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读马•理解中国”
第八期读书会顺利举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辟论述,2024年11月15日,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马读马•理解中国”第八期读书会于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307会议室举行。本期主讲人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柏源围绕《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从六个方面展开阅读分享,分享结束后,同学们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书目简介
书籍版本信息:《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5月1日出版。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一书的内容,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5日至2014年4月1日期间的讲话、演讲、批示、指示等70多篇重要文献,分12个专题,共计274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这些论述涵盖广泛,思想深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充分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系统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重点任务,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书中强调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正确的方法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学习感悟分享
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柏源同学首先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个重要年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摘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历史性文献,凝结着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对于深刻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实质、把握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刘柏源同学针对《摘编》的主要内容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和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一是回答为什么要改的问题,即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摘编》的第一个部分中,“新的伟大革命”、“关键抉择”、“关键一招”、“伟大觉醒”、“重要法宝”、“活力之源”、“必由之路”、“最鲜明的特色”、“最鲜明的品格”等描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这个问题。二是回答这是什么样的改革,即改革的性质和道路问题,明确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坚持什么,什么不能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不论我们要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三是回答全面深化改革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即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问题,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回答怎样改的问题,即方法论的问题。五是回答改什么的问题,即明确改革的对象和领域。六是回答谁来改的问题,即改革主体推动力量和领导力量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人民是改革主体的同时,还指出要把党的领导作为人民实现主体性的保证。“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最后,刘柏源同学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相关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探讨。
三、讨论与交流
1、为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23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张敏认为: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且要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资源配置方面,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高效地配置资源,激发经济活力和创新。但市场也存在失灵的情况,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政策来引导经济发展方向,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社会公平和稳定;还可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市场行为,打击违法活动,维护市场秩序。而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关键在于明确各自的边界和职能,政府需要划定管理的边界,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同时在市场失灵时果断出手,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调控,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高质量发展,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024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业硕士研究生尹莉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决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走向和运行质量。政府行为表现为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市场功能表现为价格自发调节和自由竞争。保证我国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二,政府和市场都不是完美的,两者都有其局限性。西方过于强调市场作用,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苏联过度强调政府管理,造成苏联模式僵化,生产积极性低。所以要发挥好我国经济体制优越性必须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024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研究生白云指出:第一,从国内历史来看,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宝贵经验,最重要的就是破除“两个等号”的谬误,意识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特点决定我们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二,从国际历史来看,凯恩斯主义奉行经济的自由主义,但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滞胀的后果,后来人们的视野重新回归哈耶克等人的理论,这些理论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危机,不能准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
2、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再到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三次改革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体现了我国什么样的改革逻辑?有什么划时代的意义?
2023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硕士研究生李自敏指出:三次改革是针对不同的时代背景、时代问题提出的改革方案,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不断深入,不断系统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深化改革的决定,旨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并设定了到2020年的改革目标。2024年,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2023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高玮林认为,这三次会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逐步将改革往纵深推进。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顺应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更正了人们错误的思想,打破了人们的思维禁锢的牢笼,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使中国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使中国人民走上了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崭新道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全面深化改革”响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实现了从“有”到“全面”的飞跃。它强调的不仅是“改革”,更强调“全面”,是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的协调推进和整体谋划,使改革逐渐变得更加立体、全面。二十届三中全会顺应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的时代潮流,实现了从“全面”到“深化”的飞跃。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不仅在重点领域持续发力,而且向新领域不断拓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新的活力。
四、本期寄语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正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回望过去,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给中国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引领着我们朝着更加辉煌的明天进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成为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用实际行动践行改革精神,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共同续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图文编辑:朱瑜 刘柏源
图文排版:朱瑜
一审一校:杨荣 颜曌
二审二校:朱丹 高少
三审三校:李维昌 张昌山