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華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時間:2023年1月
ISBN:978-962-04-5110-2
定價:港幣148.00
作者簡介
李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興趣為新文化史、古代物質文化、人文歷史通識寫作,學術論文見於《漢學研究》等刊物,人文通識專欄「魏晉的鬼影怪談」見於網路。
内容簡介
狐死首丘、葉落歸根一直被視為中國固有文化傳統,表現為喪葬習俗,就是「歸葬」,一般解釋為歸祖塋或回故鄉安葬。本書從兩條線索展開論述。一方面,通過深入剖析東晉南朝世家大族的「歸葬」,討論失去故鄉的流寓士族在葬地選擇、死後觀念、禮制變革、意義詮釋上有過怎樣的糾結、對抗、妥協和創造,「歸葬」如何借舊觀念慣性加入新社會的權力形塑、身份建構。這部分大量運用墓葬考古資料,對文獻中「歸葬」問題進行檢討,論證了學界以為的「晉制」與考古發現的六朝墓葬實例之間不能是簡單的對應關係,而南渡後新家族祖塋的形成,必須放在當時整個歷史發展脈絡中來瞭解,同時運用考古資料對照出世族家族內部的分化與連接。
另一方面,作者從狹義的「歸葬」上升到廣義,追溯六朝士族「以何為歸」的文化心理演變,以此呼應當代議題,即家國大義融入私人領域,與個人表達互相借用、互為背景,這種近當代常見的中國式話語,除了特定時期政治形塑,能否從文化上找到淵源與解釋?為此,研究的史料收集下溯到唐宋時期,結合田野考察,討論六朝之後的人如何想像前人之「歸」,進而內化為某種文化自覺。作者認為作為政治話語、文化符號的歸葬,為士族提供了新的想像死後世界以及認識自身的方式,與當時文學作品中對歸隱的渴望有暗合關係,更從細碎資料爬梳出南朝文化「隱逸」「歸隱」意象的新認識。在「歸」的意義變遷中,六朝士族重新安頓了個體、家國、宇宙,從而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對「個體自由」的理解。
整體而言,本書以新文化史為路徑,將「歸葬」視為中國文化的「個案」,借助六朝這一動盪背景,去理解中國人追尋終極安頓途中如何創造自己文化,思考中國文化形成與演變邏輯,從而對當下看似習以為常的傳統、情感、觀念有更多理性自覺。
目錄
V 代序 不確定時代的安頓——與蒲慕州教授一席談
第一章 前言
一、個體安頓,穿越古今的難題
二、漢代「歸葬」所向:權力、血緣、地緣
三、六朝「歸葬」,沿襲不改嗎?
四、新文化史路徑與史料運用
第二章 琅邪王氏的歸途
一、白石墓的建造及威權性
二、僑置故壤與歸正首丘
三、假葬還是永葬?
四、不葬在白石的王氏成員
五、以簡為歸
第三章 看得見的歸葬
一、歸葬建康
二、陳郡謝氏:淝水戰後至劉宋初年的葬地選擇
三、歸葬與蘭陵蕭氏郡望
四、新社會,舊葬俗?
第四章 禮俗之變,權力之「歸」
一、死後世界的想像與「喪」「祭」諸環節
二、世家墓葬墓內祭祀空間
三、喪服制度中的變禮與現實
四、文獻中的「歸葬」
五、小結
第五章 「歸」的象徵意義
一、弔唁、誄碑、墓誌銘中的士族交遊圈
二、女性之歸與夫婦合葬
三、歸的新指向:山水與隱逸
四、歷史層累下的文化之「歸」
五、小結
第六章 結論
一、「歸葬」現實安排與解釋權
二、「歸葬」所見世家大族內部的連接與分化
三、「晉制」再思考
四、士與「歸」
附錄
附表1:琅邪王氏部分成員葬地以及卒年
附表2:象山王氏墓相關資訊
附表3:四座代表朝廷禮儀的大墓與仙鶴觀M6的比較
附表4:六朝世家大族鬼故事
參考文獻
後記
購書連接:
【淘宝】https://m.tb.cn/h.UOvXTjA?tk=mKDEdTfwu5jCZ0001 「预售 归葬 三至六世纪士族个体安顿与家国想像 港台原版 李华 香港三联书店【中商原版】」
感謝李華先生授權發佈!
編輯:李浩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