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連龍 編撰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9月
定價:498圓(全二冊)
ISBN:978-7-5228-2209-9
作者信息
王連龍,1975年3月生,遼寧开原人,歷史學博士,現爲吉林大學考古學院匡亞明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省長白山領軍人才,中國魏晋南北朝史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史、古代石刻文獻研究,兼事東亞文化交流史研究。歷年出版《<逸周書>研究》《新見北朝墓誌集釋》《新見隋唐墓誌集釋》《南北朝墓誌集成》《王若曰:出土文獻論集》《中國古代墓誌研究》《日本藏中國古代石刻拓本著録輯目》等,在《文史》《文物》《考古》等中外期刊發表論文七十餘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项目《中國古代石刻文獻著録總目》等若干。
凡例
一、本目録辑録日本藏中國先秦至清代石刻拓本著録信息。
二、石刻類型涵蓋磨崖、碑碣、畫像石、石闕、刑徒磚、買地券、鎮墓文、墓誌、造像記、塔銘、刻經、題記等。
三、本目録信息輯自學術界公開印行的金石志書、學術著作、期刊論文、展覽圖册等,輯録出處詳見書末“參考文獻”。
四、本目録由四個部分組成:“凡例”“目録”“正文”“參考文獻”。
五、本目録條目統一按石刻刊立或埋葬年代排列,無紀月石刻集中附於同年石刻之後,無紀年石刻集中附於同朝代石刻之後。
六、本目録條目包括石刻題名、石刻敘録、拓本收藏等内容。
七、石刻題名采用簡稱形式,由人名、地名、職官名、年號等加石刻類型名構成。
八、石刻敘録介紹石刻全名别名、撰寫書丹、出土時地、收藏機構等信息。
九、拓本收藏涉及收藏地、年代、數量、形制、尺寸、編號、遞藏等。其中,收藏地按拓本年代排序。拓本按拓製時間,分爲“宋拓”“元拓”“明拓”“清拓”“初拓”“舊拓”等。按拓製顔料,分爲“墨拓”“朱拓”“彩拓”等。按拓製形制,分爲原片、托裱、卷軸、册頁等。數量形制用數字加“張”“幅”“册”“軸”“帖”等表示。尺寸爲“高×廣”,以厘米記。編號係原收藏番號。遞藏包含題跋者、收藏者等信息。
十、“參考文獻”羅列目録編撰過程中參考之文獻,依成書年代排序。
后記
石刻拓本,屬於圖録範疇,是一種通過製拓技術呈現石刻原貌的文獻形式。製拓技術在漢末已經出現,并以其易操作、復原性强、出品率高等特點,一直沿用至今。
本書之編撰,遵循文獻輯佚學規矩:首設“凡例”,叙述輯録方法原則;次置“信息源集”,鋪陳輯録材料所在;再列“正文”,輯録解題條目并重;後附“參考文獻”,輯録信息增廣見聞。取輯佚之法,輯見存之書,精神趣旨,相互發凡。
本書之價值,約略有二:作者簡介
一在拓本之内,是爲本體性。近現代以來,數以萬計的金石拓本以不同方式及途徑流傳至日本,種類齊全,名品繁多。本書輯録6777餘種中國古代石刻拓本中,孤本9種,唐拓3種,宋拓112種,元明清拓本不計其數,稀世之珍,可見一斑。經此輯目,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可填補學術之空白。
二在拓本之外,是爲功能性。拓本在金石歷史信息還原及傳遞中,穿越時空限制,呈現出直觀、具象等優勢,爲人文社科各學科所利用,又可擴展至拓本關聯之鑒賞收藏、商業往來、文化交流、藝術創作等文化屬性研究。凡欲治金石學及相關學術者,覽録而知旨,觀目而悉詞,由此問道,得門而入。
與價值相匹配,本書之不足,主要有兩點:
一曰量小力微。日本公私機構所藏拓本尚未整理者衆多,本人能力及精力有限,加之不可抗力因素,都使得拓本種類、數量存在較大增補空間。
二曰有目無圖。輯目徒有門徑之功,總不若圖録之形象具體,圖文并茂是爲旨歸。冀來日妥善解决版權等諸多問題,有序開展圖録整理研究工作。
此外,本書還有諸多缺點,待博雅君子賜教指正。能决定學術真正價值者,唯有後繼研究,期待着同仁們更好的研究成果。
本書之編成,承蒙前賢師友相助!
首先,致敬前賢學者。本目録信息輯自學術界公開印行的金石志書、學術著作、期刊論文、展覽圖册等,在此謹向相關作者致以崇高敬意!秉持學術公益,本人已放棄本書稿酬、版税等收益,所獲樣書也將捐贈國内外學術機構及學界同仁,來源於學術,服務於學術,美美與同,天下大同!
其次,感謝領導師友。在本書編撰過程中,有幸得到吴振武校長、馮勝君所長的支持,趙超先生、王素先生、礪波護先生、伊藤敏雄先生、張銘心先生等前輩的指導,山口正晃先生、江川式部女史、梶山智史先生、崎川隆先生、李弘喆先生、李航先生等的幫助。特别感謝趙超先生、伊藤敏雄先生慷慨賜序,以光小書聲價。我的學生胡宗華、王廣瑞、黄志明、明鵬飛、張喆、佘文玉、張瑞雨、鞏夢雪、郭彤等幫助校勘,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最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分社社長鄭慶寰先生,責編趙晨先生,專業熱忱,認真負責,鼎力相助,使本書得以順利出版,謹致以衷心的感謝!
同以往的著述一樣,本書也要送給我的家人,感謝她們一直以來的支持和關愛!
王連龍于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
二〇二三年八月一日
序一(趙超先生)
金石摹拓技術,是長期以來中國獨有的文化技能。由於中國創造了造紙技術,所製作紙張適於摹拓,故早在漢代晚期就出現了摹拓石刻碑版的現象。被法人伯希和掠走的敦煌石窟藏經洞藏歐陽詢書《化度寺碑》拓本,被公認爲唐代拓本;現在保存在國家圖書館中的柳公權書《神策軍碑》拓本,被認爲是唐末五代或北宋初年的拓本;這些可能是目前所見到的最早石刻拓本實物。一千多年來,廣布中國大地上的歷代石刻,被製作出數以萬計的拓本,流布四方,在文化傳播與保存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功勛。
但是欣賞研究金石拓本,需要較高的文化修養,以往一直是文人雅客獨占的文化角落,使得金石拓本長期處於小衆受體地位。但由於其在書法藝術欣賞與學習方面價值不菲,從而具有了一定的市場價值,并受到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東亞文化圈中文人學者們的重視。因此,金石拓本得以作爲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并以其獨特的藝術價值與史料價值得到廣泛收藏。也使得中國古代拓本流散到世界各地,成爲大量博物館與私家收藏的珍品。時至今日,不僅在日、韓、越等亞洲國家,就是在歐美各國一些重要的博物館、圖書館和大學中,都有中國金石拓本的收藏。法國著名漢學家戴仁曾經進行一個項目,旨在盤點和編目歐洲各國以亞洲文明爲特色的博物館和圖書館收藏的中國拓片。他們從巴黎、倫敦、斯德哥爾摩、蘇黎世、哥本哈根、牛津、科隆到布拉格,拍攝了海量的中國石刻拓片藏品。作爲代表性成果,他們還編輯了《法國吉美博物館藏中國拓片目録》。提供這些收藏品的包括著名的法國漢學家沙畹、伯希和以及多倫、謝閣蘭、加斯東·勒帕熱等人。這些拓本來源除中國主要的石刻收藏地和大型石窟(如西安碑林、龍門石窟等)之外,還有四川、雲南、西北等邊疆地區的罕見石刻。其中,沙畹收集拓本的數量衆多,以吉美博物館館藏爲例,就有五百多件,占吉美博物館拓本藏量近一半。近年來,還有多處收藏單位整理彙集了所收藏的中國金石拓本,編目出版。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圖書館、芝加哥生物博物館等。我的老朋友英國著名漢學家杜德橋教授就曾向我介紹過伯克利東亞圖書館的中國古代拓本整理情况。
遺憾的是,相比之下,收藏中國石刻拓本最多也最早的東鄰日本,其收藏情况却一直没有較爲完整的介紹。有些情况甚至長期以訛傳訛。例如著名的先秦石刻石鼓文的宋代拓本安國本等,早年被日商三井購去秘藏。郭沫若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對石鼓文進行的研究就依靠著從日本看到的上述拓本照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重版的《石鼓文研究》一書中,郭沫若補記道:據説三井收藏的石鼓文安國本已經毁於二戰中的盟軍轟炸。這一説法在國内似已成定論。而我們近年才得知,它并没有被毁,還保存在日本的三井記念美術館中。我們知道,日本收藏的很多拓本都屬於較早的拓本,保存較好,具有一定的文物與藝術價值。但對於這些拓本的收藏地點、收藏内容及來源等情况,却瞭解甚少。這應該是目前中國古代石刻與拓本研究中的一個重大缺憾,是亟待彌補的一項學術空白。
早在清代末期,日本就曾經興起過收集北朝石刻拓本的風氣。當時北朝墓誌在中國陸續出土,其特有的魏碑體書法,以其剛勁有力的金石氣息給當時尋找書法藝術新突破的文人極大啟發,得到中國書法家們的重視與推崇。特别是當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康有爲等著名學者提倡在書法中學習北碑,使得研習北朝石刻拓本這一風氣很快就影響到與中國有着密切文化聯繫的東瀛四島。清代末年出使日本的楊守敬等人,目睹這一風氣,曾記載了日本上層當時争先收藏北朝石刻拓本的盛况。楊守敬還曾利用自己帶去的北朝石刻拓片换取日本民間收藏的古代早期寫本書籍,獲得了豐富收穫。楊守敬因此編有收録中國古代主要石刻拓本的圖録《寰宇貞石圖》,在日本具有一定影響。以後幾十年間,在日本又有過收集佛教造像、出土墓誌以及石刻早期拓本的熱潮,造就了一批收藏中國石刻文物與拓本的收藏家。很多大型博物館、藝術館和著名大學圖書館都收藏有中國古代石刻的拓本。
近代以來,隨着社會科學研究的深入與發展,中國古代石刻拓本也日益受到學術界的重視,在有關研究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國内學術界與海外漢學研究者們有關中國古代石刻研究的論著不斷問世,傳世的石刻拓本被陸續整理彙集,新的石刻資料陸續發表,造就了中國古代石刻研究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
日本由於有着自秦漢時期就與中國大陸進行文化交往的悠久歷史,長期接受漢文化影響,其學術界在很多方面沿襲了漢學研究的傳統,對於中國古代的文化典籍與文物資料具有濃厚的研究興趣。例如儒學思想、歷史研究、書法藝術、漢傳佛教乃至社會習俗等衆多方面的研究中,都離不開對中國傳統典籍與文物的研究。中國古代石刻由於其資料方面的重要價值,例如保存文獻典籍與歷史資料上的價值、藝術書法價值、宗教史料價值等等,一直是日本學術界研究的重要對象。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學者還對大同雲岡、洛陽龍門等重要石窟進行了調查勘測和拓本收集等考古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頗具影響,如水野清一等所著《龍門石窟研究》等曾是有關研究的重要基礎資料。有關拓本也被日本收藏。迄今日本各處公私收藏的中國古代石刻拓本還在有關研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近來還有日本學術單位及有關學者在不斷收藏中國石刻拓本。
這樣看來,介紹日本各地所藏中國金石拓本的詳細情况,勢在必行。現在吉林大學王連龍教授經數年辛勞,整理彙集的《日本藏中國古代石刻拓本著録輯目》一書,填補了這一空白。它既是學術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參考工具書,也是近年來石刻研究中令人歡欣鼓舞的一項重要成果。
王連龍教授青年有爲,在石刻研究與古文字研究中取得了大量成果。撰有《<逸周書>研究》《新見北朝墓誌集釋》、《新見隋唐墓誌集釋》、《南北朝墓誌集成》、《王若曰:出土文獻論集》、《中國古代墓誌研究》等多部著作和大量論文。他慧眼獨具,利用在日講學交流等機會,訪問日本各大收藏文博機構,輯録學術界公開刊行的金石志書、學術著作、期刊論文、展覽圖册所見中國古代石刻拓本信息。收録材料源自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九州國立博物館、書道博物館等博物館,東洋文庫、東京中央圖書館、寧樂美術館、大阪市立美術館、北九州美術館、三井記念美術館、五島美術館、根津美術館、吉田苞竹記念會館、黑川古文化研究所、觀峰館、有鄰館、木雞室等公私圖書館、美術館,以及京都大學、東北大學、淑德大學、龍谷大學、佛教大學、大谷大學、大東文化大學等大學。共收録拓本6778種,編寫成此書。雖然還不能將全日本現有中國古代石刻拓本全部收録無遺,但其重要代表性石刻拓本基本收録在内。可以藉以瞭解日本所藏拓本的基本情况,從而更好地利用有關資料,并深入考察從中國拓本收藏情况反映的中日文化交流。造福學界,善莫大焉。
内容如此龐大的一部目録著作,耗時持久,顯示出作者認真勤奮的努力工作與堅實的學術基礎。該書編寫體例完善,内容清晰準確,資料性極强。同時,王連龍教授還準備在今後繼續增補有關著録,進行日本所藏拓本圖録的編輯出版,以及收藏研究。我們在衷心祝賀他的這部大作出版時,也希望早日見到他的下一步重要成果,以共同構建起中國古代石刻研究的宏偉大廈。
趙超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
序二(伊藤敏雄先生)
この度、吉林大学考古学院の王連龍教授が編撰された『日本蔵中国古代石刻拓本著録輯目』が刊行されることになったことは、喜ばしい限りである。
王連龍教授は、周知のように中国古代史と中国古代石刻史料の研究者、東アジア文化交流史の研究者として、中国内外で著名である。教授は、已に個別学術論文を多数発表するとともに、『「逸周書」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10月)、『新見北朝墓誌集釈』(中国書籍出版社、2013年7月)、『新見隋唐墓誌集釈』(遼海出版社、2013年9月)、『南北朝墓誌集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3月)、『王若曰:出土文献論集』(鳳凰出版社、2021年6月)、『中国古代墓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12月)等の著作や編著を公刊し、中国内外の中国古代史研究や中国古代石刻研究、東アジア史研究に大きな影響を与え、学界で高く評価されている。
多数の個別学術論文のうち、日本では、特に「唐百済人『祢軍墓誌』考論」(『社会科学戦線』2011年第7期。『王若曰:出土文献論集』所収)が、「日本」国号との関係で注目され、新聞紙上を賑わすとともに、日本古代史研究者も交えて大きな議論を巻き起こした。その関係で、教授は2012年2月に明治大学で開催された国際シンポジウム「新発見百済人『祢軍墓誌』と7世紀東アジアと『日本』」に講演のため来日された。その際、大阪教育大学で入学試験があったため、お会いすることができなかったのは非常に残念であった。
さて、本書『日本蔵中国古代石刻拓本著録輯目』は、日本の博物館、美術館、大学、研究所等が所蔵する先秦から清代までの石刻の拓本について、石刻ごとの所蔵状況と書誌情報を整理したものである。中国石刻史料研究の基礎は原石と拓本であるので、日本所蔵の石刻拓本の所蔵状況を整理·公刊することは、石刻史料研究の進展にとって意義がある。また、本書の編撰に当たって、公刊されている金石志書、学術著作、期刊論文、展覧図冊等をもとにされたという。その熱意と労力には敬服するばかりである。
本書は、日本所蔵中国古代拓本の所蔵状況を中国の学界に初めて紹介するものであり、中国における今後の石刻史料研究の進展に貢献するものと思われる。日本においても、博物館、美術館、大学、研究所等の所蔵状況をまとめて整理したのは初めてであり、拓本の利用や研究に便宜を供与し、日本における石刻史料研究の進展にも貢献すると思われる。また、日本所蔵の中国古代拓本の画像について、淑徳大学書学文化センター所蔵拓本の大部分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蔵拓本の画像資料がWeb上で公開されているので、本書を活用することによって、中国内外で研究に必要な拓本画像資料を居ながらにして閲覧することが容易になり、石刻史料を利用した研究が進展することが期待できる。
伊藤敏雄
日本国大阪教育大学名誉教授
编辑:李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