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建设社会主义》里面咱们说到,布尔什维克党内的“右派”布哈林同志,提出了可以通过新经济政策,在苏联国内缓慢地建成社会主义。对于他的想法,党内的“左派”同志是怎么看的呢?
党内的“左派”认为新经济政策这种“战术上的撤退”早就应该停止了,应该大踏步前进,而不是缓慢地建设社会主义。
此时的现状是,苏联的工业产出1921年只有1913年的21%,1924年才达到46%,也就是说还不到沙俄时代工业产出的一半。即便是到了1925年,苏联大城市工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依然赶不上1913年。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比不过沙皇专制,社会主义优越性从哪里体现呢?
此外列宁格勒和莫斯科的市民,瞅着那些靠着新经济政策发家致富的二道贩子和富农,心里面早就不平衡了,两个地方的领导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同志,也为这种不满情绪推波助澜。
“左派”认为应该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苏联的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在于“积累”,以牺牲农业为主的私有经济为代价,为社会主义公有经济进行积累。
托洛茨基和列昂尼德·谢列布里亚科夫出席1925年5月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
托洛茨基同志虽然“赋闲”,但是没有放弃他作为意识形态思想家的地位。1925年托洛茨基同志在《真理报》上发表一系列的政策文章《走向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提出了“超级工业化”的学说。
曾经在1919年战时共产主义时期,跟布哈林同志合著过《共产主义的 ABC》的叶夫根尼·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Евге́ни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Преображе́нский) 同志,现在成了布哈林同志的“对立面”。
布哈林和共产主义的ABC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同志认为,早期的资本主义需要通过诸如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来进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此时的苏联跟早期的资本主义类似,苏联的工业化也需要进行“原始积累”,通过税收、提高价格等手段从私营部门获取资源,用于发展国有工业,公有和私有经济要建立在“非等价交换”的基础上,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同志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基本规律”。
“非等价交换……”,意思是抢吗?
托洛茨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等“左派”同志要求加强国家的计划,通过提高农民购买工业品价格的方式,把资源从农民的手中拿过来,重新分配给工业部门。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需要强行剥夺农民的购买力,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加速工业化,特别是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生产。
这些观点也开始引起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同志的共鸣,尽管他们对左派某些激进的观点不完全认同,还希望保持同工人和农民的良好关系,毕竟“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嘛。但是他们也不愿意认可布哈林同志温和的观点,再说上一次在十月革命的问题上他们犯了“重大错误”,这一次他们必须证明自己的革命性,宁左勿右。
一开始在这场关于工业化的辩论中,斯大林同志没有明确的观点,然而他在布哈林同志的理论中找到了切入点。
咱们前面说到,斯大林同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对列宁的思想进行了体系化的总结和整理,这对巩固斯大林同志在党内的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要想在同志们中脱颖而出成为领袖,光是总结列宁同志的思想远远不够,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一套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在“认真学习列宁同志的著作”后,1924年12月17日斯大林同志提出了新的论点,在1925年4月27 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党代表大会上正式成形。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的胜利(不是最终胜利)在一个国家是完全可能的。”
这便是斯大林同志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
此时在党内形成的共识是,一种思想必须是列宁主义的才是正确的。斯大林同志在提出“一国社会主义”的时候,没有说这是自己的创造,而是说在“认真学习列宁同志的著作”之后,提炼出“列宁关于一国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
为了证明这是列宁同志的观点,斯大林同志指出,列宁同志在1915年的《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提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取得胜利。
1922年11月,列宁同志在莫斯科苏维埃发表最后一次公开演讲的时候,预言“新经济政策下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俄国”。在《论合作社》中,列宁同志写道,国家对大规模生产资料的控制以及无产阶级与千百万小农和贫农之间的阶级联盟,使俄国“具备了建设完整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条件”。
斯大林同志在演讲和著作中反复引用这些段落,坚称“是列宁,而不是其他人,发现了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是可能的这一真理。”
那么列宁同志真的是这样的观点吗?其实列宁同志的著作浩如烟海,不论您想支持什么观点,只要努力,都能在列宁同志的著作中找到支持。但是如果您别断章取义,就会发现这当然不是列宁同志的想法。
此外斯大林同志的这个思想创新,跟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观点也有矛盾,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民族的,而且将在所有文明国家同时发生……这是一场世界革命,因此将在全球同时展开……”
或许可以说布哈林同志是“一国社会主义”这一想法的始作俑者,但是布哈林同志专注的是“社会主义”,尤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而斯大林同志则创造性地抓住“一国”这一要素,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同党内以托洛茨基同志为代表的倡导 “不断革命”理论的“左派”,形成对立,展开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
斯大林、李可夫和布哈林1923年在苏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看斯大林同志多调皮,或许那个时候,也是斯大林同志的快乐时光吧?
有人说斯大林同志其实并不完全赞同布哈林同志的想法,站到“右派”一边只是为了打倒党内的“左派”。确实斯大林同志对布哈林同志的农业合作社社会主义,以及以“龟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想法相当地不以为然。
然而要说斯大林同志创造出自己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只是为了同“右派”结盟打击“左派”的权宜之计,也未必是事实。斯大林同志本人确实有强烈的所谓的“俄罗斯红色爱国主义”,1917年8月他就说过:“不排除俄国将成为开辟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的可能性……必须放弃只有欧洲才能为我们指明方向的过时的观念。有一种是教条的马克思主义,一种是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我站在后者一边。”
斯大林同志强调“一国”,是说已经为世界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前进道路的俄国,现在无论有没有外部的帮助,都能够通过努力,完成建设完全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二个历史壮举。
斯大林同志还重新解释了列宁同志所说的“彻底胜利”,说列宁同志的意思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可以抵御外部危险、抵御敌对资本主义包围的军事干预。苏联人民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不需要外国无产阶级的帮助。
当然斯大林同志也指出,不论苏联人民做出多少建设性努力,都不能“完全保证旧秩序不会复辟”,因此无产阶级必须“至少在其他几个国家”取得胜利。只有世界革命进一步发展,苏联革命才能获得最终的保障,也就是最终的胜利。
斯大林同志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意思是他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并没有放弃共产主义革命最终会超越苏联边界,成为世界性革命的学说。他的创新之处只在于主张俄国民族革命过程的自主性,使国内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独立于国际革命。
于是在斯大林同志的解释下,“一国社会主义”是列宁主义,而坚持“不断革命”的“托洛茨基主义”是一种半孟什维克的反列宁主义的东西。
其实说到托洛茨基同志坚持“不断革命”,过去的列宁同志也主张“不断革命”,毕竟不论是孟什维克还是布尔什维克,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一部分,“不断革命”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只是列宁同志的表述跟托洛茨基的表述有一些细微的差别,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又非常喜欢抠字眼儿,这些微乎其微的分歧往往会引起论战。在1915年的一篇文章中,列宁讥讽地称“不断革命论”是托洛茨基的“原创理论”。
斯大林同志重新提起这场列宁同志和托洛茨基之间的争论,把它纳入到热点问题:俄国革命将走向何方?
斯大林同志说,如果世界革命迟迟不来怎么办?托洛茨基同志没有提供一丝希望,他没有给俄国革命留下任何前景,只能“在自己的矛盾中枯萎,等待世界革命”。“不断革命论”是一种“永远绝望”的学说,“对我国革命的力量和能力缺乏信心,对俄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和能力缺乏信心——这就是‘不断革命论’的根源。”
然而“一国社会主义”这个新说法跟斯大林同志自己过去的说法都有不同,于是斯大林同志亲自动手,偷偷修改了《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相矛盾的地方,但还是被某位同志逮了个正着,这位同志是谁呢?请看下篇《打击反对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