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例】第五十一期 副脾扭转

文摘   2024-11-29 16:40   河北  


副脾扭转
?
KNOW
每周一例
Accessory spleen
torsion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简称MG)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神经肌肉疾病,其特点是由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导致肌肉无力和易疲劳。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症肌无力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等。







病例提供者



01




病例信息

患者女,3岁10月

主诉:间断腹痛伴呕吐9天。

现病史:缘于9天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间断性,位置诉说不清,伴恶心、呕吐多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量多,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彩超提示考虑小肠套叠,给予按摩腹部后套叠包块消失,但腹痛症状未见好转。

既往史:一般健康状况:良好,无高血压史、无糖尿病史、冠心病史,无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

过敏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专科情况:腹部平坦,对称,腹式呼吸减弱,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无腹壁静脉曲张;左上腹压痛,伴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未触及,似可触及一边界不清的痛性包块,腹部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双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

实验室检查


肿瘤七项:


血常规+CRP:






影像图像

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即“晨轻暮重”现象。其主要症状包括:

01

超声

左上腹(脾下方、左肾前方)可见低回声团块,大小约83x73x32mm,呈“蚕豆”形,边界清,内部为均匀低回声,前方网膜增厚,回声稍增强,其上方可见细蒂样回声,可见“螺旋征”。CDFI:低回声团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Tra-fsT2WI
02


03

T2WI



T1WI
04


05

DWI



ADC
06


07

Cor-T2WI



Sag-fsT2WI
08




02




群内讨论

安平~刘啸:
3岁患者,左上腹肿块,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明显扩散受限,考虑恶性病变,神经母细胞瘤可能,鉴别淋巴瘤

阜城~赵欣茹~心星星晴:
患者,儿童,间断腹痛,肠套叠病史,实验室检查CA125轻度增高,MRI示脾脏下方蚕豆样肿块,边界清楚,呈T1等/稍低、T2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弥散受限明显,病变外侧似见流空血管信号聚拢,病变周围渗出性改变,考虑IMT,鉴别神经母细胞瘤(肾上腺区多见,密度不均,常伴钙化),淋巴瘤(密度均匀,常伴周围淋巴结肿大,很少引起肠梗阻征象)

红七公~郭宏峰:
3岁女孩,左上腹较大肿块,肿块边界清楚,似有包膜,边缘光整,形状不规则,像在腹膜之中被包裹,有一个凹脐样结构;T1、T2中等,DW丨扩散受限,但不均匀,内部结构实性,矢状位似有一些间隔。间断肠梗阻。考虑炎肌母细胞瘤,鉴别神经母、畸胎瘤、生殖源性肿瘤。


王勇:
  年龄:婴幼儿;部位:腹膜腔-脾脏下方-胰腺尾部-左肾脏前方;定性:良性伴肠套叠  胚胎源性?弥散部分受限--低度恶性不能除外。生殖源性肿瘤 :含括畸胎瘤、皮样囊肿、精原细胞瘤、卵黄囊瘤、内胚窦癌、绒癌、混合型生殖细胞瘤等。


李世军:
婴幼儿,病灶部位贴近一侧腹壁,病灶似有包膜,信号不均匀,T1.T2中等,弥散成像扩散受限,首先考虑畸胎瘤,鉴别诊断生殖源性肿瘤


昔年ᶞ:
3岁小孩,腹痛,左中上腹部占位,肠管前推,腹膜后,弥散受限明显,厚壁,考虑表皮样囊肿与肠重复畸形并积脓、囊性间皮瘤感染

周振华~衡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肿物弥散受限较明显,CA125升高,有肠套叠及较明显呕吐病史,与左侧腹肠管关系较密切,肠壁不厚,考虑肠系膜淋巴瘤可能。

童婷:
考虑副脾合并蒂扭转 ;鉴别表皮样囊肿或肠重复囊肿、淋巴瘤

王芬:
倾向IMT,鉴别肠系膜淋巴瘤

张佳乐~家乐福MR:
患者,3岁小孩,腹痛,有肠套叠病史,定位:左中下腹部脾脏下缘与左肾,胰尾部之间,类似蚕豆样肿块,边界清楚,T1WI等低,T2压脂高信号,DWI高,ADC减低弥散明显受限,CA125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有壁,边界清楚,小孩,呕吐病史,前方网膜增厚,考虑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可能,鉴别淋巴瘤,脓肿,生殖来源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

罗志伟~吉安:
婴幼儿,腹痛,Ca125及LDH升高+B超左上腹囊性占位,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上方可见细蒂样回声,可见“螺旋征+MRI梭性长T1长T2占位,弥散明显受限,边缘见少许条索状结构,周围见少许蚯蚓样流空血管。综合考虑副脾合并蒂扭转、梗死后坏死。鉴别表皮样囊肿(囊性,弥散受限符合,但是血管流空不好解释)


张斌:

左上腹囊性包块,呈长T1长T2信号,弥散明显受限,考虑脓肿。鉴别1:淋巴瘤,淋巴瘤T2信号不会这么高.2畸胎瘤包括皮样囊肿以及表皮样囊肿,弥散受限不会这么明显。表皮样囊肿的DWI高信号是T2的透过效应所致,ADC并不减低。鉴别诊断3,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IMT弥散受限不会这么明显。鉴别4副脾,副脾的信号应该和正常脾脏一样,这例不符,这么大的副脾没见过.


师彦敏:
婴幼儿,腹痛,左上腹部病变,弥散受限这么重,不是淋巴瘤就是脓肿,T2感觉像囊性,有壁,形态类似肠管,考虑肠重复畸形伴感染积脓,感觉不像肿瘤。病变外缘有点像肠系膜,如果是肠扭转或者腹内疝,局部可以这样,上游肠管应该有梗阻,扩张积气的肠管应该是结肠,小肠没有明显梗阻,病人症状也没有那么重,感觉不太像。

立二拆三~张希军~景县:
幼儿,左上腹病变位于降结肠外侧,弥散明显受限,确实应该考虑淋巴瘤,但病变囊性,有壁,受限为囊液,淋巴瘤就不考虑了,病变似有蒂,蒂内血管并且外侧有脂肪结构,扭转的肠管伴腹内疝可能,伴感染肠内积脓(病变周围有积液渗出),鉴别肠重复畸形伴感染


韩长年:
淋巴管囊肿合并感染/出血

王芳:
偏囊性病变,超声未见明显血流信号,病变弥散受限,肿瘤性病变可能性不大,肠系膜囊肿伴感染?

红七公~郭宏峰:
如果是囊性,其内以液体成份为主,在T2上应该很亮,如果化脓,包膜应该会增厚,周围有刺激性的水肿,感觉周围没有明显的水肿。如果是小肠打结,蒂部应该对着中心。

马存余一辈子的爱:
感觉有小肠扭转的可能!或者淋巴管囊肿!

韩长年:

目前已经不是单纯囊性成分了,DWI明显不均匀高信号,DWI太亮了

红七公~郭宏峰:
病程9天,呕吐,左上腹压痛,梗阻表现。但是没有液平。
①新生肿物,长大并发生扭转,带动的肠管梗阻,这是一种可能。
②肠管本身的扭转,这是一种可能,如果这样,9天的时间,扭转内也应该产生一定量的气体,这种可能性较小。
③肠管之外的囊性物,如胚胎性的肠囊肿、淋巴管囊肿,长大并发生扭转,牵扯到肠管,扭转同时伴有腹膜系膜的打结,这种可能会有。
△边缘清楚,轮廓圆钝,可以解释②③。
△脐样结构可以解释扭转。
△T1、T2的表现,DWl与ADC信号部分受限怎么解释?

昔年ᶞ:
应该是有不同成分,出血或者粘稠脓



03




病例结果

大体所见:
副脾:7*7*3厘米灰白灰红破碎组织一堆,取部分。部分大网膜:5*2*0.6厘米淡黄网膜样组织一块,取部分。


病理诊断:

(副脾)脾脏组织,被膜下见大量出血坏死,少许淋巴滤泡残留。

(部分大网膜)急性蜂窝织炎性炎症伴出血。



04




副脾扭转
副脾多位于脾门、脾蒂或胰尾部位,较少见于下腹部及盆腔,大小1cm左右者常见。因为副脾是由胃背系膜中间充质芽的不完全融合形成,之后向左侧旋转,所以副脾多位于腹腔左侧,内脏反位者可位于右侧,但均和正常牌脏关系密切。

副脾未发生病变时无临床症状,常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偶然发现。正常脾脏能发生的疾病,副脾都可以发生,如破裂、梗死、感染、扭转等。但由于副脾位置多变,副脾发生病变时很容易误诊。副牌扭转时临床多表现为急腹症,患者出现急性腹痛,也有文献报道病程为1个月的慢性反复性脾扭转的病例,临床表现为间断性腹痛。副脾扭转的内因可能是副脾体积较大,有一定的重量,缺乏韧带结构的固定活动度大,副脾蒂较长,偏离副脾重心与副脾相连:外因可能是突然的体位变化、剧烈的运动、肠管的端动等。副牌扭转后,脾组织首先发生淤血肿大,如果不能及时复位,脾组织会梗死出血、液化及囊变。

1、影像表现


·超声检查回声多与正常脾脏相似,多层面扫描可见副脾的门样结构,未探测
到血流信号,可能提示副脾蒂扭转致副脾血流中断。

·CT上密度多和正常脾脏相似,也可以高于或低于正常脾脏,取决于扭转时间的长短,增强后副脾的强化模式和正常脾脏一致,但如果副脾蒂扭转致血流完全中断时,增强检查副脾可以不强化;应用三维重建仔细分析CT征象,多可见一索条样结构由正常牌脏处延伸至副脾门。

·MRI上副牌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所有序列的信号强度与牌相同。多层面连续观察可见病灶局部有一迁曲的条索蒂状组织与脾门相连,如行增强检查能更明确显示;且MR各序列示病灶信号与脾脏信号均相似。

·大小不等的软组织结节,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锐利,一般大于4cm,增
强后明显强化,增强的方式与主脾相似。

·大部分有蒂样结构,可发生扭转。

·出现囊变、坏死时可表现为囊性结节,无强化或不均匀强化。


本例符合副牌扭转影像表现:T2周边呈等低信号,中心呈高信号,DWI弥散受限呈高信号,相应ADC呈低信号,且T1WI信号强度与脾脏相似,包块左侧见呈“旋涡状”血管流空影,亦可见一血管流空影与牌脏有明显连接。
2、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
·平滑肌瘤

·韧带样瘤

神经鞘瘤:

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有文献认为无性别差异)

常见于后纵隔脊柱旁、前,少见于腹膜后,腹膜内罕见。

单发肿块,可见钙化、出血、坏死囊变;边界清楚,强化均匀,较明显强化或渐进性强化。

靶征:中等强度渐进性延迟强化


韧带样瘤:

病变多见于女性,14-74岁,右腹部外伤或手术史(75%);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FAP,13%)。
肿块大多不侵犯邻近器官,局部边界欠清,可有血管包埋,坏死囊变及钙化罕见,可有渐进性强化。




05




总结

红七公~郭宏峰:
学习了

韩长年:
看样子是出血,但是,我开始考虑出血的时候,分期遇到难点,脓液信号符合,但是出血,分期是难点?

马存余一辈子的爱:
长见识了!

童婷:
 我当时还是觉得合并表皮的概率太低了   没想到可能是出血   罗老师的更符合   这么大的副脾不多见  很可能是扭转后淤血肿大造成的,不过本身体积应该也不小

昔年ᶞ:
想过出血,就是不知什么东东,提到扭转,尤其副脾,思维扩展开,豁然开朗

师彦敏:
这个病例真的挺有意思,第一次见,出血弥散受限这么厉害也不多见,看来病变外缘的凹陷是副脾的门,血管扭转了,形态有点怪异,副脾结节多是圆形的,咋肿胀后就变长了,学习了,感谢分享!




GUANZHU


立即扫码

编辑:白子博


审核:宋娜 刁胜林




衡水医学影像
隶属于衡水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成立于2016年,宗旨是团结从事影像的工作者,遵守国家政策法规,推广医学影像技术的精准检查理念和技术规范化,展示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促进影像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学术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