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张海教授的讲话整理】
大模型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三个生态位
一是教师不想干的事。比如,重复性的材料撰写工作约占教师整体工作量的一半。大模型可以有效帮助教师撰写一般性的工作材料,从而减轻他们的负担。
二是教师不爱干的事。比如学生的一对一辅导,尤其是面向学习水平不高的学生进行辅导,会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情绪消耗。在这方面,大模型能够替代教师进行个性化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是教师干不了的事。以STEAM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例,教师的能力和知识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领域的要求,包括对课程大纲的精准把握等。在这方面,大模型能够提供明确且有支撑性的建议,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大模型教育应用过程中还需要关注两大关键因素:一是人机耦合或人机协同问题。这一点具体落实在提示词工程的有效应用上。许多教师表示,虽然使用了大模型,但效果不理想,这往往是由于提示词设计不当导致的。随着提示词的应用,会逐渐形成一些有效的提示词设计模式,这些模式可以与教育设计API或其他教学设计模型整合,构建出一种新型的整合大模型的教学设计模型。二是信息安全问题。教师通过将可信赖的数据集与大模型重组,能够创建新的智能体,从而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
推进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关键策略
推进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学校的政策导向。如果学校将其纳入评价标准,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将会显著提高。另外,我们还需要关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的有效性。具体来说,当前所需的课程并不是简单地将通识课程附加到现有课程中,而是要实现有效融合。未来,大学生的核心课程应进行全面改革。一是“两史一论”这类重要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常识,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提示词设计;二是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这类课程是一种基本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最大化地应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三是创造性思维的提升。相关研究表明,到2027年,职场所需的前三项技能将是创造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和数字技能。因此,推进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是仅仅加入一个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而是大学“人工智能×原有专业“的全面课程改革。
未来,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依然不会被取代。研究显示,最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分别是外科医生和小学教师。这是因为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更多创造性能力,而人工智能主要取代的是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教师从事的非结构化、创造性的工作使他们难以被替代。
《2024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专家评述
【END】
编辑 | 刘梦蝶、黄倩倩
审核 | 张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