,例如体温监测贴片、智能健康监测服装等,可以实时监测体温、心率等生理参数,并提供相关数据用于健康管理。

3. 能量收集与供电: 可编织热电技术可以用于能量收集和供电,例如利用人体热量、工业废热或太阳能等能量源进行发电,供给智能设备、传感器、移动电子产品等。

4. 环境监测与控制: 可编织热电器件可用于环境监测与控制,例如气象站、环境监测节点、智能建筑等领域,通过收集环境能量并转化为电能,实现对环境参数的监测和控制。

5. 智能家居和物联网:可编织热电技术可以应用于智能家居系统和物联网设备中,例如智能温控系统、智能门锁、智能家电等,为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设备提供可持续的能源供应。

6. 航空航天与交通: 可编织热电器件可用于航空航天和交通领域,例如智能座椅、航空航天器件、汽车座椅等,提供能量供应和智能控制功能,提高舒适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柔性热电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

Q5

问题五

随着可编织热电材料与器件的持续深入,以可编制热电材料为核心的应用产品终将走入市场。目前国内外该方向的发展、以及产业化的侧重点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之处?

目前国内外该方向的发展、以及产业化的侧重点有均包括:

1. 提升热电性能和稳定性: 在未来的可编织热电材料和设备中,持续改进热电性能以增强其在实际可穿戴应用中的可用性至关重要。研究人员需要探索新的可编织热电材料或提高现有材料的可编织性,以提高它们的热电性能,同时确保其可编织性。这可能涉及到组成和微观/纳米结构的新设计,从而优化电子和声子的传输。此外,可穿戴热电材料和设备必须具有稳定性,以保持长时间的使用性能。此外,研究人员应专注于材料和设备优化,以最小化降解和故障。

2. 提高穿戴舒适度: 提高穿戴舒适度涉及多个复杂的方面,包括将可编织热电材料和设备与传统服装(如衣物)集成,在集成前后确保服装保持足够的绝缘性、便携性、舒适性等。可编织热电材料和设备还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水洗性,这对材料和设备的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可水洗的热电织物,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已经提供了初步的见解。

3. 热交换器的匹配: 对于可编织热电器件,热电元件之间的ΔT非常小,预计小于从人体到周围环境的总ΔT的十分之一。为了促进其实用性,未来的设备设计必须包含适当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发挥着关键作用,例如在设备的热、冷侧之间有效地传递热量,从而保持稳定的ΔT。这有助于提高热电效率。此外,通过调整热交换器的设计和性能,设备可以在不同的操作条件下保持适当的温度,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4. 可扩展性和大规模制造: 要实现可编织热电材料和设备的广泛应用,开发可扩展的制造方法至关重要。这包括自动化生产,即创建自动化制造流程,以提高制备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大规模制造是不可或缺的。实现W-TEDs的大规模制造对于满足市场需求和促进它们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

5. 环境友好性: 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可编织热电材料和设备制备方法和材料的环境友好性。这包括使用绿色材料,寻找环境友好的材料,以减少生产成本和环境影响,从而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此外,可持续性应该是一个考虑因素,即开发可持续的制造方法,以减少能源和材料浪费,同时考虑回收和再利用。

6. 多功能集成: 未来的可编织热电器件将不仅仅局限于发电或制冷,而将具有各种集成功能。这包括环境监测,其中传感器被集成到设备中以监测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环境参数。此外,健康监测涉及开发功能以监测生理参数,例如心率、体温、血氧等。

Q6

问题六

您认为可编织热电材料与器件距离成为市场上可以大规模广泛使用的成熟技术,还有哪些困难、还有多远的距离?

在目前阶段,可编织的热电材料和器件在实际应用和进入市场中仍面临着关键挑战,包括:

1. 有效捕获人体环境温度梯度的热流方向,以增加功率密度;

2. 提高热电材料的热电性能和稳定性,特别是n型热电材料;

3. 实现足够的柔韧性,以适应与人体不同部位的热接触;

4. 实现热电臂的小型化和紧凑集成;

5. 满足热电模块的非视觉大面积热收集需求;

6. 确保具有可持续和稳定的电源供应和人体肢体运动兼容的可拉伸性和形状保持性;

7. 将织物的绝缘功能与热电器件的热传递需求相结合。

Q7

问题七

对于有志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1. 坚持

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未知和挑战的领域,成功往往需要多年不懈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失败、挫折和瓶颈,但这些都是科学发现的一部分。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保持对问题的好奇心和热情,才能在研究中不断进步。记住,伟大的科学成果不是一夜之间获得的,坚持才能让你走得更远。

2. 科学选题

科学选题是研究成功的关键一步。选择一个符合你兴趣的领域,同时具有前沿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尤为重要。你可以关注那些尚未被完全解决的问题或具有潜力的研究方向,这样不仅能让你的研究与众不同,还能推动学术界的发展。在选题时,考虑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确保这个课题既能激发你的兴趣,又能在你的能力范围内有所突破。

3. 甘做冷板凳

科学研究需要耐心,有时需要长时间在枯燥或细致的工作中保持专注。你可能需要多年才能在某个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努力不被人理解或重视。这时你需要甘于做“冷板凳”,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积累经验和数据。科学发现并不是追求短期成就的过程,耐得住寂寞,才能最终有所成就。

4. 挑战权威,做出突破性成果:

科学的进步常常来自于对现有知识的质疑和创新思维。因此,不要畏惧权威,勇敢质疑现有的理论和假设。与其完全依赖过去的研究成果,不如通过创新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思路。勇敢追求新的方法和思路,敢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审视旧问题,才能有机会做出突破性的成果。科学的本质在于不断挑战和更新,勇于创新,才能推动领域向前发展。


招聘通知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世界Top200)陈志刚热电材料与器件课题组招收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博士研究生申报条件:

  • 学科背景为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与化学工程;

  • 目前已经取得和将要取得硕士学位且GPA大于 6/7;

  • 英语符合学校要求(TOFEL iBT 79,写21,说18,听读16;或 IELTS Academic 6.5,单项6.0;支持PTE总分58,单项50;详情见https://www.qut.edu.au/research/study-with-us/how-to-apply);

  • 发表过至少一篇论文,热电材料、器件或应用方向的优先考虑 。

研究方向:

  • 高性能块体热电材料和器件;

  • 柔性热电材料和器件;

  • 热电材料和器件计算模拟,如DFT等。

奖学金种类:

  • 项目经费直接支持的奖学金(5~6个名额);

  • 国家公派奖学金CSC;

  • 澳大利亚国家奖学金;

  •  昆士兰科技大学奖学金。

博士后研究员研究方向:

  • 高性能块体热电材料和器件;

  • 柔性热电材料和器件;

  • 热电材料和器件计算模拟,如DFT等。

时间:长期有效。



背景介绍

学校简介: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简称QUT)是世界知名公立综合大学,位于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布里斯班,以“现实世界的大学”为办学特色,注重培养拥有国际化视野并注重培养切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毕业生。目前共有在校学生约5万名, 学校设有Gardens Point和Kelvin Grove两个校区。QUT在2021年《QS世界新兴大学排名》中居全球第17位,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全球第193位。QUT有九大学科领域在2021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位列世界前100名。QUT共计培养了八名罗德学者。罗德学者奖学金(也被称为“本科生诺贝尔奖”)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奖学金项目之一,该奖学金已培养了40多位国家领导人、多位跨国企业董事长以及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主校区位于布里斯班市中心,布里斯班是澳大利亚第三大城市,也是昆士兰州的首府。这里气候宜人,居民热情好客,一年中逾300天阳光明媚,年平均气温21°C左右,被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QS留学城市全球排名前20位,并将主办2032年夏季奥运会。





团队简介:

  • 陈志刚教授,澳大利亚碳中和零排放发电中心主任,昆士兰科技大学能源学科讲席教授,物理与化学学院Academic Research Lead, 博士生导师,昆士兰大学和南昆士兰大学荣誉教授。长期从事功能材料在能量转化的基础和应用研究。2008年博士毕业,师从成会明院士和逯高清院士。博士毕业后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机械与矿业学院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荣誉副教授,荣誉教授,后转入南昆士兰大学担任副教授(2016)和教授(2018)。于2021年加盟昆士兰科技大学,担任能源学科讲席教授。先后主持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科学院、州政府、工业项目等共计五千万澳元的科研项目。共指导20名博士生和29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已毕业博士生17名和硕士生30名。在Nat. Energy、Nat. Nanotech.、 Nat. Sustainability.、Chem. Rev. 、Prog. Mater. Sci.、 Adv. Mater.、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 Ed. 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460余篇学术论文, 被Scopus引用35000余次,H-index达100(https://www.scopus.com/authid/detail.uri?authorId=57188708630)。是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2019-2022)和全球Top2%科学家(2019-2023,Elsevier BV)。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编辑,国际期刊Materials Today Energy, Energy Materials Advances,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 Rare Metals, Microstructures,EcoEnergy等编委。

    个人主页:

    https://www.qut.edu.au/about/our-people/academic-profiles/zhigang.chen.

  • 史晓磊博士,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DECRA Fellow),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澳大利亚碳中和零排放发电中心助理。2019年博士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为2015年度澳大利亚IPRS国家奖学金以及2018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长期致力于高性能热电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目前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ARC Discovery Project一项,ARC Linkage Project三项,ARC Research Hub一项,以及QUT ECRIS 2023等多个科研项目,总计1220余万澳元。在澳大利亚共指导12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以及3名访问学者。连续四年为全球Top 2%顶尖科学家(2021-2024,Elsevier BV),共发表学术论文205篇(影响因子10以上120篇),著作章节1篇,发明专利4项,其中以第(共)一及通讯作者身份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6篇(包括1 in Nat. Sustain., 4 in Nat. Commun., 1 in Chem. Rev., 1 in Chem. Soc. Rev.,  3 in Prog. Mater. Sci., 1 in Mat. Sci. Eng. R, 1 in Joule, 2 in Adv. Mater., 2 in Energy Environ. Sci., 9 in Adv. Funct. Mater., 9 in Adv. Energy Mater., 2 in ACS Nano, 5 in Nano Energy, 2 in Energy Storage Mater., 3 in Adv. Sci., 1 in Appl. Phys. Rev., 2 in Acta Mater., and 10 in Chem. Eng. J.),其中24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前1%),2篇被选为Hot Paper(前1‰)。这些论文被Google Scholar引用12500余次,H-index达到62(i10-index 达到147)。史晓磊博士目前已在国际及区域等重要会议中做口头报告15 次,并获邀进行学术报告5 次。

    个人主页:

    https://www.qut.edu.au/about/our-people/academic-profiles/xiaolei.shi.

  • 刘伟迪博士,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DECRA Fellow/Lecturer,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和2015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取得本硕学位。2016年开始获得昆士兰大学国际留学生奖学金支持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20年在昆士兰大学邹进教授和陈志刚教授的指导下取得博士学位。2020年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博士毕业后分别在昆士兰大学与南昆士兰大学继续从事热电研究。2021年9月到2023年底在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王连洲教授课题组任博士后研究员。2023年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获得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ARC Discovery Early Career Researcher Award(DECRA)项目支持,并与2024年起于昆士兰科技大学任DECRA研究员。刘伟迪博士至今长期从事热电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于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开发,同时也涉及热电器件和应用的设计。2023年获评为全球Top 2%科学家(Elsevier BV)。共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以第(共)一、通讯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40余篇,著作章节2篇。以第(共)一、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中,影响因子10以上期刊中共发表30余篇,包括Energy Environ. Sci.,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等,其中16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前1%)。

    个人主页:

    https://research.qut.edu.au/cms/people/weidi-liu/

  • 李濛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在浙江大学取得本科学位。2019年在伍伦贡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22年在昆士兰大学国际取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陈志刚教授和Matthew Dargusch教授。博士毕业后在昆士兰科技大学继续从事热电研究。李濛博士至今长期从事热电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于无机热电材料相关的第一原理计算,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和高能物理技术的表征。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70篇,著作章节2篇,申请专利一项。

    个人主页:

    https://research.qut.edu.au/cms/people/meng-li/

  • 吕琬玉博士,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研究员。2015年在湖州师范学院取得本科学位。2018年在上海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23年在南昆士兰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导师为陈志刚教授。博士毕业后在昆士兰科技大学继续从事热电材料研究。吕琬玉博士长期从事热电研究工作,研究方向集中于高性能热电材料的合成与表征。目前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点击阅读精彩往期


第3卷第2期

第3卷第1期

第2卷第4期

第2卷第3期

第2卷第2期

第2卷第1期

第1卷第4期

第1卷第3期

第1卷第2期

第1卷第1期


一步水热制备稳定高效锌离子存储的VO2@VS2异质结构(青岛大学李洪亮团队)



亮点 || 促进多领域交叉合作!非晶态材料与物理学原理辅助设计低温水溶液电池电解液(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胡远超/香港中文大学蒋礼威)


  期刊特色|Unique Features

01

免费开放获取,2022-2024年免除作者出版费

02

快速发表文章被接收后24h内上线

03

“未来展望”,展示该研究领域前瞻性专家观点

04

自由格式撰写,排版工作由IOPP承担

期 刊 简 介

扫码关注期刊公众号

Materials Futures(《材料展望》, ISSN 2752-5724)创刊于2022年,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P)联合出版,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2023年度广东省高起点英文新刊项目”,2023年3月成为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 (COPE) 成员,现已被ESCI、Ei、Scopus、Inspec、DOAJ、万方等数据库收录。期刊致力于打造材料科学领域的高水平综合性期刊,为全球材料领域科学家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刊载范围聚焦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量子材料、信息材料、材料理论与计算。


自有出版平台:

http://www.materialsfutures.org/

合作出版平台:

https://iopscience.iop.org/mf

期刊投稿链接:

https://mc04.manuscriptcentral.com/mf-slab

编辑部邮箱:

editorialoffice@materialsfutures.org


Materials Futures
本期刊由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办,汪卫华院士和赵金奎杰出研究员担任主编,2023年影响因子12,免收文章出版费。主要报道结构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量子材料、信息材料、材料理论与计算最新创造性科研成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