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病毒由于自身蛋白成分及所针对的宿主效应细胞各异,造成的凝血异常也可能大相径庭,比如新冠病毒感染的促凝倾向突出,而我们既往报道了大别班达病毒(SFTSV)感染重症患者出血倾向相对更明显,常见APTT、TT延长,PT正常,并主要归因于内生肝素样物质增多。登革热、肾综出血热等多种病毒感染所致的病症都有类似的凝血表现,有趣的是,由于很多病毒学或感染医学领域的专家对凝血指标不太熟悉,既往大量文献中对于这类病毒感染患者凝血时间延长的解释多考虑为肝损伤所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感染诱导的凝血因子消耗增多,此外,也有报道登革病毒(DENV)的NS1蛋白可结合和抑制凝血酶原,从而导致凝血时间延长——但这似乎不能解释PT大多正常,毕竟PT对于凝血酶原缺乏的敏感度往往比APTT更高。
而凝血领域的从业者面对一份凝血结果中APTT、TT延长几乎首先就会考虑排查肝素或类肝素物质,这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干扰模式,倒不是PT所代表的外源凝血途径不会受到肝素影响,而是商品化的PT试剂中一般添加有可中和肝素的聚凝胺,以提高PT对凝血因子缺乏及口服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的特异性。
在登革热的研究中,很早就发现了APTT延长+PT正常+血小板计数减少对于DENV感染有很高的诊断效力(Biomed Res Int. 2013;2013:198797):
APTT延长对重症登革热预后判断能力也很高(PLoS Negl Trop Dis. 2017 Jan 6;11(1):e0005270):
登革热的内生肝素来源可能是内皮糖萼脱落,也可能是肥大细胞脱颗粒,或者两者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阐述了肥大细胞激活在重症登革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释放的多种活性物质可促进血管内皮通透性增加,而应用抗组胺药来稳定肥大细胞已被动物实验证实可抑制DENV诱导的肥大细胞活化(Biosci Rep. 2019 Jun 4;39(6):BSR20181273):
同样的,SFTS感染也可诱导肥大细胞激活(Microbiol Spectr. 2022 Jun 29;10(3):e0129422):
并且与SFTS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登革热与SFTS的APTT、TT延长,或许源于相似的机制:病毒诱导肥大细胞激活,继而促进内皮糖萼脱落,两者皆可导致内生肝素样物质释放。因此抑制肥大细胞活化和脱颗粒,或许是重症患者救治的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另外还有一个有趣的话题是,如以下相关性分析所示,我们发现SFTS患者的APTT和TT与硫酸乙酰肝素(HS)浓度呈正相关,并与凝血酶生成试验的ETP呈负相关,即APTT、TT延长的确反映了凝血酶生成潜力受损。但同时SFTS患者D-二聚体水平普遍升高且与反映凝血酶活性的指标TAT强相关,又提示凝血酶生成增多,D-二聚体与ETP甚至呈负相关,这如何解释?
一方面,当然凝血酶生成潜力和凝血酶活性毕竟不是一回事,就如同一个重拳出击的拳手,他的体能潜力显然也在降低。但是,如果SFTS患者的凝血酶生成潜力降低主要是因为内生肝素的抗凝作用而非凝血因子消耗,那么为何ETP越低者TAT反而越高?这可能可以用下面这个凝血融合理论图来解释:
我们的凝血酶生成试验是基于血浆标本的检测,主要反映图左基于酶促反应的凝血酶生成过程,而TAT、D-dimer升高还能反映图右基于细胞的凝血酶生成——循环抗凝物并不能充分抑制细胞表面的凝血激活过程。
SFTSV、DENV感染导致的内生肝素生成越多,则同时DAMPs造成的凝血激活必然也越多,因此D-二聚体水平与ETP可呈负相关。这或许也提示,SFTSV感染急性期的出血表现跟凝血酶生成受损关系不大(至少不是主要原因),更可能与血管通透性增加、血小板过度减低等因素相关。
总之,SFTSV感染患者凝血指标的异常尽管只是一种表象,针对表象去处置可能意义不大,但挖掘表象之下的涵义,不仅有助发现潜在的治疗靶点,也能将有相似凝血特征的病毒感染串接起来,帮助理解其他病毒的相关病理机制。
往期回顾
2025 SUMMARY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