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试验,全称为 (1,3)-β-D - 葡聚糖试验,它的检测目标十分精准 —— 真菌的细胞壁成分 (1,3)-β-D - 葡聚糖。这一成分在真菌细胞壁中广泛存在,除了隐球菌和接合菌(如毛霉菌、根霉菌等)外,像念珠菌、曲霉菌等常见致病性真菌的细胞壁中都有它的身影,而且占比颇高,通常能达到细胞壁成分的 50% 以上,酵母菌中的含量更是突出。
当人体遭遇真菌感染,吞噬细胞迅速行动,将真菌吞噬。在这个过程中,真菌细胞壁的 (1,3)-β-D - 葡聚糖会被持续释放出来,进而使得血液以及体液中的该物质含量显著增高。
我们通过特定的检测方法,如动态显色法,精准捕捉血液或体液中 (1,3)-β-D - 葡聚糖浓度的变化,就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真菌感染。当这种葡聚糖激活血液变形细胞中的 G 因子,使其转化为活性 G+,活性 G + 进一步作用于凝固蛋白酶原,促使凝固蛋白酶生成,最终引发凝固反应。依据凝固 T-OD 的实时曲线与标准曲线细致对比,就能定量测定样品中的微生物含量,让隐匿的真菌 “无处遁形”。
G 试验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外的众多深部真菌感染情况,能帮助医生快速察觉患者体内是否有真菌 “兴风作浪”。无论是念珠菌引发的感染,还是曲霉菌导致的病症,G 试验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异常。
不过,G 试验也并非万能,它虽然能提示真菌感染的存在,却无法确切告知是哪种真菌在 “作祟”,后续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一步甄别。
GM 试验,主要聚焦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检测,这可是曲霉菌特有的细胞壁多糖成分,如同曲霉菌的 “身份标识”。
当曲霉菌侵入人体后,随着菌丝不断生长,细胞壁表面菌丝顶端这个相对 “薄弱” 的部位,半乳甘露聚糖会率先被释放出来,成为最早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的抗原。我们借助酶联免疫法这一精准手段,能够在患者的血清、脑脊液以及肺泡灌洗液中精准捕捉到它的踪迹。
由于半乳甘露聚糖抗原具有可溶性和热稳性,这就为检测提供了便利,只要它存在,就能被我们 “揪” 出来,进而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GM 试验在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尤其是对于那些高危患者,如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移植物抗宿主疾病患者等,他们的免疫系统如同 “城门大开”,极易受到曲霉菌的侵袭。
在肺部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上,GM 试验更是一马当先,往往能在患者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明显临床症状前的 5 - 8 天,就敏锐地捕捉到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的升高,让诊断大幅提前。而且,通过动态监测血清 GM 水平的变化,医生还能实时了解抗真菌治疗的效果,就像给治疗过程装上了 “导航仪”,随时调整治疗策略,确保患者得到最精准、有效的救治。
G 试验和 GM 试验在真菌感染的诊断 “战场” 上,是并肩作战的战友,它们存在诸多共性。首先,两者均属于非侵袭性的实验室检测技术,患者无需承受额外的创伤,只需抽取血液或留取相应体液样本,就能完成检测。其次,它们在早期诊断真菌感染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在患者症状尚不典型、传统真菌培养还未出结果时,敏锐捕捉到真菌侵袭的蛛丝马迹,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抢夺先机。再者,无论是 G 试验还是 GM 试验,其检测结果都如同医生的 “指南针”,指导着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帮助医生实时评估治疗效果,动态调整治疗方案,让患者得到最恰当、有效的救治。
当然,作为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G 试验和 GM 试验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检测物质来看,G 试验聚焦于真菌细胞壁广泛存在的 (1,3)-β-D - 葡聚糖,除隐球菌和接合菌外,多数致病性真菌感染都能使其含量发生变化;而 GM 试验则是紧紧盯住曲霉菌细胞壁特有的半乳甘露聚糖抗原,特异性极高。在适用的真菌种类上,G 试验适用于除隐球菌和接合菌之外的深部真菌感染,能检测念珠菌、曲霉菌等多种真菌;GM 试验主要针对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对其他真菌基本 “视而不见”。
标本采集方面,G 试验通常采用静脉采血,且要求使用肝素抗凝管,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GM 试验多用血清标本,一般的分离胶管或普通管采血即可满足要求。在假阳性因素上,二者也是各有 “雷区”。G 试验容易在使用纤维素膜血透、输注特定血液制品、患者患有链球菌血症以及标本采集处理不当等情况下出现假阳性;GM 试验则在使用半合成青霉素(尤其是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新生儿和儿童检测、血液透析、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及食用含 GM 食物时,假阳性风险大增。这些差异要求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必须充分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基础疾病以及饮食情况等,综合判断检测结果,避免误诊误治。
当 G 试验检测值<70 pg/ml 时,结果判定为阴性,这意味着患者体内目前没有明显的真菌感染迹象,不建议贸然开启抗真菌治疗,以免过度用药给患者身体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若检测值处于 70 - 95 pg/ml 的灰区范围,此时情况尚不明确,需要连续监测,密切观察数值变化,就像在迷雾中探寻方向,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一旦检测值>95 pg/ml,即为阳性,这是身体发出的强烈警报,提示可能存在深部真菌感染,但还不能确诊,需要结合患者的发热、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以及肺部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是否真的发生了真菌感染。
GM 试验检测值<0.65 ug/L 定义为阴性,说明曲霉菌感染的可能性较低,无需急于使用抗真菌药物;当检测值在 0.65 - 0.85 ug/L 的灰区时,同样需要提高警惕,持续监测 GM 值的动态变化;而检测值>0.85 ug/L 判定为阳性,若连续两次 GM 试验结果都呈阳性,那么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基本可以确立,如同找到了破案的关键证据。并且,在治疗过程中,GM 值的高低还能直观反映治疗效果,GM 值逐渐降低,往往预示着抗真菌治疗正在发挥作用,病情得到控制;反之,若 GM 值居高不下或不降反升,则提示治疗方案可能需要调整。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无论是 G 试验还是 GM 试验,都绝非孤立的诊断 “金标准”,必须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紧密结合,相互印证。比如,一位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出现发热、咳嗽,G 试验结果为阳性,但若肺部 CT 并未见典型的真菌感染影像学特征,此时不能仅凭 G 试验阳性就仓促定论为真菌感染,也许是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等其他因素导致 G 试验假阳性。又如,在某些情况下,患者食用了含有半乳甘露聚糖的食物,可能致使 GM 试验出现假阳性结果,若不综合考量患者的饮食情况,就极易误诊。只有全方位、多角度地综合分析,才能拨开迷雾,做出精准诊断,为患者制定最适宜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在与真菌感染的较量中赢得生机。
往期回顾
2025 SUMMARY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