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值夜班,凌晨两三点,正是人最困的时候,突然送来一批急诊血样。我强打着精神处理,结果一个黄色生化血采血管离心完,上层血清居然不是正常的淡黄色清亮液体,而是呈现出一种类似果冻的胶冻状!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血清变成了这副模样呢?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深挖。
温度对蛋白质的溶解度、凝血过程这些都有影响,低温可能让血清里的一些蛋白发生变性、聚集,从而变成果冻样。
于是我挑了几管同样状态的样本,放在 37℃恒温水浴箱里孵育 30 分钟,之后再次离心,满心期待血清能 “解冻”,结果却大失所望,它们还是老样子。看来,低温这个因素可以 pass 了。
排除温度后,我突然想到浆细胞疾病,像多发性骨髓瘤这类,患者体内浆细胞异常增殖,会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这些异常增多的蛋白充斥在血清中,就可能改变血清的理化性质,使其变得黏稠,呈现果冻状。
我赶紧查看患者的病历信息,除了这诡异的血清,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贫血、骨痛、肾功能损害等多发性骨髓瘤的典型症状,保险起见,我又取了患者的抗凝管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形态、计数血小板,结果都正常,基本可以排除浆细胞疾病这个 “元凶”。
就在我绞尽脑汁的时候,偶然瞥见病历上患者有心脏病、房颤病史,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这可是个关键线索,抗凝药虽然能防止血栓形成,但要是体内药物浓度过高,或者个体对抗凝药过于敏感,就可能出现体外凝血异常的情况。
患者体内因为药物作用,凝血因子被抑制,血液处于一种低凝状态,采集到试管后,即便有促凝剂,凝血过程也变得 “拖拖拉拉”,纤维蛋白原不能正常交联形成稳固的凝块,血清就分离不彻底,呈现出这种果冻样外观。
我赶忙和临床医生沟通,重新给患者采血,这次用的是肝素抗凝管,避免体内抗凝药物残留的干扰,离心后,血清终于恢复了正常!
其实,“果冻” 样血清还有一些其他特别罕见的原因,像冷凝集素综合征,患者体内冷凝集素在低温环境下会让红细胞聚集,血清分离就变得异常艰难,呈现果冻状;还有遗传性的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由于基因问题导致纤维蛋白原结构、功能异常,凝血过程紊乱,血清也会出现这种怪异模样。
不过这些情况太少见,临床上碰到一次都不容易。通过这次经历,真心觉得医学检验这活儿,得时刻保持好奇心、求知欲,遇到难题别轻易放过,多钻研、多实践。每一个样本背后可能都是患者焦急等待的答案,咱们检验人责任重大。
觉得有用请把本文分享给身边其他人,谢谢
往期回顾
2025 SUMMARY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