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核外电子排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原子核外的电子云是分层排布的,电子壳层可用主量子数表示
B.主量子数为n的売层(非最外层)可容纳的电子数为2n^2-1
C.愈外面的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愈多(非最外层)
D.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E.同一电子壳层中电子具有的能量及运动形
式不同
参考答案:B
解析: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有n个亚层,第k个亚层有2k-1个轨道(1≤k≤n),也就是n个亚层共有1+3+5+7+..+(2n-1) =(1+2n-1) n/2=n^2个轨道,而每个轨道上至多可以容纳两个电子。因此,n个亚层最多可容纳2n^2个电子,所以主量子数为n的壳层最多可容纳2n^2个电子。故选B。
2.原子结构的M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
A.2个
B.8个
C.18个
D.32个
E.50个
参考答案:C
解析:半径最小的売层叫K层(n=1),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叫L层(n=2),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叫M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愈外面的壳层可容纳的电子数愈多。但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
3.“电子能量”的定义,正确的是:
A.原子处于最低状态时的能量
B.电子处于激发状态时的能量
C.电子在各个轨道上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D.移走某轨道上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E.原子核对轨道电子的最大吸引力
参考答案:C
解析:电子能量是指电子在各个轨道上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4.有关电子“结合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称结合力
B.靠近原子核的壳层电子结合力强
C.结合力越大,移走电子所需能量越大
D.原子序数越高,同层电子结合力越高
E.原子序数越低,对壳层电子吸引力越大
参考答案:E
解析:结合力是指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靠近原子核的壳层电子结合力强,距核越远的电子结合力越小;结合力还与原子序数有关,原子序数越高,核内正电荷越多,对电子的吸引力越大,要从原子内移走电子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大。故选E。
5.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最稳定)时,对应的主量子数n是:
A.1
B.2
C.3
D.4
E.5
参考答案:A
解析:当原子吸收一定大小的能量(某两个能级之差的能量)后将自发从低能级过渡到某一较高能级上,这一过程称为原子的激发;当主量子数为1时,原子所处的状态最稳定,又称低能量状态;n=2的能量状态称为第一激发态。
6.决定同一电子壳层中电子具有的能量及运动形式的是:
A.磁量子数
B.角量子数
C.主量子数
D.电子壳层
E.自旋量子数
参考答案:B
解析:角量子数决定同一电子壳层中电子具有的能量及运动形式。
7.金属物品带入磁体孔腔内会导致:
A.图像对比度下降
B.磁场强度改变
C.对射频产生影响
D.磁场均匀度破坏
E.磁场稳定度下降
参考答案:D
解析:磁场均匀性是指在特定容积限度内磁场的同一性,即过单位面积的磁力线是否相同,磁场均匀度是决定影像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基本因素,它决定系统最小可用的梯度强度,当磁场中有金属物品时,磁力线受干扰,进而磁场均匀度被破坏。故选D。
8.选择氢原子核作为人体磁共振成像的原子核的理由是:
A.1^H是人体中最多的原子核
B.1^H约占人体中总原子核数的2/3以上
C.1^H的磁化率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是最高的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参考答案:D
9.由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
A.核磁
B.电磁场
C.核场
D.电场
E.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A
解析:原子核带有正电荷,原子核的自旋就形成电流环路,从而产生具有一定大小和方向的磁化矢量。这种由带有正电荷的原子核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
10.关于磁性与非磁性原子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质子和中子均为奇数可产生核磁
B.并非所有原子核的自旋均能产生核磁
C.质子和中子均为偶数可产生核磁
D.氢原子核在人体磁性原子核中磁化率最高
E.不同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核磁效应
参考答案:C
解析:并非所有原子核的自旋运动均能产生核磁,根据原子核内中子和质子的数目不同,不同的原子核产生不同的核磁效应。如果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则这种原子核的自旋并不产生核磁,我们称这种原子核为非磁性原子核;反之称为磁性原子核。故选C。
相关知识章节链接:(点击文字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