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例】第五十八期 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文摘   2025-01-25 16:35   河北  
脑弥漫大B
细胞淋巴瘤
?
KNOW
每周一例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THE BRAIN






病例提供者


01




病例信息

病史


• 男,反应迟钝,双下肢无力7天


• 既往史:二型糖尿病


01

T2WI


T2-FLAIR-FS
02

03

T1WI


DWI和ADC
04

05

T2WI


增强
06



02




群内讨论

肇兴~梁小朗~昔年ᶞ:

老年女,二型糖尿病,亚急性起病,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结节+水肿,T2低,环形强化,环形弥散受限,考虑肉芽肿病变,梅毒或者结核可能大,建议排查胸部情况


安平~刘啸:

老年女性,双侧大脑半球及胼胝体多发病变,稍长T2信号,周围指压状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部分病灶似脐凹征,定位颅内占位性病变,淋巴瘤可能,鉴别转移瘤


市二院~郭宏峰:

低钠血症性脑病,代谢性中毒性脑病类


五院~梁彬:

考虑多发肉芽肿,结核隐球梅毒等,老年男性,转移瘤必须挂上


仁寿~童婷:

老年男性,反应迟钝、双下肢无力,病程短;临床相对轻、影像重(多倾向肿瘤);颅内多发病灶,触面水肿,部分结节样强化,强化均匀、细腻,可见尖角、脐凹征,部分斑片、条状及环状强化,弥散受限,考虑大B细胞淋巴瘤。鉴别转移瘤(老年男性多鳞癌常容易中央明显大坏死;腺癌池征,蜂窝煤征、硬环征,不符合);炎性肉芽肿(有糖尿病史,结核多为凝固性坏死,T2低信号,结节状强化较少见,多基底池受累,弥散不受限;真菌多不规则环状强化,腔内拉丝;隐球多累及双层基底节或软脑膜多发线样强化;梅毒多见于大脑皮层、且颅内如此多发病灶少见)


张斌:

颅内多发病灶,明显强化,但是弥散受限不明显,考虑炎性脱髓鞘。鉴别淋巴瘤,淋巴瘤弥散明显受限。


冀英双~冀州放射科~尚&佳:

老年女性,双侧大脑半球及胼胝体多发病变,稍长T2信号,周围指压状水肿,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部分病灶似开环征,定位颅内占位性病,考虑炎性脱髓鞘,鉴别淋巴瘤,扩散明显受限


周晓往~安平县医院:

老年,反应迟钝无力,脑内白质多发病变,弥散受限不明显,DWI中心低周围稍高,ADC,不规则明显强化,考等或稍低信号,考虑炎性脱髓鞘病变,需结合相关生化检查,鉴别淋巴瘤(弥散不符),大脑胶质瘤病


肇兴~梁小朗~昔年ᶞ:

强化模式,同意淋巴瘤先考虑,病程有些迷惑人


李世军:

颅内占位病变强化模式,同意淋巴瘤先考虑,鉴别诊断转移瘤


张义:

考虑多中心胶质瘤或脱髓鞘假瘤。


小仙女:

脱髓鞘假瘤?淋巴瘤?结核?


罗志伟~吉安:

76岁男性,反应迟钝、双下肢无力+颅内多发病灶,累及双侧颞叶、枕顶叶、基底节及胼胝体,等T1等稍短T2信号,弥散受限,触面水肿+增强:部分结节样强化,强化均匀,尖角征、脐凹征;部分环形强化;部分点线样强化或条片状强化。综合考虑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依次鉴别原发性中枢系统血管炎、弥漫性胶质瘤、肉芽肿病变(如梅毒、隐球菌)、转移瘤。


师彦敏:

老年男性,影像重症状轻,同意童老师意见,首先考虑肿瘤,脑实质内多发病变,团块状,斑片状,可见脐凹征,弥散受限不明显,增强后明显强化,首先考虑淋巴瘤,不一定弥散都明显受限,原发和继发,免疫正常和免疫缺陷病人,影像也不同。鉴别间质瘤病。脱髓鞘病变临床症状应该更重。老年人转移瘤是需要考虑,这种斑片状的没见过。


宋娜:

老年男性,脑内多发病变,周围水肿明显,累及范围较大,但患者相对症状轻,考虑肿瘤性病变,T2信号稍高,DWI稍高,增强明显强化,脐凹征。有以下考虑1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2转移瘤。3胶质瘤,4脱髓鞘假瘤,5肉芽肿病变,6感染性(细菌,结核等)。首先临床上症状轻缺乏症状、发热等症状,考虑感染可能性很小。转移瘤一般以柔脑膜或灰白质交界区为主,临床有原发病史。该例不太符合,但不能除外,可以完善肺腹盆腔检查。脱髓鞘病变临床症状早于影像并且较重;肉芽肿病变罕见,确诊要靠病理。这例从影像上更倾向于淋巴瘤,建议加做MRS检查,完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沉,cpr,脑脊液检查。


是四院~张佳乐:

76岁男性,病史反应迟钝、双下肢无力,定位颅内多发病灶伴周围水肿,呈T1WI等T2WI稍信号,DWI弥散受限,强化均匀强化,多种强化方式,可见尖角征、脐凹征,握拳征,部分环形强化。首选考虑肿瘤性病变,淋巴瘤,鉴别转移瘤,肉芽肿性病变,胶质瘤,炎症感染性病变


故城~王勇:

颅脑淋巴瘤




03




病例结果


穿刺病理结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04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01

概述

  •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 病灶仅累及脑实质、脊髓、软脑膜和眼,而无全身性淋巴瘤的证据。

  • 95%以上患者的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年发病率为(0.4-0.5)/10万, 占新诊断脑肿瘤的3%-4%、结外淋巴瘤的  4%-6%。

  •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中位发病年龄65岁。

  • PCNSL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最新研究认为B细胞受体和Toll样受 体信号通路,以及免疫逃逸和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是其关键的发病机制。

  • 先天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患者PCNSL的发病率远高于免疫正常者。


临床表现
02

  • 脑部受累症状(占30%-50%):头痛,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肌力下降、感  觉变化、意识水平下降、共济失调),神经精神和行为变化(抑郁、人格 改变、淡漠、思维迟钝、冲动行为、幻觉)、颅内压升高、癫痫发作等

  • 脑膜受累症状(占10% -25%):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颈背部僵硬 等

  • 眼受累症状(占10%-20%):视物模糊、视力下降、飞蚊症等

  • 脊髓受累症状 ( ﹤ 1%):亚急性脊髓病、脊柱疼痛、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等

03

好发部位

  • 典型部位:

80%位于幕上

大脑半球(额、颞、顶叶)深部脑白质最常见、脑室旁白质、胼胝体、 深部灰质核团、室管膜下区

  • 不典型部位:

后颅窝、脑干、颅神经、海绵窦、鞍区、松果体区、脊髓



典型影像表现
04

  • 病灶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少数呈不规则形

•  单发或多发,多发者多位于两侧

•  发生于非免疫功能低下者,囊变、坏死、出血少见

•  轮廓尚清,伴占位效应,可有轻-中度瘤周水肿(血脑屏障受损所致的间质性水肿)

•  平扫:CT呈等、稍高密度;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等或稍高信号,内部有坏死时表现为 高信号;DWI高信号(多以边缘为著),ADC低信号;

•  PWI相对低灌注;

•  MRS:NAA峰中等程度减低,Cho峰升高,可见Lac峰,高大耸立Lip峰-特征性表现;

•  增强:多呈明显均匀强化,部分病灶可出现典型的脐凹征、尖角征、握拳征等;坏死时强 化不均匀;

•  室管膜下种植播散常见。





鉴别诊断

胶质母细胞瘤

脑转移瘤

脱髓鞘假瘤

1、胶质母细胞瘤

  • 好发年龄40-65岁

• 好发部位为额 、颞叶深部白质区, 基底节 、后颅窝也可累及

• 浸润性生长 、边界不清

• CT多呈等低混杂密度, MRI信号明显不均匀, T1WI 、T2WI多呈混 杂信号

• 占位效应明显, 多伴瘤周水肿, 多为中重度

• 瘤内见不同程度囊变 、坏死 、 出血

• 实质部分明显强化, 多为花环状或环状, 环壁厚薄不均

右侧颞顶叶占位花环状强化

2、脑转移瘤

  • 原发恶性肿瘤病史, 肺癌最多见, 其次为乳腺癌

• 常为多发病灶, 呈圆形或类圆形

• 好发部位为灰 、 白质交界区

• 病灶较大者, 中心常有坏死

• 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或结节样强化

• 瘤周水肿明显

肺癌颅内多发转移

3、脱髓鞘假瘤

  • 直径大于2cm的脱髓鞘病变, 可单发 或多发

• 好发于幕上, 额顶叶多见, 多位于脑 白质

• 增强见开环征

• 相对于病灶体积, 瘤周水肿较轻, 占 位效应较轻

• PDWI低灌注

开环征





治疗及预后

治疗

• 手术切除病灶会延误化疗时机并且引起手术相关并发症,不作为常规推荐。

•  目前PCNSL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基于大剂量甲氨蝶呤的联合治疗。

• PCNSL当前治疗方案分为诱导、巩固及维持治疗三个阶段。

预后

• 尽管随着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PCNSL的生存率有所提高,但预后仍然较差 , 尤其是老年患者。

• 据统计,PCNSL中位OS时间为1.3年,3年预估OS率为37.7%,5年预估OS率为 30.5%。



GUANZHU



立即扫码

编辑:白子博


审核:王松林 刁胜林





往期回顾

#

腕舟状骨侧(斜)位摄影方法与临床意义

#

肾上腺肿瘤CT增强扫描

#

【影像病例分享】布鲁氏菌病

#【每周一例】第五十七期 胰腺假性囊肿


衡水医学影像
隶属于衡水市医学会影像技术学分会,成立于2016年,宗旨是团结从事影像的工作者,遵守国家政策法规,推广医学影像技术的精准检查理念和技术规范化,展示医学影像技术的最新研究和临床应用成果,促进影像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学术繁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